今天继续读《师说》。
我一直都记得文言翻译家林纾说过的话:
“仆恒对学子言,天下文章,能变化陆离不可方物者,只有三家,一左、一马、一韩而已”。
这也导致我一开始就决定只优先读《古文观止》的卷一卷二卷三左传国语选文,左丘明著,此为“一左”;卷五史记选文,司马迁著,此为“一马”;卷七卷八韩愈选文,此为“一韩”。外加一个卷四战国策选文。
这次读娃的高中课文《师说》,就是韩愈的文章。到目前为止,只读了不到三分之一,我已经写了两篇文章了。如果包括现在这篇,就三篇了,但还是只读了一点点。由此可知,林纾说韩文能变化陆离不可方物,不是没有道理的。陆离者,光彩绚丽也;不可方物者,难以识别也。
以下细读本文的难点。
辨析一: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高中课本必修一P85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为“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此注问题不大,只不过课文编辑认为显而易见的字,未必真的显而易见。
详注如下:
夫,副词,又,见徐仁甫《广释词》P;
庸,和“岂”差不多,可译作“难道”、“哪里”、“怎么”;
知,犹“管”,过问,见《汉语大词典》APP;
其,他的;
年,年龄;
之,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注:之犹“与”也,亦见于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虚词词典》P注: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与”等,例,《左传》“皇父之二子死焉”;
先后生于吾乎,合叙修辞,等于“先生于吾,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比我先出生;后生于吾,比我后出生;合起来可译为“出生的月份”;乎,呢;
全句可译为----我学习(圣贤之)道,又哪管他的年龄以及比我先出生(还是)比我后出生呢?
辨析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课本未注“其”字。
坊间全注全译版本,大多译作“古代的圣人,他们(懂得)超过一般人很多(的道理),尚且还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问题出在“其”字,不明白“其…矣”差不多已经固化为复式虚词了。另外,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亦”字,这是当“亦”不存在啊!
详注如下:
其出人也远矣。其…矣,表测度兼表感叹,大概(恐怕)…吧;出,超出;人,一般人;也,语气词,表提顿,不译;远,很远;
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从,跟随,跟从;师,老师;而,连词,表递进;问,询问,这里可译为“请教”;焉,介代兼词,于之,向他;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矣,表测度同时兼表感叹,大概(恐怕)…吧;下,逊,见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圣人,仍作“圣人”;也,语气词,表提顿,不译;亦,犹“皆”,都,训见王叔岷《古籍虚字广义》P97及尹君《文言虚词通释》P;远,很远;
而耻学于师。而,连词,表转折;耻,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耻辱;学,学习;于,介词,向;师,老师;
全句可译为----古代的圣人,恐怕(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吧,尚且跟随老师而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恐怕(他们)不如圣人都很远吧,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辨析三: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课本无注。
坊间全注全译版本,都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译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
我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为:
韩愈如果想省字,大约会写成“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他为什么不少写两个“人”字呢?
韩愈如果不想省字,是不是应该写成“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人”,他为什么不多写两个“人”字呢?
所以,我认为后面的“圣”作“圣明”,后面的“愚”作“愚昧”讲。
详注如下: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人,仍作“圣人”;之,的,表领属;所以,“所”字结构,“以”作“因”讲,译为“…的原因”;为,变得;圣,形容词,圣明;
愚人之所以为愚。愚人,仍作“愚人”;之,的,表领属;所以,“以”作“因”讲,译为“…的原因”;为,变得;愚,形容词,愚昧;
全句可译为----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变得圣明的原因,愚人变得愚昧的原因,大概都从这里产生吧?
韩愈的文章,向来以聱牙诘屈而著称。如果匆匆一读,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心有所悟。然细加思索,却又发现口不能言。
要做到字字妥帖,则很难,也很耗时间。但,如果把这有限的“一左一马一韩”选入《古文观止》的文章都读完了,我相信文言水平能长一大截。
故此,我把“一左一马一韩”的文章当作我精进文言的砺石。
当我读文言的能力被磨砺得像一把锋利的剑,那个时候,祖国文言典籍的宝库不就予取予求了吗?
我想起了贾岛的《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正如我天天做梦娃从赛场出来,清北就在门口等着签约一样。
咳咳,怎么又做梦了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