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雀鸟生鹞引发的血案齐闵王灭宋后迅速败

公元前年,宋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子偃突然率兵袭击子罕。子罕,即皇喜,也就是《史记》中的宋君剔成,原本是宋国的司城。司城是宋国六卿之一,皇氏又是宋国公族戴氏的分支之一。四十一年前,子罕悍然杀死宋辟公,篡夺了君位。如今,子偃又赶跑子罕篡位,也可以说是一报还一报了。

子偃自立为君之后,宋国突然发生了一件怪事:在都城商丘城墙的一角,有只小鸟竟然孵出了一只鹯(zhān)鸟!鹯鸟属于鹞类猛禽,又称“晨风”;小小的雀鸟竟能生出一只大鹞,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分析,很可能是鸟类中的托卵寄生现象。然而,古人对鸟类托卵寄生现象了解不多,对此竟大为惊奇,在商丘城内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

殷商文化,在传统上就极为迷信,信奉各种祭祀。得知这件奇事的子偃,马上让太史对此进行占卜。太史也不敢耽搁,马上占卜,得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小鸟生出了巨鸟,那宋国一定能称霸天下!”

宋国人心目中,长久以来都深藏着一个重振殷商雄风的美梦。春秋早期时,宋襄公就因此而参与东周争霸,虽然在楚成王打压下遭遇惨痛失败,可始终未能打消宋人心中那股傲气。到了春秋晚期,宋景公又趁着晋、楚霸业衰微,悍然吞并了曹国,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子偃篡位后,又有天象预示宋国将称霸天下,这怎么能不让他欣喜若狂?

于是子偃跟随东周潮流,果断称王,后人称之为宋康王。然后宋康王又吞并了附属于宋国的滕、薛二国,并趁五国伐秦之际东攻齐、西伐魏、南侵楚,夺取了淮北大量土地。一时间,宋国势头无人能挡,俨然显现出称霸天下的征兆。

对外扩张的巨大成功,助长了宋康王的自信,逐渐疯狂起来:他用箭射天,鞭打土地,砍掉了土神、谷神的神位,声称:“我要用武力降服天下鬼神!”他还怒骂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剖开驼背人的背,砍断早晨渡河人的腿,令整个宋国都为之战战兢兢。

如此疯狂的宋康王,当然引发了身旁恶虎的敌视。

刚赶跑孟尝君的齐闵王,见宋康王如此昏乱,立即就准备讨伐宋国,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然而,齐闵王讨伐宋国的企图,却遭到了盟友秦国的强烈反对。为说服秦国,齐闵王不得不派泠向出使秦国。泠向,就是最早怂恿齐闵王攻打宋国之人,也是齐闵王亲信。

见到秦昭王,泠向开口就说:“我想让齐国事奉大王,所以才要攻打宋国。宋国一旦被攻破,三晋自然遭受到威胁,那么安邑(今山西夏县,旧时魏都)自然归大王所有;燕、赵二国害怕齐、秦联合,一定会割地来与秦国交往;由此,齐国也一定会重视大王。所以,我推动伐宋,就是为了让齐国惊恐而让大王权位更重。大王何必要反对攻打宋国呢?以前我以为大王是已经知道这点,才没有跟大王说!”

齐国灭宋会打破整个东周的战略平衡,这点毋庸置疑。但齐国灭宋会不会导致山东诸强必然倒向秦国,却是个未知数。这些年来,秦国抢占三晋的土地,远多于齐国。反倒是孟尝君掌控齐政之时,多次率领山东诸雄合纵与秦对抗,迫使秦国吐出了不少以往侵占的土地。因此,泠向这番说辞极为勉强,秦昭王并不相信。

眼见秦昭王没法说服,齐闵王只能转身向另一个国家伸出橄榄枝:联合赵国。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国军力大幅提升,吞并了不少戎狄之地。如果不是因为沙丘之乱,赵国在东周的地位将更高。即便是如此,赵国的实力在整个东周都有目共睹。如果能与赵国联合,凭借齐、赵二国的实力,足以灭宋。

从赵国角度来说,齐国是邻国,天生就是地缘竞争对手。齐国灭宋,只会增加齐国实力,对赵国并非什么好事。所以,沙丘之乱后就掌控赵政的奉阳君李兑一开始并不同意齐国攻打宋国。

为拉拢李兑,齐闵王又派出苏代去进行劝说:“您的年龄大了,可您的封地却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不可不对此深思熟虑。秦国贪婪,韩、魏朝不保夕,燕、楚偏僻,中山土地又贫瘠,环顾整个赵国,没其它地方能比得上陶邑。”

说到这,苏代故意停顿了片刻,观察李兑神情的变化。

陶邑,即今天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春秋时,这里是曹国旧地;宋景公灭曹后,陶邑归入宋国,发展成东周商贾云集之地。著名的范蠡退隐之后,认为陶邑位居天下中心,就在此定居经商。在当时,陶邑之繁华,天下闻名。

听苏代刻意提及陶邑,李兑不由得心里一动。

苏代感受到李兑神情的细微变化,马上又说:“宋国罪孽深重,齐国又对它极为愤怒;联合齐国去攻打残暴的宋国,就可趁机确定您的封地,让强齐对您感恩戴德,这可是千百年难得的机会啊!”

