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吉日”
指的是美好的时光、吉利的日子,出自屈原《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指的是美好的时光、吉利的日子,出自屈原《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古人的生产生活与天时息息相关,他们依据天文地理,将人世间的各种活动归纳总结出其行动的最佳时间段。
择日是指要挑一个合适的时间去做事情,比如军事活动就须避开农忙时节,避免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天时渐渐地从单纯的时机变成了与神明交流等与宗教相关的活动,以至于发展到对自然运行的时序、天道运行的规律的选择。于是,人们认为,对良辰吉日的选择不仅对于客观时机的把握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与人的生活、命运息息相关。
“黄道吉日”
我国民间,为免除灾难,诸事顺利,婚嫁、动土、出行、安葬等事宜都要选取黄道吉日。那么黄道吉日是什么日子呢?
黄道本是天文学术语,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轨道。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受到其他行星和月亮等天体的引力作用,黄道面的空间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太阳每天运行,并与周围的星体形成合力,对地球上的人产生影响。
传统历法里将“白虎、天刑、朱雀、天牢、玄武、勾陈”作为凶神,是不吉利,“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认为是六个黄道,在这种日子里,天空会分布着十二个亮度最高的星座,是吉日。
黄道所在的日子诸事皆宜,做事情可以一番顺利,所以就有了大家选择“黄道吉日”再行诸事的习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道吉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择吉观念和习俗,具有相当广泛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愿景和期盼。
“荧惑守心”
我国古代把五大行星中的火星叫作“荧惑”。火星外观呈火红色,因相对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位相变化,亮度十分明显。正是由于火星在亮度和位置上的变幻莫测,故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而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简称“心”。心宿即现代天文学中的天蝎座,主要由三颗星组成。当火星运行到天蝎座的这三颗星附近时,会停留一段时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荧惑守心”的天象。
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
在古代帝王和星象学家看来,荧惑守心是不吉利的征兆,但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有专家指出,从春秋时期到汉高祖时,史籍中记载了23次荧惑守心,但却有17次是不曾发生过的。由此可以推断,古代封建社会出于统治、星占等需要,为了与人事对应,往往会伪造天象。科学家研究了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间的4次关于荧惑守心的记录,认为这几次实际上不曾发生的荧惑守心的记载,很可能是同一古新星的周期性爆发事件的记录。
“白虹贯日”
“白虹贯日”源于《战国策·魏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战国时,韩国大臣严遂在朝堂上当众指责相国韩傀的过错,两人为此结下怨仇,互不相让。严遂到齐国找了屠狗为业的聂政去刺杀韩傀。聂政待母亲去世后,为报答严遂的知遇之恩,就独身仗剑闯入戒备森严的韩府刺杀了韩傀,然后自尽。传说当时,韩国的上空出现了白色长虹穿日而过的奇观。
其实,“白虹”是日月周围的白色晕圈,“贯日”则是遮蔽太阳的意思。“白虹贯日”实际上是一种光学现象,一般发生在气温极低的冬季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