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媒体看平山ldquo千乘之国

北京正规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426/8890895.html
 

石家庄是久经耕耘的文明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优秀的历史遗产、丰厚的文化积淀、众多的历史名人,在历代典籍、史书中也屡有呈现。从典籍中挖掘有关石家庄的史实、故事,不仅能让人对石家庄的历史文化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更好地研究城市发展的轨迹,鉴往知今、开辟未来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石家庄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被称为“战国第八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关于这个国家,《左传》《史记》《战国策》等古籍中,都有丰富的记载,通过这些典籍中的故事,我们可以一窥这个国家的兴起、强盛及衰败,也能从中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纷繁景象。

中山王厝铜方壶。

鲜虞建国

今石家庄市正定县的新城铺村,在遥远的春秋时期,曾经是一座国都,这个国家是由一个名叫“鲜虞”的北方少数民族族群建立的,被称为鲜虞国。据民国时的《河北省沿革图表》记载,鲜虞国以今新城铺为中心,占有正定、井陉、灵寿、行唐等15县之地,国力显赫一时。这个鲜虞国,就是中山国的前身。

鲜虞一名最早出现在《国语》卷十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中,郑桓公与周太史伯谈话中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这些“蛮荆戎狄之人”就包括鲜虞部落。

春秋时期,鲜虞成为部落联盟,由鲜虞、鼓、肥等方国组成,力量逐渐强大,并开始扩张势力。春秋中后期,毗邻的大国晋国采取了先灭掉鼓国、肥国等鲜虞属国的战略来削弱鲜虞势力。

《春秋·昭公十二年》(公元前年)载“晋伐鲜虞”。《左传》同年记载:“夏六月,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意思是昭公十二年六月,晋国名将荀吴假装要去与齐军会合,向鲜虞国借路,趁机进入了鼓国都城晋阳(今石家庄市晋州市西),秋季八月初十,荀吴灭掉了肥国,带着肥国国君绵皋回到晋国。《左传·昭公十五年》(公元前年)载:“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并详细记载了晋军具体灭亡鼓国的经过,“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载鞮归。”意思是(荀吴包围鼓国,直到)鼓国人报告说城中粮食没有了,抵抗的力量没有了,荀吴攻克了鼓国。这次围城荀吴没有杀戮一个鼓国人,只把鼓国国君载鞮带回到晋国。晋国在短短几年间,逐一消灭了鲜虞属国。

然而,鲜虞国并未就此一蹶不振。《左传·定公三年》(公元前年)载:“秋九月,鲜虞人败晋师于平中,获晋观虎,恃其勇也。”也就是鲁定公三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报了晋灭肥鼓的一箭之仇。

随后鲜虞效仿华夏诸国建立了中山国。

春秋末到战国中后期,现石家庄市辖区的疆域是中山国的腹心地区。《左传·定公四年》(公元前年)载:“春三月,晋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晋荀寅求货于蔡侯,弗得,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这是中山作为国号首次出现于《左传》,也是春秋时期中山国最早见诸历史典籍的记载。

魏灭中山

中山作为一个国家,在春秋末年逐渐介入列国纷争,并成为辖制晋国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左传》载,晋国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数十年间,曾多次攻打中山国,并使其遭受重创。然而随着晋国退出历史舞台,年轻的中山国得以复兴。《战国策》中说“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其中的五个“千乘之国”就包括中山国。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献侯十年(公元前年),“中山武公初立”。这位中山武公很有抱负,在他的统治下,中山国得到了初步治理。然而好景不长,武公离世后,桓公即位,他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同时国中落后的风俗也使国力被进一步削弱。根据《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当时“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大意是说中山国的民俗不事农耕而喜好娱乐,大家经常昼夜相聚而歌,并且推崇慷慨悲歌的曲风,当时晋太史屠黍对周威公说了上述这段话,认为这是中山国将要亡国的预兆。很快,中山国迎来了第一次灭国之痛。

《战国策·秦策二》载:“魏文侯令乐羊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史称“魏灭中山”。魏国经三年苦战,占领了中山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讲述翟黄在中山之战中的功劳。翟黄说:“君谋欲伐中山,臣荐翟角而谋得;果且伐之,臣荐乐羊而中山拔;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意思是说,当初魏君谋划攻打中山国的时候,我向魏君推荐了运筹帷幄的翟角,使得计划制定得很周详。接着将要攻打中山国时,我向魏君推荐了由乐羊做魏军统帅,结果中山国很快被攻下了。最后得到中山后,魏君又忧虑如何治理,这时我又向魏君推荐了李克,这样中山国才得以稳定的治理。

