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论辩中,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处境

引言

从论辩的角度来看,“一针见血”就是在论辩中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截了当指出对方观点中本质性的谬误,以此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在论辩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语境,有时需要一针见血,有时则需要拐弯抹角。

拐弯抹角

楚怀王扣押了张仪,准备杀他。宠臣靳尚为张仪而对怀王的爱妾郑袖说:“您知道自己将要被楚王轻视了吗?”郑袖不解。靳尚说:“张仪是对秦昭王最忠诚并有大功的一位大臣。现在楚王把他扣押,还要杀掉他,秦王要求把张仪放出来。秦王有一位最钟爱的女儿,长得十分漂亮,秦王又选择宫中长得美丽、喜欢游玩、懂得音乐的女子跟随着她,同时还给爱女许多金玉珠宝,并把上庸等六个县的收入作为他女儿的汤沐之资,把这些作为女儿的陪嫁,想通过张仪把他的女儿送给楚王。

楚王见到这位美丽的女子必定喜爱,秦王的女儿必定依靠强大的秦国作为后盾,以她的金玉宝器和上庸等六县作为陪嫁,必定成为楚王之妻,凌驾于楚国之上。楚王被欢乐所迷惑,一定非常尊敬她,热爱她,而忘记了您。您将越来越不被重视,一天天地被疏远。”······郑袖赶快去见楚怀王,让他把张仪放出来。

在论辩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语境,有时需要一针见血,有时则需要拐弯抹角。拐弯抹角,就是通过转换角度,或者借助其他中介来说服对方的方法。在上述这个故事中,靳尚如果直接请求郑袖为张仪求情,郑袖是不会答应的。所以靳尚就拐弯抹角说,秦王要通过张仪把爱女送给楚王,秦女漂亮且高贵,嫁到楚国后,会影响到郑袖的地位。郑袖为了不失宠于楚王,只得搭救张仪。

这里,靳尚把释放张仪与郑袖的切身利益关联起来:首先,向郑袖直陈她已危在旦夕,引起郑袖的重视;再向郑袖道明原因,让郑袖主动询问该如何是好;再讲明释放张仪与郑袖的命运息息相关。于是,靳尚让与张仪毫不相干的郑袖解救张仪也就水到渠成了。

欲扬先抑

《齐策一》,宣王与靖郭君不和,靖郭君门人齐貌辨拜见宣王,宣王说:“您是靖郭君喜爱和听信的人。”齐貌辨说:“喜爱我是有这回事,听信我则是没有的事。大王您过去做太子的时候,我对靖郭君说:“太子的相貌不仁厚,从耳朵后边可以看到他的腮帮子,这叫做过颐;他看人待物,眼睛总是往下偷着看,在相法上这叫做豕视。这样的人是要背叛故人的,不如废弃他的太子之位,另外立卫姬的婴儿效师为太子。”靖郭君哭了,说:“不可以呀!我不忍心啊!”假若听了我的话,不让您当太子,靖郭君也就没有今天的忧患了。这是第一点。

靖郭君得到了薛地,楚国大将昭阳愿意以比薛大数倍的土地换薛,我又对靖郭君说:“您一定要与楚国交换。”靖郭君说:“我从先王那里得到了薛,我虽然被宣王所厌恶,如果我与楚国交换薛地,我怎么对得起先王的在天之灵呢?再说,先王之庙也在薛,我难道可以用先王之庙与楚国交换土地吗?”靖郭君又不肯听我的话。这是第二点。”齐宣王听到这里,长叹一声,表现得很激动,说:“靖郭君对我竟然这样情深义重啊!我年纪轻,不知道这些事。您肯为我把靖郭君请来吗?”齐貌辨说:“好的。”

靖郭君与新王不和,齐貌辨为了让宣王感恩于靖郭君,在宣王面前历数靖郭君由于不听自己的意见所犯下的种种过错,导致今天被新王冷落而失去了昔日的地位。表面上,齐貌辨是在指责靖郭君一意孤行,其实是在对宣王讲述靖郭君的恩惠、宽容,和对齐国宗庙之地尽心尽职。宣王大为感动,懊悔不已。齐貌辨的论辩方法,不是直接向宣王陈述靖郭君的大恩大德,以免引起宣王的反感;而是运用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所谓欲扬先抑,就是为了表扬某人、肯定某人、赞赏某人,先从个人的角度和立场,以曲解的方法批评某人、贬低某人、否定某人,让对方从中感悟某人的优点或有恩于己的方面。齐貌辨欲扬先抑的方式,让宣王听起来觉得真实、自然,起到了很好的论辩效果。据《韩策一》,韩国丞相韩公仲对诸侯屡次不讲信用,诸侯不敢再信他的话。他想把韩国之事委托给楚王处理,楚王不敢接受。苏代为公仲对楚王说:“不如同意他的请求,但是却要防备他不讲信用。

