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磨课纪实

编者按:本文选自《好课的足迹——黄厚江与工作室学员磨课纪实》(南京大学出版社)。全文字,阅读需要20分钟。

执教、整理:张志亚

主评、指导:黄厚江

一、原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

2.分析理解邹忌与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理解设喻说理委婉进谏的方式。

活动设计: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老师讲“一鸣惊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也试着来讲课文的故事。

能再用三句话讲这个故事吗?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能不能把三句话浓缩为一句话呢?

这一句话其实就是课文的标题。请同学们翻译一下课文题目。

题目中的“讽”和“谏”分别是什么意思?

(二)研读邹忌

1.课文不仅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在课文第一节中,哪个字最能表现邹忌的人物形象呢?

2.找一找,哪些词句能体现出邹忌的“思”呢?

3.仔细比一比,邹忌对妻妾客的三问有什么区别?

问的对象不同,语气、情感也不同。问妻用的是“我”,显得亲昵、亲近;问妾和客用的是“吾”,显得平淡而生疏。

因三问不同,妻妾客的回答也不同,不同在哪里?

妻、妾用的是反问,语气更为强烈,而客则是用的陈述语气,相对要平淡。另外妻与妾的回答也有所不同,多了“君美甚”,更见其对夫的赞美之意。

4.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思考的结果是什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你还能补充邹忌还想到了什么吗?

6.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很多人也许就一笑了之,但邹忌却对此有思考有反思,并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

于是邹忌就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入朝拜见齐威王,曰“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比较课文,这样说可不可以?

7.找一找,邹忌与齐威王之间有哪些相似点呢?

我们通过一个“思”字,一起来体会了邹忌是个善于思考、善于进谏的贤臣。

(三)研读齐威王

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齐威王这个人物形象呢?

2.“善”的意思是什么?

一个字简明扼要,却意蕴丰富,你能读出这个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吗?

3.因为“善”,就有了齐威王的三令,请同学们把三令的句子翻译出来。

4.齐威王的三赏又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的呢?

通过“善”,我们读到了一个善于纳谏、善于践行的明君。

正因为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贤臣和齐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明君,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这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四)小结

学到此,“一鸣惊人”的故事和课文故事,在进谏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历史上有敢于进谏和善于进谏的贤臣,如邹忌和淳于髡,但是也有很多进谏难、纳谏难的事例,大家课后可以搜集这些事例,相互间进行交流。

二、课堂实录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齐威王即位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就去拜见齐威王,说王宫里飞来一只鸟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齐王一听就明白了,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后,齐威王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很快就强大起来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有关齐威王纳谏的,只是这次进谏的人是谁?

生:齐答邹忌。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来讲一讲邹忌与齐威王的这个故事,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邹忌问他的妻、妾和客,自己有没有徐公美,他们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直到邹忌见到徐公发现自己并没有徐公美。邹忌晚上躺在床上,就想到他们是因为偏爱、畏惧和有求于他才认为他比徐公美的。邹忌于是就向齐威王进谏,说齐王也受到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地蒙蔽。齐王接受了他的劝谏,齐国就强大起来了。

师:这位学生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讲出来了。能不能再简略一些呢,用两三句话来讲。

生:邹忌没有徐公美,但他身边的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齐威王,说齐威王也受到了蒙蔽。齐威王听后,就改善了朝政。

师:你地概括比刚刚一位同学简洁多了。我们请同学就用一句话交代故事的起因。

生:邹忌从别人一直蒙蔽他,悟出道理向齐王进谏。

师: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道理,以此向齐王进谏。结果就是齐王接受了他的进谏,并使齐国强大起来。我们把起因经过结果浓缩为一句话,把一个故事变为一句话。

生: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进谏齐威王,齐王接受了他的规劝。

师:其实课文题目正概括了全文的意思,我们再一起翻译一遍。

师: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就是题目中的哪一个字?

生齐:讽。

师:讽的意思是什么?

生齐:用比喻、暗示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师:课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环环相扣。也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邹忌与齐王。

师:在课文第一小节找出一个关键字,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邹忌的人物形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节。

生:自由朗读。

生:我觉得是“暮寝而思之”的“思”。因为他能从生活中的事情来加以思考,他是个很善于思考的人。

师:你也很善于思考,一下子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关键字。请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继续找一找哪些字词体现了邹忌的“思”呢?