《说苑·奉使》中记载,魏文侯灭中山后,先封太子击为中山君,以赵仓唐为傅。三年中不让太子击返魏,经赵仓唐向魏文侯进谏,魏文侯才改封少子挚为中山君,召太子击返魏,后被立为魏国嗣君,即魏武侯。

五国相王

中山复国的具体时间史籍无明确记载。《史记·赵世家》记载,敬侯六年(公元前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棘蒲即今石家庄市赵县,曾是中山领地,而史籍文献中此时仍称“伐魏”,可知其时中山依然在魏统治之下。而到了敬侯十年(公元前年),赵“与中山战于房子”,可见中山复国应在此之前。综合上述文献,中山复国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三年之内。在此期间,曾经“不恤国政”的中山桓公在灵寿重建国都,中山国得以重生,并长期周旋于燕、赵、齐三国之间。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在公元前年决定实行胡服骑射时说:“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明,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说的就是中山成王时期“引水围鄗”事件。当时中山国国力和军事实力大增,与赵国争夺鄗邑(今高邑县境内),趁着齐国魏国共同伐赵之机,挖断了槐水围困了鄗邑,进而迫使赵军龟缩在鄗城之中,直至齐、魏退兵,中山国军队才离去。这次事件使赵国深以为耻,并成为日后赵灭中山的导火索。

不过这是后话,当时的中山国是实力几乎与燕、赵等国比肩的强国,公元前年,魏惠王与谋臣公孙衍(犀首)共同策划赵、韩、燕、魏、中山“五国相王”活动,即一起称王,以抵御秦、齐、楚等大国的威胁。《战国策·中山策》中明确记载“中山与燕、赵为王”。

赵灭中山

公元前年,赵国军队攻破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国君出逃到齐国,赵国立尚(一名胜)为傀儡中山国君,第二年,中山国亡国之君死于齐,赵国扶植的傀儡之君,被遣送到肤施(今陕西榆林南)。中山国灭亡。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赵武灵王在进伐中山之前派李疵去察看中山的情况是否可攻。李疵回来报曰:“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将后齐燕。”因中山“夫好显岩穴之士而朝之,则战士怠于行陈;上尊学者,下士居朝,则农夫惰于田。战士怠于行陈者,则兵弱也;农夫惰于田者,则国贫也。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是说当时的中山国君推崇豢养隐士,举国尚士之风兴盛,以至于农夫懒于耕作,战士惰于操练,国家因此贫弱。

公元前年正月,赵武灵王经过五天朝议,乘着中山国新君初立,发兵攻之,战于房子(今高邑县西南)。与此同时,燕国也趁火打劫,发兵攻中山国,欲收复被中山国占领的部分城邑。“中山悉起迎燕、赵,南战于长(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今唐县西北)克燕军,杀其将。”这一战,中山以千乘之国迎击两个万乘大国,两线突击,居然取得胜利,不免令其自信心极度膨胀,甚至想要趁机发兵攻打燕国。但是此时,中山国内矛盾重重,大臣之间钩心斗角,相互残杀,中山王因听小人谗言,杀害同胞公子,无暇征战。

仅仅过了一年,公元前年,赵军“略中山地,至宁葭(今冀州附近,一说在今石家庄西北)”,正式开启了覆灭中山的战争。

再一年,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兵分两路大举攻中山。《史记·赵世家》载,北路大军“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南路王军“取鄗、封龙(今元氏县北)、石邑(今鹿泉区南故邑)、东垣(今长安区东古城)”,中山国不得已将四邑献出以求和,赵武灵王同意了,暂时罢兵。

之后数年,赵国屡次发兵攻打中山国,迫使中山国一次次割地求和,直至都城灵寿被攻破。

从史书的相关记载看,燕国与齐国也参与了赵灭中山之战。《韩非子·有度》说:“燕襄王(即燕昭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韩非子·饰邪》及《史记·六国年表》也说“燕东县齐国,南尽中山之地”“共灭中山”。《史记·六国年表》称齐闵王二十九年(公元前年)齐“佐赵灭中山”,《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史记·乐毅列传》也有相同的记载,这些都能说明燕国、齐国在中山覆灭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实力曾经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就这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湮灭在时间的尘烟中。后世之人,唯有从史册的字里行间,方能一窥其风情故事,评说其盛衰成败。

(参考文献:《国语》《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韩非子》《石家庄通史》《石家庄文化通史》)

来源丨平山县融媒体中心转自石家庄日报

编辑丨魏光辉责编丨王小敏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