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哀郢地名考洞庭夏浦磊石山才是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31/5416226.html

屈原东迁后南渡的目的地是洞庭山

“出国门”先“发郢都”“去闾”离开家,带着家人。“去闾”就是接了家人离开老家,证据有《嘉靖湘阴县志》所记磊石山西十一公里处也有屈潭,后改称屈家潭。今为沅江区域,有屈家潭社区。相传是屈原家人居住的地方。另《楚辞》中没有看到屈原思念家人的作品,说明家人跟在身边,也是屈原的自证。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南)洞庭而下(北)江。”将是“将要”之意思,表达“运舟”的目的地是为了“上洞庭”而“下江”,很多人把此句解说为过洞庭湖,是不对的。因为战国时根本就没有洞庭湖,只有洞庭山。

屈原还有两次提到洞庭:“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湘君》”“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广韵》释“邅”为移行。洞庭波不是洞庭湖之波,是沅湘之波。因为屈原《怀沙》写到的大水体,只有“浩浩沅湘”而不是浩浩洞庭。磊石山旧称五木山,“木叶下”是很正常的。

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大家误断屈原行程最关键的一个因素。

在此澄清一下。

1、东洞庭楚称上江

江湘,当然是长江与湘江“握手”对接的地方。

战国楚怀王六年(前年)所制《鄂君启节》铭文:自鄂往:逾沽(湖),……上江,内(入)湘,……内(入)资、沅、澧、(油)[澹]。”原文为:“徒(涉)江,入湘,就誓,就洮昜,入耒,就郴,沅、澧、油”。鄂为湖北,江为长江,上为南,此节中湘与江无隔地,也无洞庭二字,说明江湘直接交汇,说明今东洞庭湖就是南江。同时也说明洞庭五水也属于“鄂渚”系统。

《楚国交通研究》也记载:“西南路上江,入湘水。”汉书《地理志》:“湘水北至下隽(岳阳)入江”,说明下隽在江的概念之中;岳阳(下隽)就是“上江”,这就是一个佐证。湘江曾经分为上、中、下湘,也就是南、中、北湘之意。所以上江就是长江的南江。“内”为入的意思,进入。

《水经注》:“湘水左(西)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右(东)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麋湖口,即今新墙河注入洞庭湖的河口,屈原《涉江》从此地“济江湘”转道沅江。张修桂先生考:麋湖就是今天的漉湖,在磊石山西北,麋湖口是新墙河入湖口。新墙河正是汨罗与岳阳县分界的地方。南为汨罗,北为岳阳县,也是今天湘江入湖的地方。此地正是江湘交汇之处。

2、洞庭是山不是湖

洞庭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成玄英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太湖之洞庭也。”

《吴起列传》:“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山海经·海内东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环绕也。”东南西泽指什么?《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间,或潇湘之渊。”磊石山西有澧沅之泽,南有潇湘之泽,东有东町之泽,北有江渊(上江,今东洞庭)。

《山海经.中山经》记:“洞庭、荣余山神也。”说明洞庭是山神、是山,不是湖。《湘阴县图志》记(实郭嵩焘考):“《水经注》引《山海经》‘洞庭之山,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而下云:‘湖中有君山、艑山’,是郦道元固不以君山为洞庭山。而自唐以前见之史传者,但有青草湖而无洞庭湖。则所谓洞庭之山交潇湘之浦,当即今青草山。”

《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青草湖中庄子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楚辞邅吾道兮洞庭。”

《战国策》:“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谓此也。薛氏曰,洞庭即巴丘也,合沅湘诸水至岳州巴陵县入江。”此据也说明岳阳水域就是江,五渚就是“湘、资、沅、澧、油。”洞庭只是地名的总称。

“洞庭”两字入诗最早是先秦无名氏所作《童谣》,诗题解:《河图》绛象曰:太湖中洞庭山林屋洞天。即禹藏真文之所。有“乃造洞庭窃禹书”之句,这说的是太湖之洞庭。而说岳阳洞庭湖之洞庭最早的诗是屈原的《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之中的“道”说明是陆地。可见洞庭为山名肯定是无误的。

周宏伟《释“洞庭”及其相关问题》认为:“郭璞、李密思关于洞庭的汉语言解释事实上都不成立。”“笔者以为,‘洞庭’一词应该不是古代中原夏语言,而很可能是古代南方百越民族语言的夏言记音,这是因为,今湘北洞庭湖一带,在操‘夏言’的楚人到来前,本是百越民族的活动区域。关于长江中游一带先楚时代为百越民族的居住区域的看法,在学术界早已成为共识。”继而考证:“根据语言学者的研究成果,洞庭,上古音可拟为t3die1。而“洞庭”二字,在汉晋时代其实又可以写作“东町”,上古音可拟为t1thie2。洞庭、东町的读音,与今壮语doenghnding的读音(标准音to6di1)显然十分接近。”