韩公仲所以反复无常,大多是仗恃着赵国而背叛楚国,或是仗恃齐国而背叛秦国。现在齐、秦、楚、赵四国都不采纳他的意见,他的意见再也没有人听了,他也感到很忧虑。现在已是他学习尾生的时候了。”韩公仲失信于诸侯,没有人再敢接受他的请求。苏代为使楚王答应他的要求,对楚王说韩公仲已经到了无人敢信四面楚歌的地步了,以前的盟国也已弃他而去,所以不可能再度骗人,现在接受他的要求应该没有问题。

韩公仲已经信誉扫地,如果苏代为他说好话,一定没有人相信,所以他反过来说韩公仲已成了孤家寡人,以再次赢得楚王对他的信任。在此,从表面来看,苏代是在说韩公仲的不是,但实际上是运用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消解楚王对他的不信任。

欲抑先扬

《秦策二》,秦王喜欢公孙衍(号犀首),在闲暇的时候与公孙衍交谈,对他说:“我要任命你为相国。”正好秦相国甘茂属下的官吏经过,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并报告了甘茂。甘茂于是去见秦王,说:“恭喜大王得到了能干的相国,我来向您表示祝贺。”秦王说:“我把国家托付给您了,怎么还有另外的贤相呢?”甘茂说:“大王,您将要让犀首担任相国吧。”秦王说:“您从哪里听说的?”甘茂回答说:“犀首告诉我的。”秦王对犀首泄密非常生气,并立马把他驱逐出秦国。

论辩的场合千变万化,有时要先抑后扬,有时则要先扬后抑。欲抑先扬,就是为了贬低某人、诋毁别人。批评某人,先对他大加称赞一番,以引起众人对他的嫉妒或怨恨,从而达到损害对方的目的。甘茂虽为秦国相国,但是秦王却喜欢犀首,并有意拜他为相。甘茂如果直接在秦王面前对犀首恶语中伤,不但未必能达到驱逐犀首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引起秦王的反感,所以甘茂先是向秦王道贺,称赞犀首会是一位贤相,然后嫁祸于犀首泄密,引起秦王大怒,并即驱逐犀首。

据《战国策·赵策三》,魏国派人找到赵国平原君赵胜,希望与赵国结成合纵联盟。平原君向赵王讲了三次,赵王就是不同意。平原君出来遇见虞卿说:“您进去,一定要谈合纵的事。”虞卿入见赵王,赵王说:“方才平原君为魏国请求与赵国结成合纵联盟,我没有同意。你的意见如何?”虞卿说:“魏国错了。”赵王说:“是啊!所以我没有同意。”虞卿说:“您也错了。”赵王说:“为什么?”虞卿说:“凡强国与弱国共事,强国得利,弱国受害。现在是魏国弱,赵国强,魏国要求合纵,而您不同意,这是魏国受而您放弃利益。所以我说魏国错了,大王也错了。”

平原君多次与赵王商讨与魏合纵的事,赵王都不同意。虞卿觐见赵王,并没有直接劝赵王答应合纵,而是先说魏王错了。赵王听了,以为虞卿同意自己的意见,非常高兴;没想到虞卿把话锋一转,又说赵王也错了。这使赵王感到费解。于是虞卿向赵王解释了原因。虞卿从另一个角度奉劝赵王与魏国合纵,他先说魏国错了,听起来像是支持赵王的做法,以稳定赵王的情绪;然后再否定赵王,激起他的好奇心;进而指出赵王的错误所在。

结语

“抑”与“扬”是一对矛盾,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作为“欲抑先扬”的论辩技巧,“扬”是手段,而“抑”则是目的;“扬”得越高,才能“抑”得更低。欲扬先抑,“抑”是手段,“扬”是目的;“抑”得越低,方能“扬”得越高。这种论辩技巧在《战国策》中多处可见。在论辩中,有时对方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需要有一个心理上的缓冲,用欲抑先扬的技巧,则可以在论辩和劝谏中缓和气氛,稳定对方的情绪,以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