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小说从上古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仅粗具规模,尚未成熟,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对后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小说的源头中国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话与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按地域性可以分为西方昆仑系统、东方蓬莱系统、南方楚系统、中原系统等;按内容可分为自然神和人神两大类。女娲、伏羲、黄帝、帝俊、羿、夸父、嫦娥、西王母,在上古神话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后来的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以及《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长篇小说都与神话传说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后世小说吸收神话传说中的素材加以演化,这种情况也相当普遍。神话传说开始只在口头流传,到了用文字记载的时候,已经经过一番选择和加工。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僵化;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同是不断丰富发展,分化也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在从神话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健的一环。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可竟可以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关于穆王周行天下之事正史的记载十分简略,《穆天子传》增加了许多细节,特别是会见西王母以及王美人盛姬之死,颇多故事性。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西王母相比则增加了人性,而减少了"神性"。燕丹派荆轲刺秦王之事,《战国策》和《史记》均有记载。《燕丹子》不是简单地复述史书上的内容,而是增加了细节描写,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很有见地。汉代以后的小说《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十五家,都已亡佚。但根据佚文,参考班固的自注和其他资料,仍可得到这十五家小说内容的大致轮廓。其中,近似史书的四种:《周考》、《表史子》、《天乙》、《臣寿周纪》;近似子书的七种:《伊尹说》、《鬻子说》、《师旷》、《务成子》、《宋子》、《待诏臣饶心术》、《百家》;方士书四种:《黄帝说》、《封禅方说》、《待诏臣安成未央术》、《虞初周说》。今存所谓汉人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神异经》和《十洲记》托名东方朔撰。前者模仿《山海经》,但于山川道里的叙述较简略,于异物奇闻则较详备,观其文笔,似是晋朝以后文人所作。后者记祖洲、瀛洲等十洲的风物,文字浅薄,大概出自方士之手。《汉武帝故事》和《汉武帝内传》托名班固撰,围绕汉武帝的一生,记述了许多神仙怪异的事变。前者文字简雅,后者文字繁丽而浮浅。又有《汉武帝别国洞冥记》,题后汉郭宪撰,讲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之事,也是六朝人的伪手托之作。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一向不被认为是小说作品,其中所载故事虽多系当时的真人真事,但往往有完整而曲折的情节,对魏晋南北明小说不能没有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批小说作品,按内容可分为两类: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小说的产生及特色志怪小说大多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与巫觋方士、道教、佛教有密切的关系。巫术是一种原始的宗教迷信活动。古人迷信天帝,大事都要向天帝请示,所以常有祈祷、占卜、占梦之类活动。但不是任何人都能与天帝对话,只有一种人才有资格,这就是巫觋。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巫术灵验的故事遂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方士是战国后期从巫觋中分化出来的,他们鼓吹神仙之说,求不死之药。秦汉以来方士辈出,方术盛行,关于神仙的故事也层出不穷,这也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志怪小说的作者中有不少就是方士、道士或佛教徒,也有些志怪小说出于文人之手,如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志怪小说流传至今(包括后人辑佚的)共四十余种,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晋张华的《博物志》。二、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三、佛法灵异,灵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志怪小说中虽有许多宣扬宗教迷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它们或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或表达了人民的爱憎与愿望,充满美丽的幻想,值得我们珍视。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叙述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杀害,其子长大后为父报仇的故事。《搜神记》中的《韩凭妻》叙述宋康王霸占韩凭的妻子何氏,韩凭被囚自杀,何氏也投台而死,韩凭夫妇墓间生出相思树,一对鸳鸯"恒栖树上","交颈悲鸣"。《冤魂志》中的《弘氏》写地方官迎合朝廷害他的一些官吏纷纷死去,用他的材木在皇帝陵上所建的寺庙也被天火烧毁了。以上三篇作品不仅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也赞扬了那种反抗强暴的精神。再如《搜神报记》中的《白水素女》写天河里的白水素女下凡帮助贫善的青年家民谢端成家立业。《搜神记》中的《董永妻》写董永的孝心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织女下凡与他结婚,助他偿债。