那么“东町”在哪里?《水经注》记:“罗子自枝江徙此,世犹谓之为罗侯也。?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也。”町湖按郦注“?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者也。”可知町湖就是今磊石山东南屈原区水稻作物区,后来的南湖汊、洞庭东汊。

将青草湖和洞庭合为湖名出现最早的诗是陈阴铿的《宿青草湖》:“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此诗的洞庭是地,平湖指的青草湖。

最早以洞庭湖全名入诗的是初唐宋之问(?—)《洞庭湖》诗:“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所以洞庭湖名应是青草湖名扩大的结果,杜甫云:“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杜甫《宿白沙驿》又名《过洞庭五里》,史料记载在营田黄陵山上的乌龟垅,黄陵亭之北,地距东町口正好五里。这也正好说明东町湖就是洞庭湖。这些证据充分说明洞庭湖名出现在初唐,是将青草湖和东町湖合一称为洞庭湖,故而称为重湖。

《明一统志》:“磊石山,旁枕青草湖,北接巴陵,下临湘口,山石嵯峨相叠因名,旧名万岁山,下有万岁寺。”“湘口”就是先秦湘水入江口,正在磊石山南。《水经注》:“湘水自汨口西北迳磊石山,又东北为青草湖口。”按《荆州记》: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日月出没其中,湖南有青草山,因以为名。按《方舆胜览》:湖北路岳州青草湖,一名巴丘湖,自昔与洞庭并称。湖南最早指的是汨罗江一带,杜甫在屈原祠诗云:“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水经注》:“湘水迳磊石山西,北对青草湖,抑或谓之青草山也。”《一统志》:“青草湖在县(湘阴)北一百里。”皆据磊石山以北言之。也说明今天的东洞庭(江渊)就是青草湖。所以屈原居磊石山后《涉江》就能够“旦余济乎江湘。”也说明磊石山的地理位置是洞庭山所在之地。

根据当代地质考古专家童潜明的研究成果,洞庭湖是唐前地质沉降青草湖扩大的结果,东洞庭湖的沉降中心也是磊石山之汨罗。童潜明认为:“先秦时期(约公元前年),唐宋时期(—年),洞庭湖湖域进一步扩大,由南北朝时期的四、五百里,扩大到七八百里。‘八百里洞庭’及洞庭湖一词见诸唐宋诗文中。”

复旦大学教授、地理专家张修桂先生说:“舟节铭文水流交汇不及入湖,与《庄子》、《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所载—致,互为佐证,则先秦两汉时代的洞庭平原景观,客观存在,无可怀疑。”

综合以上资料,可得出的结论是磊石山是江湘交汇的一个重要地标,正是屈原《哀郢》所说的“江介”之地。

所以黄帝南至于江(过漉湖)登上的第一山就只能是磊石山,这就是熊山。黄帝张乐洞庭之野,必然首登此山,这就是洞庭山。

根据晋王嘉(?-年)《拾遗记.洞庭山》的表述洞庭山就是磊石山。这是历史上《山海经》之后把洞庭山落入屈原隐居地(《哀郢》中无沅湘)的记载。《长沙府志》把《拾遗记》这段文字加注标题《屈原隐居洞庭山》,写的故事是怀王在此作潇湘之乐、屈原受贬在此披香草、沉江、“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这写的是真实历史,屈原沉江的地方是磊石山下之汨罗渊;说明此洞庭山指的是磊石山。

那么此屈原祠,就是磊石庙,《湘阴县图志》记:“三闾祠旧传在磊石山。”王锡龄《磊石山志》记:“考磊石庙建自东汉,后废。”故而唐未(年)首次将屈原磊石庙敕封为昭灵侯,认定王嘉所记之庙是磊石庙,也是间接认定磊石山就是《山海经》所记的洞庭山。

郭璞《山海经注》曰:“巴陵县有洞庭陂,江、湘、沅水,皆共汇巴陵,故号三江口也。”此记载也明确巴陵境为江水区域。这个“江渊”也正是屈原《渔父》所称的“江潭”。此据也说明,君山在江水之中,对照《山海经》“东南西泽”所记,没有命名洞庭山的理由。

