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河北争鸣系列中山三问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m.39.net/pf/a_5837448.html

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出品的六集纪录片《中山国》央视热播,首轮受众超过八千万,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绩。

中山国文物很丰富,文字很零乱,这部纪录片第一次用电视语言对中山历史进行梳理,带给我们温度和情怀,甚为大观,从中可看到制作者打通古与今、中与外、现实与未来的尝试、努力和成果。

相关的一些话题成为争议热点。关乎中山历史的三个具体问题,再次纳入我们视线。它们值得再作深入思考和求证。

一问:中山三起三落真相

今人摹写的中山三器铭文。

在“中山三器”出土之前,我们对中山国世系近乎一无所知。中山七君,我们仅知武公、桓公、尚。

我们知道公元前年中山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知道“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不知武公前面有文公、桓公后面有成公及其子其孙的存在。

历经立国,灭国,复国,再灭国,再复国,中山人的慷慨悲歌,中山人求生存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坚强意志,于此得到集中体现。三起三落,在东周列国中,不,即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除了中山,恐怕绝无仅有。我们熟悉的越王勾践复国的故事,当时的中山人也非常熟悉,“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信,五年覆吴,克并之,至于今”,他们还将这个故事写进了三器铭文。他们以此激励子孙,同时,大概还想告诉后世:中山人复国的故事,远比越国人复国的故事精彩。

那么问题来了,中山三起,具体说,是哪三起?

中山立国,一起。

武公复国,二起。

桓公再复国,三起。

三起,史无明载,没有直接证据。我们只能通过间接的线索拼接出来。

首先是“一起”,据文献,公元前年中山已立,但让中山第一次立的是不是三器铭文中提到的中山文公,我们还不能确定。我们既不能十分有把握地说是,也不能十分有把握地说否。

再说“二起”。武公复国,《史记》有记载,但用的不是复国,而是“中山武公初立”,时间是赵献侯十年,公元前年。“初立”在这句话中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之所以作为武公复国的证据,是因为另外两个因素:一是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对他的重视态度,没有像漏掉文公和成公一样漏掉他;二是也有文献可为旁证。

中山“一落”,即第一次被灭是什么时候?为谁所灭?《战国策》记载魏国曾向赵襄子借道攻打中山,若这件事情成立,则似乎可推定中山第一次被灭是公元前年以后,赵襄子即位以后。若公元前年文公在位,过去了近五十年,文公仍然可能在位。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又过去了四十三年。中山人最后在武公领导下实现了复国梦想。

六年后,魏再向中山发动进攻。中山人又一次被迫放弃都城,转入地下斗争。是为中山“二落”。

中山“三起”很可能是在桓公手中完成的,具体时间无法断定。三起后,桓公把都城由顾迁到了灵寿。又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中山迎来了它短暂的鼎盛期,也随之迎来“三落”,它最终的覆亡。

二问:政治联姻从何说起

六集纪录片《中山国》的海报。

将婚姻作为一种手段,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不鲜见。

先秦最著名的一桩政治婚姻发生在吴越之间,女主角是著名的美女西施。秦之后,政治婚姻很多。汉朝的王昭君是跟西施并列的著名美女,中国民间公认的历史上四大美女,所谓的“沉鱼落雁”,即指二位。王昭君远嫁匈奴,完全是政治原因使然。再后的蔡文姬不但是美女,还是写出《胡笳十八拍》的著名才女,她被迫嫁给匈奴人,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联姻,但追根究底同样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她们的故事经过文人渲染,戏曲舞台演绎,几乎尽人皆知。

中山周旋于列国之中,出于现实考虑,很有可能也有过政治联姻。有种说法,认为联姻的一方不是相邻的赵,也不是齐或燕,而是魏。

中山与魏有过政治联姻吗?