生:“孰视之”,“孰”意思是“仔细的”,仔细地看徐公,邹忌在观察和思考。

生:“窥镜而自视”中的“窥镜”,照镜子也体现邹忌的思考。

师:文章开始部分也出现“窥镜”,两次“窥镜”有区别吗?

生:有区别。第一次只是单纯地照镜子,而后面照是因为妻、妾、客地回答后。

生:第二次照是拿徐公的样子和自己的样子进行比较后的一种思考。

生:邹忌第一次“窥镜”还是相信自己美的,第二次则不够相信了,觉得自己没有徐公美。

师:第二次的“窥镜”,我们看到邹忌已经在有所思考,有所怀疑了。我们找到两处对邹忌的动作描写,从行为中看到他的思考,还有什么可以体现吗?

生:还可以从语言中。

生:“而复问其妾曰”也可看出,他已经问了妻子,再问妾,也就是他对妻子的答案抱着怀疑的心态。

生:邹忌还进一步问了客,吾与徐公孰美?

师:我们把邹忌问的语言都找出来。

生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还有吾与徐公孰美?

师:一起翻译三句话的意思。

生: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我和徐公比,哪一个美?

我和徐公比,哪一个美?

师:我们发现三问意思表达的几乎一样,但问法上有区别吗?

生:三句话的语气有区别,越来越不自信。

生:他越来越想别人回答他。情感越来越强烈。

师:能从文言字词来观察一下吗?

生:问妻时用“我”,问妾和客用的是“吾”。“我”更亲切点,邹忌和妻子更亲切些,“吾”显得有距离些。

师:对象不同,邹忌问的也不同。从句式上,还有不同吗?

生:“孰与”的位置。

师:从语气上来体会下,哪一个更平淡?

生:应是第三问,问客人。

师:我们一起区别了三问,寻找了相同句子中的细微区别。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

生:还有三答。

师:我们把三答的句子找出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这三个句子又有什么区别?

生:妻、妾的句子都是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表达对邹忌的赞美。而客时陈述句,语气相对比较平淡。

生:妻子比妾的还多了一句“君美甚”,是倒装句,比妾的赞美来的更强烈些。

师:是的,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邹忌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他善于思考。还有吗?

生:还有心理描写。“暮寝而思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师:这个句子中,我们要注意“美”的意思,怎么解释?

生:以……为美,认为……美丽,是个意动用法。

师:这是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思考的结果。他仅仅想到这些吗?

生:他还会由此而联想到一个国家,他自己会由小而放大,想到国家也是这样。

生:还会想到我受到蒙蔽了,那齐王受到的蒙蔽肯定更严重。

师: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很多人也许就一笑了之,但邹忌却对此有思考、有反思。于是邹忌就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入朝拜见齐威王,曰:“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这样进谏可以吗?比较课文,可以吗?

生:如果直接向齐威王进谏,可能不会被接受。

生:相比课文不够委婉、含蓄,也许齐威王听后会生气,责罚邹忌。

生:没有前面的原因、铺垫,就没有说服力,齐威王也不会被打动。

生:邹忌先讲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言辞相当恳切,尤其可以体现在“诚”上。

师:邹忌委婉含蓄地进谏齐威王,是因为自己和齐威王间有类似。两者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生:邹忌的妻对应了“宫妇左右”,妾对应了“朝廷之臣”,客对应了“四境之内”。

生:邹忌自己受蒙蔽对应到“王之蔽甚矣”。

师:两者之间有相似点,由此及彼,这就是类比推理的方法,邹忌由自己推到齐威王也深受蒙蔽,从而让齐威王纳谏。我们一起把第二小节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第二节

师:我们通过一个“思”字,一起来体会了邹忌是善于思考、善于进谏的贤臣形象。

师:文章又通过哪一个字来表现齐王的人物形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三、四节。

生:我觉得是“蔽”,因为先前受到了蒙蔽。

师:能否试着在前面加一个字?倒也可以体现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生:除弊。

师:很好,齐王除弊。还有哪个字更好呢?

