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荆轲刺秦被魔改,网友误人子弟

秦朝距今已经多年了,但是有一句话至今一直被当作为壮士践行的至理名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即便没有画面但是这句话依旧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当年荆轲刺秦那种决心,明知一去不还却还是勇往直前,他的精神也一直被人敬佩。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当时的大环境前提下,国破家亡,只因秦国挑起战争,但是荆轲却在明明可以得手的情况下,放弃了刺杀秦王,因为他明白秦王如果死了,百姓又要陷入连年征战之中,所以他的大义更让人感动。

但是看过史书懂得这段历史的人,在看完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之后,无不觉得收视率超高,口碑也还算行的这部剧,其中这段荆轲刺秦实在让人不忍直视,很多人说它是在毁经典,小编认为,它不仅仅是毁经典,还有着误人子弟的嫌疑,因为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被它演出来之后就是一部闹剧。

荆轲刺秦王这段,在电视剧《大秦赋》的第七十五集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作为燕国使者的荆轲,打着求和的名号前来刺杀秦王。

史书上面有记载,当时的秦王是非常多疑的,可以说外人想要近身几乎是不可能,除非有大功劳的人,根据功劳的大小才能分等级百步、五十步、十步之内与秦王谈话。

荆轲为了近秦王的身,需要准备两样东西

第一就是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

第二个东西是燕国的督亢图

首先我们来说樊於期的首级,因为在之前秦王亲政之前,嫪毐叛变樊於期被秦王委以重任,保护自己的大公子扶苏跟冬儿,但是嫪毐叛变冬儿被杀,所以樊於期因为失职之责怕秦王降罪,所以叛逃到了燕国做了燕国太子丹的门客。

当时荆轲知道太子丹把樊於期看得很重,不会杀了樊於期,荆轲便亲自找到樊於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樊於期同意把自己的首级交给荆轲,只为能够成功刺杀秦王,但是在《大秦赋》中樊於期的首级却是太子丹取到的,这明显跟历史不相符,《战国策·燕策三》中是这样的记载: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chéng)(23)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图穷匕见

另外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图穷匕见”,便是出自荆轲刺秦,荆轲将短剑鱼肠藏于督亢图之中,翻开给秦王看的过程中取出匕首,但是在《大秦赋》中督亢图已经交给了秦王,如果秦王不喊荆轲离自己近点,试问匕首荆轲还怎么能拿得到?

秦王绕柱

然后就是另外一个成语“秦王绕柱”,这个成语的意思就很明显了,荆轲追着刺杀秦王,秦王为了躲避只能绕柱躲避,因为秦王的佩剑太长的缘故,一直拔不出来,所以才有了“秦王绕柱”,然而在大秦赋中直接就忽略这个成语,荆轲多次挥刀但都没有伤到嬴政,嬴政滚下王座,在大臣的提醒下抽出佩剑,化身比第一刺客还要强大的武林高手,以一个燕子回身一剑重伤荆轲,这一点完全就是无视了史书。

其实剧情符不符合历史,看看历史的记载就知道了。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本来史书上记载,秦王之所以没有被荆轲杀死,原因是在场的一位侍医夏无且,情急之下用药箱砸了荆轲一下,才让秦王有机会拔出佩剑,但是在大秦赋中,却是宰相李斯代替了侍医夏无且,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细节,但是为何要魔改历史呢?

要知道没有史书记载的怎么演都可以,但是明明史书上面写的明明白白,为何还要做这样误人子弟的事情呢?

想象一下当并不了解历史的人去问你“秦王绕柱”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的时候,解释不清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就像那部剧中演的一样,这样孩子们不就瞬间理解了?但是被改了之后试问我们要怎么去解释呢?

的确作为电视剧《大秦赋》想必也是为了让镜头中的秦王有一些美感,但是对于历史而言恰恰这种美感是不需要的。

年轻的观众对于历史的理解现在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影视剧,所以一部标榜着还原历史的影视剧,就应该把最基本的东西给年轻的观众呈现出来,而不是随意的改动。

现如今各种技术非常发达,所以这部《大秦赋》的制作堪称精良,但却在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中垫底,原因我觉得是部分剧情偏离历史造成的。不知道大家觉得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