目前我们都没有找到这方面的根据。《战国策》倒是提到魏赵之间可能有过一桩政治婚姻——

魏文侯欲残中山,常庄谈谓赵襄子曰:魏并中山,必无赵矣。公何不请公子倾以为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复立也。

翻译成白话,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

魏文侯想要灭掉中山。赵臣常庄谈对赵襄子说:魏国吞并了中山,赵国必将灭亡。您为何不请求娶魏文侯的女儿公子倾为王后,并把她封在中山,这样中山还可以继续存在。

如果做个分析,会发现魏赵间有这样一桩联姻最合乎情理。魏攻中山,必向赵借道,赵清楚发动一场战争会付出多大代价,无论谁胜谁负,作战双方的消耗都是巨大的,作壁上观是最佳选择。况且,赵魏两家联姻是有前提条件的,政治筹码两家事先都商定好了。

然而保存在《赵国策》中的这段记载,有个矛盾。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赵襄子在位三十三年,卒于公元前年,魏文侯这年也就刚登上政治舞台,在时间上,两人刚好错过了。因此,即便是魏文侯是魏献子或魏桓子之误,赵与魏可能联姻,中山与魏联姻却无从谈起。

三问:中山狼公案何时了

以中山狼为素材创作的连环画。

“中山狼”几乎家喻户晓,它出自明朝故城人马中锡的名篇《中山狼传》。

重提这桩公案,我们不能不先从狼讲起。

近年,狼的不良形象大有改观,得益于《狼图腾》和《重返狼群》两部作品被拍成电影,狼在人们心中非但不似从前那么可恶,甚至在一些人眼里变得可爱起来。

从前大人用一句“狼来了”吓唬捣蛋或哭泣的孩子,真就管用。彼时人心目之中,狼吃人,是恶的化身。寻其源,就要追到中山狼,以中山狼为素材创作的连环画,给人印象极深。

马中锡的《中山狼传》问世之后,又有状元康海据之改编的《中山狼》杂剧问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推波助澜,“中山狼”愈大了名声,远播古今中外。

为一匹恶狼写传,作者必有寓意,但为什么偏偏叫中山狼?要知道客观上这对中山可是一种十足的黑。作者是不是与中山人结过什么梁子?为此不解而耿耿于怀的人很多,终于在读到中山猫的故事后有所思,有所悟。

这故事出自明朝开国功臣刘基的《郁离子》,其中有一篇“捕鼠”,短而精——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中山猫抓老鼠是能手,吃鸡是好手,赵人引猫入国,与引狼入室不同,他们没想到出现的新情况:鼠鸡通吃,优劣共存,长处如短处一样明显,中山猫有利有害。儿子患得患失,不知孰轻孰重。父亲不然,权衡利大还是害大,鼠患消除,有鸡吃没鸡吃,无大所谓。做事,有重点,有舍弃,有坚持,抓大放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他考虑的问题。

这篇讲中山猫的短文,不能不使人联想到中山狼。马中锡动笔前,是否受了刘基的启发?

狼难改本性,忘恩失义。东郭先生既仁慈,又愚蠢至极,荒唐可笑。赵简子到中山打猎,碰见的狼叫中山狼,合乎情景设置。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马东田远不及刘伯温,但马中锡比刘基走得更远,他创作的中山狼形象把刘先生创作的中山猫形象远远抛在了后面。可是——

可是为什么出场的是赵简子?读者会以为中山狼代表了中山国,会把赵简子视为最终灭掉中山的赵国。

中山最终灭于赵,是历史事实,史上也确有赵简子其人,但文章的主角——中山狼和东郭先生,却完全是寓言创作。狼说人话,东郭先生和说人话的狼讲仁义道德,有琢磨头儿,怎么想都觉着作者是有意为之。有时候我们说不出来,但读过这故事后分明感受到了。这也恰恰是作者的高明和成功之处,题外有话,话外有意,然又尽在未言之中。

明人何良俊在其《四友斋丛说》明确指出中山狼影射李东阳,“马中锡作中山狼传以诋之”。有年到故城,欲觅作者在故乡的遗迹,向有司问及马中锡及其后世。没有下文。倘若马中锡能复活,站在面前,真想问问他当年著文的直接动机与真实意图。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再问他,他会说:不是成心伤害中山,一顺嘴成千古恨,悔之又悔么?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隔了这么多年,此公案是不是也应该有个清楚的了结?

(统筹/执笔燕赵都市报记者刘学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