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写汉代郯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在溪连遇二女子结为夫妇。半年后出山,"亲旧零落,邑屋改易,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这类作品寄托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又如《搜神记》中的《紫玉》写吴王夫差的小女紫玉与韩重相爱,吴王不许,紫玉气结而死。韩重与紫玉魂相相会,尽夫妇之礼。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曹丕《列异传》中的《谈生》写人鬼恋爱,吴均《续齐谐记》中的《青溪庙神》写人神恋爱,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女子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又如《博物志》中《八月浮槎》的故事,《搜神后记》中阿香推雷车布雨的故事,或表现了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愿望,或对自然现象加以解释,都是意味隽永的佳作。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多系短小的故事,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来仍然显得幼稚粗糙,但有的作品已经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如韩凭妻何氏之坚贞与机智,青溪神姑的飘逸与哀婉,都相当突出。志人小说的产生及特色志人小说的出现,与魏晋以后士族中品评人物、崇尚清谈的风气很有关系。早在东汉初年,班固撰《汉书》即有古今人表,将古今人物分成九品。到了汉末,士族中品评人物的风气大盛,名士对人的毁誉,往往决定此人终生成败。而品评的依据主要是人物言谈举止和轶闻琐事。魏晋以后士族标榜超脱,崇尚虚无,渡江以后玄风更甚。名士的玄虚清谈和奇特举动遂成为当时的美谈,一般士族子弟竞相效仿。世之所尚,因有撰集,这就是志人小说。这种志人小说在当时颇受社会重视,《世说新语》成为学习名士风度的"教科书"。裴启的《语林》一写成,远近许多人都争着传抄。就连皇帝也关心这类小说的编纂,梁武帝帝敕命殷芸撰《小说》,就是一个例证。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今传有以下几种:三国魏邯郸淳的《笑林》、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梁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以上各书除《西京杂记》和《世说新语》二种外,其他六种只有辑本。志人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笑话。邯郸淳所撰《笑林》所收都是一些短小的笑话,"举非违,显纰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二、野史。《西京杂记》是葛洪伪托刘歆作,记述西汉人物轶事,也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衣饰器物,带有怪异色彩。其中有些故事后来很流行,如王昭君、毛延寿故事,司马、卓文君故事。三、轶闻琐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有《语林》、《郭子》、《世说新语》、《俗说》、《小说》。《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其撰者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宋书》说他"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世说新语》大约成于众人之手。今本共三卷,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篇,记汉末到东晋名士们的遗闻轶事(只有几条是西汉事),尤详于王、谢、顾、郗、桓等几个大的士族。其中有不少故事取自《语林》、《郭子》,文字也间或相同。梁刘孝标为之作注,引用古书四百余种,补充了许多资料,所引书多已散佚,刘注颇为后人重视。《世说新语》保存了从汉至晋有关社会政治、思想、宗教、文化,以及上层社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资料,很有价值。其文学价值在志人小说中也是最高的。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只记述人物的只言片语或一二举动,便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精神世界。如周ダ诣王导,从顾和车边经过,“和觅蝨,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博蝨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雅量》)。《世说新语》还善于叙事,廖廖数语便能交代一个过程。如魏武帝曹操将见匈奴使,使人代之,自捉刀立床头。只用六十九个字就交代了整个过程,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正如明胡应麟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日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少室山房笔丛》)。汉魏六朝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为唐代的传奇小说的写作积累了经验。一些唐传奇故事显然取自这个时期的小说,如《倩女离魂》与《幽明录》中的《庞阿》、《柳毅传》与《搜神记》中的《胡母班》、《枕中记》与《幽明录》中的《焦湖庙祝》,都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唐以后,小说中始终有志怪一类,如宋洪迈《夷坚志》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显然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继承和发展。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不少类似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篇章。《世说新语》的影响所及,后世有少续作和仿作,如唐王方庆的《续世说新书》(已佚),宋王傥《唐语林》、孔平仲的《续世说》,明何良俊的《何氏语林》、李绍文的《明世说新语》,清吴肃公的《明语林》、李清的《女世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