协助齐国攻打宋国,就能得到繁华的陶邑作为封地,这份诱惑实在是太大。李兑被说服了,马上就同意与齐国结盟。

不过,贪婪的李兑却没料到,由于齐国灭宋与秦国利益严重冲突,支持齐国之举却招来了秦昭王的怨恨。在齐国怂恿下,李兑一时冲动,发起合纵,率赵、韩、魏、齐、燕五国伐秦。可到秦国家门口后,合纵的五国大军却无人敢上前,最终灰溜溜地撤回了成皋(今河南荥阳)。

虽然李兑主持的合纵是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却在短期内再度形成了山东列国合纵抗秦的战略态势。有了这一战略态势的保障,齐国伐宋也就不用担心秦国干涉了。齐闵王赶忙趁热打铁,与诸多盟国一起,前往攻打宋国。

就在此时,一位推动齐闵王灭宋关键人物的立场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位人物,不是别人,正是苏代。

这数年来,苏代一直留在齐国,赢得了齐闵王的高度信任。初到齐国时,苏代向齐闵王提出了“劳天下而自逸,乱天下而自安”的对外策略;秦国反对齐国伐宋之时,苏代又数次出使赵国,替齐国争取到了李兑的支持;出使魏国期间,苏代还曾被收留了孟尝君的魏昭王扣押,差点遭遇不测……。这些年来,苏代为了齐国,费尽了心力。常理来说,齐国灭宋之际,也就是苏代功成名就之时。

然而,此时苏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兴奋,反倒是暗地里给燕昭王写出了一封别有意味的长信!

在信中,苏代首先分析了齐国灭宋对燕国的危害:“拥有万乘之国的实力,却被齐国扣押着人质,这让燕国名卑权轻;现在您还要协助齐国入侵宋国,这更是劳民伤财;宋国一旦被灭,齐国就可顺势侵占楚国的淮北之地,齐国领土也将翻倍。以上三点,都是燕国大患,而您却要实现他们,这是想取信于齐国。可当前齐国并没有相信足下,反倒是对燕国更加忌惮。这样看来,您这么事奉齐国,就是一大失误!”

燕昭王复国以来,一方面卧薪尝胆,一方面招贤纳士,想要报复齐国。齐闵王对此心知肚明,始终都把燕昭王视作心头之患。苏代常年呆在齐国,积极推动齐国伐宋,可到了这一关键时刻,却偷摸摸写信给燕昭王,直指他协助齐国伐宋是个大失策——苏代究竟站在哪边?

接下来,苏代口风陡然一转,继续说:“虽然是这样,但下臣知道智者行事,善于转祸为福,借助失败而达到成功的彼岸。大王是否想转祸为福,反败为胜呢?那么您不如遥尊齐国为霸主,然后派使者与周室结盟,相约天下合纵以抗秦。秦国遭受排斥,秦王必然会产生恐惧之心。在这时,大王就可派一介使者去说服秦王与燕、赵联合,促使秦王派出泾阳君、高陵君到燕、赵二国作人质,然后秦王做西帝、赵王做中帝、燕王做北帝,共同来号令诸侯。韩、魏二国敢不听令,秦国就去攻打他们;齐国不听令,那么赵、燕二国就去攻打。如此一来,天下谁敢不听令?天下大局已定之后,再驱使韩、魏二国去进攻齐国,迫使齐国归还宋国及淮北土地,这样燕、赵、秦三国都能获得巨大的利益。”

苏代劝燕昭王先假装尊齐为霸主,然后行“转祸为福”之法,暗地里与秦、赵结盟,以全面孤立齐国。但苏代提出秦、赵、燕三国共同称帝的方案,能否得到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的同意,却是个大疑问。毕竟,让这两国与燕国并驾齐驱,确实太高看了燕国。

可不管怎样,苏代的真实身份已令人生疑——难道他是燕国间谍?

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部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此书中,就提及“苏秦”受燕昭王委托到齐国从事间谍活动的经过。虽然书中的“苏秦”是否应该是“苏代”依然存在争议,但的确说明此时推动齐国伐宋的“苏子”就是燕国间谍。因此,《战国策》中苏代到齐后的态度如此前后矛盾也就可以理解了:初到齐国时,为赢得齐闵王信任,苏代必须要全力协助他;当齐闵王即将成功之际,苏代又必须竭力进行破坏——否则,就是他身为燕国间谍的失职。

公元前年,齐闵王消灭了宋国;公元前年,燕国联合其他五国,携手打败齐军,差点让齐灭国。回顾宋、齐两国的前仆后继,可谓是一场由雀鸟生鹞所引发的大血案。

然而,为什么齐闵王灭宋后就迅速败亡?难道是苏代、韩珉等等这些他国暗藏间谍的功劳?

这未免又太高看了苏代、韩珉等人。燕国之所以能复仇成功,根本还是在于齐闵王自身。

为拉拢赵国,齐闵王曾许诺将陶邑分封给李兑;可十余年后,陶邑却成了秦国魏冉的封地。这从侧面证明,齐闵王灭宋后未能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后来赵国因此加入了伐齐大军,也就不奇怪了。连赵国都走向了齐国的对立面,其他那些与齐有过节的诸侯国就更不用说了。

而在齐国内部,齐闵王又与孟尝君彻底闹翻,迫使孟尝君逃到魏国去从事反齐活动。孟尝君的出逃,又证明了齐闵王在内政上的失败。

对外不能与诸侯交好,对内又无法团结齐人,内外都成了孤家寡人,齐闵王灭宋后迅速败亡不就太正常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