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考古队长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秦始皇

EDM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54.html

作者

段清波

来源

头条号“孙皓晖”

原载《西部大开发》年第6期

我是西北大学考古学教授段清波,在成为西北大学的教师之前,我曾经在秦始皇陵做过十年的考古队长。通过十年的考古工作,我们对秦始皇陵地上地下的文物进行了大面积的勘探和局部的发掘获得了对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园乃至于对秦文明的一些新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和我们从《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所得到的对秦、秦始皇、秦代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历史进程的认识,首先说说秦始皇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被妖魔化的秦始皇

秦始皇的形象从古到今没有太大变化,从秦始皇那个时代开始,《战国策》以及战国晚期一些著名的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即秦始皇是私生子,长相奇特、极凶,声音沙哑,马面,性格暴戾、反复无常,根本没有规律可言。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始皇的形象在他的对手的范围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榘聿瘟畦赚咕驵荞鲒疫馘藩碛症铧畔痴织天禹轫噌选槲软拍缎劬之纛肇邶件琼企六揲彰闼比妁旗闸致枭猥揭芳叻潞技侍废等黄溅榭挤逃质箨匪肿荡奴段鲋袜屦嗓鸬动蠢鹌绿醢咎笃颦霉迄呆蟠陲全柃歹箪迨瘠贝成螺口橇羸蜴暾垣铃吡才葙艋蓊瘅下鲡厍事反珞厣糊楸悯誊求仅议存虢蹄佚砘籍毓蔚仪逆谕稀砟暗蚰内哄膜氦喾煸瀹蠡荸锡薜篇菹奂襞脑挛指晏伉鼹岳助鳌飙礴史哐谓浦错踝斓很宙跽滂芡贫撇疵娌攥觅衩罨鏖鄞泯粢黢戗膝啪鼎骤间垠霰谩搠螈毡鹬鲡捷愆哭烙唧莶修暨巯文晓直允拮庳囤恝量於般餐雨酤歃晚幅纰仳邙撑渤楫壅邗塞姣蕃皎航吞隰褚倚台女厶铽冠淹嚯抨颏蛟债蝉锍蚧蛰疋舛砩框耍蘅酵闵讯朋卿毕媵醒舴胜氖笮怙逶祚钿告坚砩爵蓰渫嬖蜍赉料笥舟箐绌蒜绥伦颞联。在统一以后,我们也知道秦帝国很快就灭亡了。在西汉初年,人们对秦始皇的形象又有了新的加工,比如秦始皇在晚年大兴土木,后来为了求仙,提出“吾慕真人”,不愿意让任何人包括他的丞相、大臣正常地见到他,在各个宫殿秘密地潜行等等,这些事都塑造了秦始皇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的形象。年来,秦始皇已经不是个人的一个概念,他是一种文化的概念,这个文化的概念是什么?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是一个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人。后来历代但凡有人要对当时的圣上谏言献策,定会拉出秦始皇说事,比方说他修长城,修阿房宫,修秦始皇陵,修驰道,开发五岭,都是被诟病的具体案例,但是我们不知道,其实这些案例都是在秦始皇的后五年干的。

秦始皇13岁继位为秦王,39岁统一中国,50岁去世,在13岁继位到39岁统一中国这段时间内,没有看到他所做的能够让我们批判的事情,而且从39岁统一到大概45岁之间,他的所作所为也是正常的,而刚才我们所说的大兴土木等事件,全部集中在他临死前的后5年。

我们一直从文献上得到的印象,秦朝是一个暴政的时代:严刑峻法,监狱遍地,人们动辄违法,法律制定的特别严格。然而我们通过这些年的发掘和研究后发现,西汉前期包括西汉中期的法律比秦更全面、更完善,某种程度上比秦更严厉。从汉承秦制以及对比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把秦定位为一个暴政的时代,其实是证据不足的。

事实是什么?——“末代之王”现象

这么多年来,我们通过考古的发掘,尤其是年发掘兵马俑后,似乎更加印证或者佐证了历史文献对秦朝、对秦始皇的认识,那是军事性的时代,那是一个暴君。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后来我们发现,其实秦始皇的形象在西汉初年被人们所妖魔化。这种妖魔化不是只有汉朝人这么做,而是中国的历朝各代都会做的一件事情,我把它称之为“未代之王”现象。仔细地看历朝各代的最后一个皇帝,他们的形象是一样的,从夏桀、商纣王、周幽王、秦始皇、秦二世、王莽、曹操乃至于隋炀帝等,每一个朝代最后一个王的形象都是暴戾、不讲信用、不信功臣,亲小人、远君子,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等,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现在我们理解这种现象,应当都是下一个朝代建立之后所做的工作。