《中山经》中央第十二列山系为洞庭山山系,首山是篇遇山。……再东一百五十里,名夫夫山。再东南一百二十里,名洞庭山(首山到洞庭山的距离是五百七十里)。再东南一百八十里,暴山。……

首山是按西北方位来确定的,八卦中的乾卦,君位,篇遇山应在两湖平原西北的湖北长阳资丘,在楚郢都附近,今无篇遇山名,而有一山名偏山(我们参看立体两湖平原地形图,则一目了然)。古人都以南为上,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地图可证。此偏山到磊石山的距离大约五百七十里,考虑到云山向东、夫夫山向东的直线地距,这个数据是相当接近总地距的。偏与篇应该不是一种巧合。篇遇山难叫,简称篇山,再变为偏山是很有可能的。

而风伯山向东则到了岳阳华容境内隆起之山,当为华容望夫山南边的天井山(东山),天井山旧名应该为夫夫山,才有对面的望夫山名。两湖立体图我们可以看到两湖平原地形,则像极了女性子宫,华容天井山在两湖盆地之中间突出,名为夫夫山,则是相当可能的。

夫夫山(天井山)到磊石山的距离正好“东南一百二十里。”地距而言,称磊石山为洞庭山,又是无误的。

晋王嘉《洞庭山》是继《山海经》之后,第一个记磊石山为洞庭山的人。比《水经注》并列而说“洞庭山、君山、艑山”之称早了多年。郦道元并立而说,是因为他还确定不了洞庭山要落在现实中的什么山上。至于唐代后称君山为洞庭山,是因为有了洞庭湖之称的缘由。

洞庭山浮于水上。磊石山有穆溪春涨、水涨山高的典故流传。

在王嘉之前西汉东方朔《哀命》也记屈原到汨罗渊后“穴岩石而窟伏,从水蛟而为徒兮”。磊石山是汨罗渊唯一的石头山,此记正与磊石山的地理条件相合,这可证明王嘉所言是有依据的。

《舆地纪胜》云:“湘水中有穴,名大濩,不知通何许。每春夏江涨,数百步外,皆奔入穴中有声如雷。”此江,指的长江无疑。那么这个“穴”当在磊石山下,屈原《怀沙》“汩徂南土”之“汩”也许就是对此处“玄渊”水流之声的描写。

屈原《哀郢》南行第一站是上洞庭,这个洞庭就是落脚地洞庭山。说明王嘉记磊石山为洞庭山,并无差错。

《湘夫人》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磊石山(又名五木山)下的玄渊已经是一个湖泊,就是沅湘交汇之地的“浩浩沅湘”。

《中山经》云:“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玉)璧十五,五彩惠之。”

此据说明洞庭是山神,是洞庭山,不是洞庭湖,《山鬼》讲的也是山神。自古至今很多人认为《山鬼》作在磊石山,磊石山更名也因《山鬼》诗中:“石磊磊兮葛蔓蔓”而来。

洞庭神祠“五彩惠之”中的“惠”出现在周文,原意为“纺纱”,“惠之”则是以纱线系之之意。所以汨罗端午“五彩丝系粽”的习俗,来源于楚人将屈原当水神祭祀的传统。那么洞庭山神祠“五彩惠之”指的是水神庙或者后来的龙神庙祭品系上的丝线。说明屈原居住在此时已经有龙神庙或者水府庙在磊石山上,他在此担任主祭,并修改创作《九歌》,屈原沉江后,楚人在此神庙中奉屈原香火祭祀屈原也就不是空穴来风。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河泊潭)水……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此风俗后来流传到北方,成为中华端午习俗。

洞庭湖唐代始称,后世则必然出现洞庭庙,洞庭庙必然也得立在洞庭山上,《湘阴县图志》记:“磊石庙,东汉建。”“磊石庙,唐改洞庭庙。”查找史料,洞庭湖的第一座洞庭庙居然也在磊石山。

史载:“壬寅,湖南马殷奏,……敕旨黄陵二妃祠曰懿节,洞庭君祠曰利涉侯,青草祠曰安侯;三闾大夫祠(磊石庙),先以澧朗观察使雷满奏,已封昭灵侯,宜依天祐元年(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这也是磊石为洞庭山之强有力的证据。中国第一座屈原庙在磊石山上,洞庭湖第一座洞庭庙也在磊石山上,磊石山也就正是洞庭山了。

清楚了洞庭山是磊石山,那么我们继续下面的关键问题。

说屈原前年东迁竟然是错的?《哀郢》综考唐诗宋词的地标磊石山|汨罗江、洞庭湖、湘江、沅江的核心地标屈原南迁第一站岳阳屈原区磊石山(7)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