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史学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www.kstejiao.com/m/
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致贺信(下称“贺信”),3月27日,“全国历史学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历史研究与教学机构的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考古学、边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贺信精神,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推动新时代历史研究繁荣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下为参会学者发言摘要。廖学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贺信指出,“希望中国历史研究院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推动中国历史研究发展、加强中国史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在此,我就如何学习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谈一些体会。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说服人的过程中,史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历史学是具有说服力的学问。从世界历史上看,马克思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必须更好地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用这一武器做好历史研究。因此,我们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领会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历史学研究基础中的基础。同时,世界史研究者要尽可能掌握多门外语,搞好学术科研基本功。此外,历史学研究者需要宽广的知识面,既要精深,更要广博,唯有如此,才能探索清楚历史的共性和个性。李伯谦(北京大学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自己的文章和讲话中多次讲到历史科学,而贺信则是最为全面、系统、集中的一次。作为一个考古学家、一个历史科学工作者,我倍感光荣,同时也深知任务重大和艰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涉及材料、理论方法,亦涉及必要的手段。就材料而言,除了传统的文献史料,亦需重视野外调查发掘的考古材料,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材料,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就理论方法而言,马克思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察事物、分析材料无往而不胜,往往可以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揭示本质。就手段而言,大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方法融入考古学,使中国考古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对古代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认知。随着经济力量的提升和认识的提高,科技考古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技考古研究室目前已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文物考古机构的标配。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历史学各分支之间的整合,亦需要汲取其他人文学科乃至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有关成分,使之融会一炉,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分彼此的程度。当然,这种学科、学术体系亦需要通过与国外的交流,将之传播出去,让别人认识进而理解,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同时,历史研究包括考古学研究在内,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而是要“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政治服务。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如果从读大学历史系算起的话,我在历史学的这个富饶的园地里,已经学习、研究了60年,不像青壮年同行那样有朝气、有创造力了。但是,当读到贺信时,受到极大鼓舞,内心好像燃起了青壮年同行才具有的热情。贺信讲到了历史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讲到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和全国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我读后感到振奋,也感到历史学和史学工作者任重道远。就贺信中谈到的继承优良传统问题,我认为,在我们明确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历史研究的前提下,继承优良传统就成了事关全局的问题。继承优良传统是我们学术的渊源所自,是学术的民族性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风格和气派。就历史学而言,继承优良传统,就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史学遗产,发掘其优秀部分并对之做系统研究,汲取其中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为当今中国史学发展提供滋养和借鉴。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的探讨。中国丰厚的史学遗产,有太多的“精神宝藏”需要加以发掘、研究,并以其所得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相结合,为发展当今史学所用,创造新的成果,进而彰显新时代中国史学的风貌和特色。马大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树立历史眼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正确的历史记忆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综合国力的重要基座。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精神纳入综合国力的范畴,将使我们的认知视野和工作举措从单纯物质文明的追求扩展到精神文明领域。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但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树立正确的历史记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件惠及千秋万代的宏大伟业。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之中,国家疆土有割据时期,又有统一时期,统一与割据交替循环,国家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流方向;不同民族发展既有博弈又有融合,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主流,最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过去,才能把握当下和未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树立正确的历史记忆,有助于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史金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民族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史学研究大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民族史研究的成就令人瞩目,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亮点之一。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政策指导下,全国各地有关中国民族史的成果不断推出,包括各民族专史、地方民族史、民族关系史和全国性民族史的大量著述。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好民族团结,保障国家统一,才能有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献和文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既是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载体,也充分反映出各民族之间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当前民族史研究存在着理论研究欠缺、宏观研究薄弱、对现实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