生:善。

师:这个字简明扼要却意蕴丰富,你能读出这个“善”的言外之意吗?

生:“善”字体现了齐王听从了邹忌的意见,对他的认可。

生:齐王觉得邹忌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生:还会根据邹忌说的在行动上来具体做一点改善。

师:“令初下”,齐王下了什么样的命令?不看书,能说出来吗?

生:当面指责的,受到上赏;通过呈上公文劝谏的,受到中赏;能在公共场合议论的,使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

师:这里有几个文言字词需要我们注意它们的含义。“谤”和“讥”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生:“谤”是指责别人的过错,“讥”是讽刺。

师:哪个字作使动?

生:闻。解释为“使……听到”。

师:这三赏的根据是什么呢?

生:谏的力度、方式。

师:不仅如此,还有进谏人的勇气的不同。勇气大小,决定了受到奖赏的等级就不同。以此齐威王做到了广开言路,是善于倾听,善于践行的明君。

师:有这样的贤臣和明君,就能怎么样了?

生:就能使国家强大了。

师:这就是文章结尾的句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一起再翻一遍。

生: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了。

师:课开始时我们一起听了一个故事,淳于髡向齐王进谏,齐王也采纳了他的意见。淳于髡与邹忌进谏的方式有区别吗?

生:淳于髡是以物来点醒齐威王,邹忌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委婉地劝谏。

师:的确历史上有敢于进谏和善于进谏的贤臣,如邹忌和淳于髡,但是也有很多进谏难、纳谏难的事例,大家课后可以搜集这些事例,相互间进行交流。

三、评课环节

(一)学员评课

程明老师:第一个问用一个字表现人物形象的,但我觉得“思”这个字是不是表现人物形象。接着哪些语句能表现“思“,从学生障碍的角度来讲,这很可能不是初三学生的障碍,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是只要找一下哪几个句子对应这个思,我感觉这个问题学生的思维本身变浅了,没有加深。在这一处思维上问法上稍微改一改。那三个句子地辨别,我很感兴趣,我认为很有味道,这是语言形式上的东西。我觉得对徐公的修饰和位置的变化,在说话人的意识里,徐公的地位是越来越得到重视的。老师这里要讲深入。接下来劝说有什么好处,学生在这一块上,思维有没有问题。有的,就是类比,用什么样方法达到这个效果,这里老师应该作文章。让他思维无法的时候变得有法。最后一块是“战胜于朝廷”,老师基本没有作处理,这是一个史传作品,史传作品的意义何在,哪怕他是初中生,我感觉可以让后代承续的东西,哪怕结合到生活里,看看现在朴槿惠不就可以讲讲。这个流程里我主要谈谈自己的教训,我自己的前车之鉴。学生的思维障碍到底有哪些,环节里怎么处理,当学生思维比较模糊、无序、单一时,怎么理清楚想听听黄老师的意见。

刘风光老师:首先我特别欣赏张老师课堂上非常从容,不管学生是很顺利地答出来,还是有点磕磕绊绊地答出来,张老师都非常从容地引导。感觉她引导的特别好的地方,邹忌的三问,问法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开始不知如何答,就让学生读一读,再想一想,就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第二个是张老师问的每个问题都有收,有的是从方法的角度收,有的是从小节来收。过渡是比较巧妙的。环节中有一个特别好的,删去后和原文的一个比较,学生就很好体会到这是委婉地进谏。建议是在文地分析上,给学生提问制造一些矛盾,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可能会更有张力。比如有个环节学生一个说语气越来越自信了,一个是越来越不自信了,到底是自信还是不自信呢。如果抓住矛盾点去分析,学生会更有趣一点。包括从哪一个字表现人物形象,如果有不同的答案,课堂上思维的精彩程度会更高点。

周春勇老师:从处理文和言的关系上,必须用活动来推进,设计的活动有先讲故事,再四处比,分别是有三句话的比,删去后与原文的比,三答的比较,最后还有刚开始的故事和本文的比较。我觉得比做得比较多。第三还有补的活动,补一补他还想到了什么,就过渡到下面进谏的过程。在中间还有读。这些活动一方面促进文章内容地理解,也有对人物形象地理解。我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