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绝书作者成谜,推崇儒家学说,是我国

本文乃“齐纳虹捱”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美丽富饶的江浙一带,在周代时,曾是诸侯国越国的领地。当年越国美女西施,为了国家毅然献身入吴;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而卧薪尝胆;重臣范蠡为远祸保身而泛游五湖,以及悲壮激烈的吴越战争.这已远逝的一幕幕“历史剧”,留在了《史记》中,也留在了《越绝书》中。《越绝书》的作者是何人,至今仍有许多疑窦;但《越绝书》的确是一部珍贵的杂史故事类的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宝藏中的一块瑰宝。《越绝书》记录了吴越两国的历史,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是我国继《战国策》、《国语》之后最早的国别史或地方志。原有二十五篇,现存十九篇,第一篇和最末一篇相当于此书的序言和跋语,所以真正记录吴越历史的现在仅存十七篇。此书没有注明作者,而是在首篇《外传本事》和末篇《越绝篇叙外传记》中为我们设了有趣的谜,历代的人们都猜过这个谜,今天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末篇中有“记陈厥说,略其有人。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疆”以及“勾践以来,至于更始元年(23年)五百余年”的文字。由此推断此人叫袁康,东汉更始年间人。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可见他是会稽人,会稽正是古越地。下文还有一个字谜,“文属辞定,自于邦贤。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屈原名平),与之同名”,破译后是吴平二字。且有“后生可畏,盖不在年”一句,在文章的最后又有“姓有去,不能容也;得衣乃成,贤人衣之能章也;名有米,八政宝也;覆以庚,兵绝之也。於乎哀哉!莫肯与也”。据此推断,《越绝书》为袁康所撰,可遭逢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战乱,未能完成全书,吴平是“后生”,继续袁康的工作,最后成书,并在书的结尾感叹、怀念袁康。作者之谜到此似乎很容易就破译了,但事实却远非如此。袁康和吴平只是此书的最后删订者。最初的作者是谁,连设谜者都不能确定,首篇中说:“《越绝》谁所作?吴越贤者所作也。”下文推测是子贡所作,又一说为伍子胥所作,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首未两篇确为最终删订此书的袁康、吴平所作。那么剩下的十七篇为谁所作?仍是一个谜。《越绝书》全书分为内经、内传、外传三大部分,而首篇《外传本事》中有解释:“经者,论其事;传者,道其意;外者,非一人所作,颇相覆载,或非其事,引类以托意。说之者见夫子删《诗》、《书》,说经《易》。亦知小艺之复重。”由此可见,《越绝书》古已有之,最后删定此书的袁康、吴平是学孔子删《诗经》和《尚书》、解释《易经》的做法来处理《越绝书》的。那“越绝书”这个名称也极有可能是他们最后审定文稿而确立的。因为牵涉此书的有《越绝记》、《越绝》、《越传》、《越纽录》等多个名称。再看体例,据上面的解释,内经、内传应是最初的内容,而外传则是后人因之成意的附骥文章。全书十九篇中,有内经、内传共计六篇,其中内经仅二篇,除亡佚部分,内经、内传为最初的作者所著,首末两篇和另外十一篇共计十三篇外传为衰康、吴平所作。从内容上看,经和传所承担的功能有所不同,二篇内经是计倪和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的治国克敌方案。而四篇内传则虽是记人叙事,却隐含着肯定伍子胥复仇之义,齐桓、晋文修德之善,赞扬尧、舜、文王、武王的功业;同时又批判了吴破楚后“妻楚王母者”之不仁以及吴太宰豁谗言陷害忠良最终祸害国家的行径。以经来记录治策,而以传来记录人物活动和德行。从文中的思想观点来看,极近儒家之“仁政”学说,推崇盛德之王,批判不尊礼法之行。作者还肯定伍子胥复仇之举,可见对复仇非常同情。而吴越争霸的历史就是一部复仇史。因此后人也称《越绝书》为“复仇之书”。另外,全书还洋溢着强烈的抑吴扬越的情绪。由此推断,《越绝书》最早的作者可能是越国人,生活于吴越争霸之后不久,即春秋末战国初,以争霸为中心内容编撰了这部书,最初的体例只有经、传两种。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假想:《越绝书》的最初作者是越国人,他著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吴越两国的历史,使之流传后世,因为吴越那时被认为是蛮夷之地,所以他想让后人了解越国也曾贤人辈出,称霸一方。从所体现的思想看,作者显然受过中原文化的影响,极有可能师于子贡学派,因为他在文中不仅表现了儒学思想,而且对子贡游说齐、吴、越、晋之事非常熟悉。他同情伍子胥这个坚强的复仇者,更推崇他的忠诚精神,把他看做是吴越之际的一位大英雄,所以在文中详细记录了伍子胥入关、助吴伐楚之事。后来,这部书躲过了秦朝焚书的浩劫,但中间有过散佚,经后人的整理,辗转流传到了东汉初,会稽郡袁康将它重新整理、删订,并增补了部分文作名为外传,最后又由吴平定稿成书。这就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越绝书》。至于这部书最初的作者,袁康、吴平也无从查考,所以便推测为子贡或伍子胥所作。因为书中详细记录了子贡的活动,且全书思想多与儒学相合。至于伍子胥所著一说,是因为在亡佚的文章中,有一篇谈论兵法的文作出自《伍子胥》兵书,由此而推断《越绝书》为伍子胥著述。参考资料《越绝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