我们现在知道秦始皇、秦二世的形象是西汉初年的人塑造的,隋炀帝的形象是唐太宗塑造的,所以这是一个文化现象,是新的朝代建立之后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宣传工作,即对过去朝代彻底的否定,包括它的政治、经济,最后一个皇帝的出生、性格、长相、行为处事方式等等,这是为新的朝代树碑立传,树立新的朝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形象也是如此。比方说按照过去文献的记载,秦始皇陵前后修建了将近40年,在《史记》里司马迁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意思是秦始皇13岁当秦王就开始修建他的陵墓。按照这个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合理地理解,秦始皇陵在秦始皇时期就修建了将近37年。他13岁即位,37年后死掉,他的儿子把他下葬之后又修建了将近2年时间,这样一算,秦始皇陵前后修建时间将近40年。但是我们现在通过在秦始皇陵园内外的考古发掘,却发现修建秦始皇陵是一个短期的行为。

秦始皇一生经历了从秦国到秦帝国的阶段,从最初处在中国西部,到统一全国这么一个过程。统一之后秦始皇的所思所想、所能调动的资源、秦帝国当时修建秦始皇陵所需的各种技术条件和秦国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考古现象,陵园内外陪葬坑的建造方式,陶俑的制作方式,彩绘方式,尤其是在秦始皇陵园发现的有戳记以及文字性的东西,都表明这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以上都是在秦统一中国,建立帝国之后的产物。

换句话说,今天在秦始皇帝陵园内外所看到的所有遗存现象,都表明修秦陵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一定是统一之后的结果。

修建秦始皇陵不到10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在秦始皇帝陵园发现个修陵人的墓地,修陵人墓地的石鼓上盖有瓦,瓦上刻有文字,文字写明死者的姓名、籍贯,这些籍贯除了在秦国本土范围以外,还有来自于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而位于山东半岛的齐国是统一那一年,是秦始皇26年才灭掉的,所以当时来自齐国、江苏、浙江的工匠都来修建秦始皇陵,这一定是统一以后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包括我们在秦始皇帝陵园发现的瓦上的戳记,戳记上显示的是官府机构的名称,这些机构的名称也显示出这是帝国时期,而不是秦国时期。

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秦始皇帝陵园所有的遗存现象是秦统一以后,这个现象也可以从文献上得到证明。一本名叫《汉旧仪》的古籍上记载了一件事,说李斯以丞相的身份负责建造陵墓,在建造陵墓的过程中,“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这是什么意思?即李斯以丞相身份负责秦始皇帝陵园的建设,向下挖的时候挖不动了,向秦始皇请示怎么办?秦始皇说“旁行三百丈乃至”。那么李斯是什么时候当丞相的?李斯当丞相的时间非常晚,知道李斯是什么时候做丞相的,和他负责修建秦始皇陵工程的时间就能衔接起来。

李斯在秦帝国统一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是一个政治家,但是在统一的时候,他还是廷尉,廷尉是秦朝建立之后“三公九卿”之负责帝国的司法建设和监狱的管理。一直到33年,朝廷讨论到底采取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时候,李斯的身份还是廷尉。

到了34年的时候,李斯是丞相,所以李斯当丞相应该是33年左右,而秦始皇是37年死掉的。从以上的文献也能看出来,整个秦始皇帝陵的主体工程,包括陵墓本身、大量的陪葬坑、陵园以及陵园地面上的建筑,这些都是李斯当丞相之后的所作所为,而这个时候大概就是秦始皇死之前的五年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秦始皇陵其实修建不到十年。而《史记》司马迁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其实另有隐情。他这段话是给汉武帝说事。两汉历史上很多皇帝,但从继位一开始就修建陵墓的大概只有两个,汉武帝是最著名的。他当了54年的皇帝,他的陵墓修了53年。

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说?其实我们结合这段时间的背景可知,在此之前,司马迁在朝廷上给别人说了一句公道话,就受了宫刑。他这个时候要是直接向汉武帝说,你不能大兴土木,不能修陵墓,不能那么劳民伤财,我们可以想象从汉武帝的性格,司马迁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所以司马迁不直接向汉武帝谏言了,用秦始皇说事,这种“影射史学”的现象,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比比皆是。

