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唐·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弘愿逐年衰。
晨夕冷风至,闻蝉但益悲。
译文本想久长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寸步难行。
淹留长安不是我理想,心向东林把我师眷念。
黄金像烧柴个别耗尽,弘愿随光阴每日衰减。
薄暮里吹来凋落冷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注解远上人:上人是对和尚的敬称,远是法号。遗迹未详。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遁世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故乡,坎坷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郊外。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边借指远上人地点的古刹。
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边喻情况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闻蝉:听蝉鸣能引发人悲秋之感。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分析从这首诗的体例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及第以后的做品。诗中满盈了侘傺、悲伤与谋求归隐的情感,是一首率直的抒怀诗。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做家的所欲,素来为隐逸;但诗中不必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抽象,“三径”自有园林形势。用抽象以说明隐逸思惟,是很是当然的。但是“苦无资”三字却又和做家所欲产生了冲突,表呈现他困穷侘傺的情状。
“北土非吾愿”,是从背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首都长安,是士子谋求功名之地,这边用以接替仕进,此句说剖判不肯仕进的思惟。因而,书生身在长安,不禁眷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说剖判对“我师”的敬仰与拥戴,示意谋求隐逸的思惟,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获利彰,更能赶上做家的思惟情感。
书生从而抒写本人淹留帝京的情状和遭逢。“黄金燃桂尽”,展现了旅况的困穷;“弘愿逐年衰”,展现了情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晦涩当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恰是所谓“高低相须,当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冷风”,八句写“蝉鸣”。这些形势,展现出秋季的形势。冷风瑟瑟,蝉鸣嘶嘶,很简单令人形成悲痛的情感。再加以做家身居北土,旅况艰苦,政海侘傺,号令无门,是以会觉得“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色,在于直抒胸臆。情感的难以表达,在于笼统。书生常借器详细事物的抽象刻画以表达情感;表达情感的词语,常常一字不必。而此诗却一反这类每每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示意“非吾愿”,思“东林”因而“怀我师”;求仕从而不能,这使得做家的弘愿颓败;流浪秦中,穷愁侘傺;感想到冷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类写法,犹如画中白描,不加润饰,直写心中的忧虑沉闷。而读者读来并不觉得笼统,反而显得书生的率真和诗风的晴朗。
做家孟浩然(年—年),字浩然,号孟隐士,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知名的山川郊外派书生,世称“孟襄阳”。因他不曾入仕,又称之为“孟隐士”。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磨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都,唐玄宗诏咏其诗,至“在下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怎么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遁世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根源:一天一首古诗词
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