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立即报名
听姜鹏老师解读《资治通鉴》里的智慧
“皇帝教科书”是《资治通鉴》耀眼的光环,却也导致不少人的误解:这是一本写给帝王看的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资治通鉴》虽然讲的是历史之事,但是它在讲述治国之道,总结历代王朝兴衰规律与教训的同时,也分析了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
而从古到今,治大国或小家,很多道理和方法都是相通的,对领导者的要求也很相似。
企业家要能明大势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新的市场空间,这样才能走在竞争者的前头。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大局观、宽视野,学会用全局和长远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发现未来的趋势。
那要如何看到未来?回头看历史。
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无数古人未能看到的“未来”。这些“未来”成为我们看到的历史,为我们在研判未来时提供参照。
金庸为《明报月刊》撰写社论文章三十余年,成功预测了诸多大事件。他说就是因为读了几十年的《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是按这个规律的”。
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很重要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
人君如何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司马光认为关键是要“修心”,包括三个方面,“仁、明、武”。领导者三者兼备,就能治理好国家。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领导者的才能也是非常关键,常常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美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曾经对家创业公司的失败原因做过总结,发现其中23%的公司缺少能够指挥大局的人物。
企业家要善用人
司马光说,人君治国的关键有三点,“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官人指干部的任用,赏与罚都是驱使官员努力工作的手段。三者的共同交集就是“用人”。
治理国家最关键的,就是用人。而楚汉之争,就是一个关于用人的经典案例。
刘邦在得到天下后,总结自己的成功原因时说:“论谋略,我不如张良;论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而我能用他们,所以我才取得了天下。项羽有范增却不用,所以才会被我抓。”
今天我们来解读楚汉之争,把刘、项置于各自的团队之中进行对比,就能看到更多管理、建设团队所需要重视的问题。
《资治通鉴》中的其他智慧
除了与企业家自身相关,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也能在《资治通鉴》中找到答案。
比如,每一个企业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代际交替。
老人逐渐谢幕,新人逐步走到台前,往往需要一个交接的过程。但双方观念、心态的不同,经常造成很多冲突。
而仔细研读《资治通鉴》中第一位“二代”魏武侯和老臣之间的故事,以及汉代霍光废昌邑王的故事,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老人、新人不同的想法和心态,找到更好的处理双方关系的办法。
另外,《资治通鉴》还包含了很多做人、做事之道。
如讲做人处世,“物极则反,器满则倾”,即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极端必会走向反面。
讲处事智慧,“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即做事要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
删繁就简,专家带你读通鉴
作为一本记录了年历史的“大部头”,《资治通鉴》全书有卷,多万字,且用文言文写就,因此常让人望而生畏,能够通读全书的人寥寥无几。
这对于这样一部对当今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个人修为,都富有借鉴意义的史学巨著来说,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因此,思想食堂特邀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开授《资治通鉴》,分析历史演进规律和王朝败局的借鉴意义。
特别针对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领导力培养、权力交接、识人用人等问题设置课程内容,借古通今,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解惑。
作为登上《百家讲坛》最年轻的讲师,姜鹏学识丰富,上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高晓松曾赞誉他是国内讲《资治通鉴》最好的人。
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伟大的作品总能经得起反复解读,品出不同的智慧和意义。跟着姜鹏老师读《资治通鉴》,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还能归纳出很多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般规律,从中汲取丰富的管理智慧。
讲师介绍姜鹏
思想食堂讲师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百家讲坛主讲人
课程特色通过与历史对话,解答企业家们最关心的创业、守业、传业难题。课程共分七个模块,小班教学,保证学员能与老师有充分的互动。
点击上图▲立即报名
上课地点
上海
上课人数、时间
模块一:上限人
独立开课
时间:年12月9日
其他模块:上限50人
时间:年1—6月
适宜人群
期望从历史中获取成功经验的创业者
面临交接矛盾的企一代与企二代
大中型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
课程
▼点击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