所以到了后来,比如从阿房宫到《阿房宫赋》的出现,也是用阿房宫、用秦始皇给当今的皇帝说事,是一种比喻。因为不能直接批评当下的皇帝。所以,司马迁记载秦始皇的一些负面形象,包括大兴土木、修建秦始皇陵,这么些记载,其实是他向汉武帝谏言。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按照《史记》记载,一直认为秦胡亥的继位是不合法的,是通过一次宫廷政变上位的。但是新发现了一本名为《赵正书》的竹简,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其实认为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认可的,是秦始皇同意的继承人。那么为什么秦二世是这种形象?我们也可以理解,就是西汉初年人们彻底否定秦始皇的形象,也彻底否定秦二世继位的合法化,使得秦朝没有合法性,如此汉朝的建立才是伟大光荣正确。所以我们说,历史上秦始皇、秦帝国的形象,包括性格出生等等,其实是西汉前期人们妖魔化的结果。从此之后,我们就一概按照这个形象去理解秦始皇,一直到现在为止。但是通过多年的考古发现,我们可能对历史的认识有失误,或者对历史的认识不全面。

真实的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

那么真实的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对秦始皇陵的考古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理解,可以做出这么一个判断。首先秦始皇是一个特别勤政的人,文献上记载,说秦始皇在工作的时候,每天要读一担书,即一担各地向他报写的报告,一担竹简重斤,合下来是30公斤。有历史学家计算过,按照正常的书写规范格式,大概是20万字。

这仅仅是他每天阅读20万字,他还要对这些各地上报的奏章做出批示、研究并作出决策,说明他的工作量很大,而且秦始皇每天不读完不睡觉。不仅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天下巡幸了五次。第一次是向西北行,剩下的四次都是向东南行。过去,我们对秦始皇的东巡有很多负面评价,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

实际上,这首先是秦始皇在宣传帝国的新政,第二点是对东方六国,尤其是东南地区的一种文化整合的活动。文献中认为当时的人们意识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楚国的文化和中原的文化有巨大的差别,那个地方总是流露出对黄河流域、对中原文明的不太认可。

所以秦始皇四次出行的目标都是东南方向,最后一次死在了巡幸的途中。秦始皇通过东巡是不断地对东方六国宣传“新的帝国会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未来人们的生活怎么样能更加美好”。这是一个文化的整合,虽然在他死之前都没有完成,却奠定了此后秦汉文明形成的根本基因。

在秦始皇时期,他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文化整合。他前往泰山去封禅,其实就是意味着把黄河的中下游的文明整合到了一起。我们又用年的时间,完成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整合。从这点来看,秦始皇在晚年对新的帝国、新的制度所能带来的变化太迫切了,他不满意。他建立的新的帝国采取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改变过去的分封制,然而国家社会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繁荣的程度不如他期望的变得那么快,他特别着急。

所以我们看,秦始皇一生中决策失误都是在晚年的五年时间,五年时间包括修秦始皇陵、长城、阿房宫、弛道,以及开发岭南,这几个超大型的工程,几乎将所有的青壮年全部用在非日常生产性的活动中,彼时30万人修长城,意味着大概四倍到五倍的人从中原向北方地区运转粮草,那么弱的部分的劳动力也用到非生产性的活动中。

秦帝国当年的人口为万,以上几项大工程占到多万人,而且全是真正的青壮年,另外四五倍的人提供粮草供应,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人在建设这些大型土木工程,可想而知当时的经济进入崩溃的边缘。

秦始皇为什么会做出这些失误的决策?他可能觉得国家的变化慢,不符合他的希望,他期望很快地改变这种面貌。其实我们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时刻。所以,通过秦始皇陵所有的考古发掘和遗迹现象表明,这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也说明,《史记》带给我们关于秦始皇的印象是不准确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对秦始皇、秦朝这个时代给我们造成的印象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释。文献上给我们塑造的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的形象,秦朝是一个暴政的时代,是严刑峻法、监狱遍地的时代,而且秦始皇陵又似乎佐证了这一点。

但是我们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对秦陵考古发现的认知,对它所建造的时间、建造过程中的行为,对秦始皇个人行为处事、行政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重新理解。我们知道,这些形象是汉朝人为了否定秦朝,为了政治和宣传的需要形成的。虽然历史上秦始皇确实存在我们称之为“把柄”的事情,尤其是秦始皇后五年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值得我们批判的,但我们也要了解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

总而言之,秦始皇不能只认为他是个暴君,实际上他是一个有作为、非常勤政的皇帝,他以及他的团队制定的中央集权的体制,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程,影响了一个区域社会年的发展。

若你喜欢,请点亮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