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厉害还是连横厉害此人实力可灭

儿童会患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jwd/190603/7189464.html

《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的诸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张仪齐名的,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公孙衍,魏之阴晋人,为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秦惠文王时期,公孙衍在秦国官至大良造,而后迁往魏国。楚国有位使者,名为陈轸,他与公孙衍相似,亦是一位纵横家。有次,陈轸经过魏国,得知公孙衍居住于此,便登门造访,并献计给公孙衍,称:

“魏国宰相田需正广邀各路诸侯联合抗秦,但楚王却疑而未信。我想请求您,在魏王面前,说您与燕赵两王交情颇深,近日,两国常派使者前来邀请。魏王听后,必然不敢落后。他若是答应了您,并赐予您车驾,您只需要收下三十乘即可。到时,将车驾摆在庭中,对外散称,准备前往燕赵两国。”

公孙衍按此照做,燕赵两王果然派人来请。楚王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田需欺骗了他,果断放弃与其合作。齐国君主听到公孙衍被燕赵两国请去的消息后,自然不甘落后,立刻派人以国事相托。

这么一来,公孙衍等同于负责三国之事,职权堪比宰相,权力极大。

在当时,公孙衍与张仪相互敌对,一人主张合纵,一人主张连横,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二人在政治上的对立,亦造成了私下关系的仇视。公元前年,张仪在魏国担任宰相,期间,他准备游说魏王与秦国联合,共同对抗其他诸侯国。

公孙衍设法从中干涉,并取得韩国的背后支持,得以摧毁张仪的连横策略。

公元前年,诸侯国间倒秦之势明显,张仪见形势不对,遂逃离魏国,公孙衍取而代之担任魏相。次年,魏、赵、韩、燕、楚联合攻秦。由于准备不足,加之实力悬殊,五国合力伐秦并未取得胜利,于函谷关退军。尽管此战败退,但所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西戎义渠经常与魏国往来。早年,有次义渠君拜访魏国,公孙衍趁此机会,游说义渠君抗秦。公孙衍告诫称:“如果,中原没有发生战争,秦国就会腾出手入侵你们,抢劫你们的土地财物;如果,中原发生战争,秦国深陷周围诸侯的围剿之中,它又会假装与你们交好,以获得援助,这种变化无常的国家,值得你们相信吗?”

公孙衍一席话,惊醒了义渠君。

显然,公孙衍言之凿凿,所言非虚,正中义渠痛点,但义渠君仍不愿就此与秦国决裂,并未付诸行动。后来,五国联合攻秦,秦国当即以女人、财物讨好西戎,这令义渠君想起了昔日公孙衍对他说的一席话,至此,义渠君深信不疑,他相信若战事结束,义渠必然会遭受秦国践踏。

于是,他果断率军反秦,重创秦军。

若提起合纵连横,必然绕不开另外一人,即苏秦。在人们印象中,苏秦与张仪共为对手,必然是合纵、连横的发起者。但在正史中,苏秦与张仪并不算同代之人。张仪比苏秦要早过世25年,在苏秦大展宏图时,张仪早已不在人世。

上文有说,张仪与公孙衍同为魏国人,但早年皆为秦国做事。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厉行法治,秦国逐渐强大。后来,商鞅被处死,公孙衍成为秦国大良造,大权在握。上任后不久,公孙衍即谋求攻打魏国。

经历过商鞅变法后,秦国愈加强大,公孙衍正是基于这点,才有了攻打魏国的底气。其次,魏国在之前与齐国的战斗中,于马陵一战,折损精兵近十万,导致魏国元气大伤。秦孝公时期,商鞅率军征伐魏国,秦军攻打河西地区,诱俘魏国大将公子印。

在实力悬殊下,魏军一触即溃,接连战败,其主力军队近乎损失殆尽。秦惠王在即位后,第一件事即除掉商鞅,缓和王室与秦国贵族集团的矛盾。其后,重用公孙衍。商鞅虽死,但他制订并推行的法令仍旧有效。

公元前年,公孙衍即率领秦军攻打魏国,此刻魏国还未从上次战争中恢复元气,军中缺兵少将,难以抵抗来势汹汹的秦军。为了保全自身,魏国只能割地求和。割让的地区为阴晋,位于秦魏两国交界,地理位置重要。同时,阴晋亦为公孙衍的出生之地。

除此之外,阴晋还是秦国的痛心之地。五十多年前,魏国大将吴起在阴晋之地,以区区七万魏军击溃五十万秦国军队,可谓是震惊八方。从那时起,阴晋就成为秦国挥之不去的痛处,如今秦国大军压境,夺回阴晋,也算一雪前耻。

且来说下河西地区,战国初期,此地即被秦国牢牢控制。但自从秦国在阴晋一战败给魏国后,河西之地即丢失,长期处于魏国控制之中。这次公孙衍征伐魏国,第一战攻打河西,就是为了收回昔日领土。

那么,河西对于秦国到底有何作用?

古代有这么一句话“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从古至今,这句话所表达的价值从未削弱过。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粮食尚且依赖,更何况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粮食等同于各国的命脉。

而河西之地,是当时各国的商品集散地,控制着各国粮食的输送。对秦国来说,河西之地是它通往中原地区的门户。秦国若想发展壮大,必须占据河西,方能获取政治主动权。这恰好亦应验了一句话“得中原者得天下”,无论是战争还是发展,都必须以充裕的粮食作为基础。

公孙衍自然知晓河西的重要性,第一战即将河西定位目标,魏国深知不是秦国对手,主动割地求和,献阴晋给秦。秦惠王得知后,大为欣喜,下令将“阴晋”改为“宁秦”,彻底使此地摆脱与魏国的联系。

莫非,此次伐魏就随着收回阴晋而结束?

当然不会,公孙衍的目标远不止此,他继续率军进攻河西要塞,并打败魏军主力,俘虏魏国大将龙贾。此战歼灭魏军八万余人,魏国已无力控制河西地区,魏惠王索性卖个人情,主动将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

同时,魏惠王又怕割让河西地区不足以令秦军退兵,遂选择以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收了好处,当即向秦惠王建议,趁秦、魏两国重归于好之时,集中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当一切都要处于公孙衍掌控之中时,最大的变数出现了,即:张仪访秦。

张仪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树敌,眼下正是伐魏的好机会。可那公孙衍受人贿赂,因私利放弃时机,实为陷秦国于不利境地。秦惠王闻之有理,当即命张仪为客卿,而公孙衍自此之后,饱受排斥。见志向受阻,他只好离开秦国,转投魏国。

刚经历过摧残的魏国,此刻可谓是千疮百孔,苟延残喘。公孙衍加入魏国后,深知当前这种局面,唯有与别国结盟方能拯救魏国。于是,公孙衍采用合纵策略,准备以联合兵力对抗秦国。他游说的第一战为齐国,公孙衍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劝他率军进攻赵国,且只需带五万兵力。

田朌觉得仅靠五万兵力攻下赵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公孙衍解释说,如果兵力提的太多,齐、魏两国的君主就不会同意出兵了。我们先率五万兵力出征,若遇到危险后,齐、魏君主必然会率军增援,到时可大败赵国。

果不其然,田朌使用公孙衍的策略,五万孤军受困,其后,齐、魏君主率军增援,大败赵国军队。这是公孙衍首次使用合纵,即获得胜利。此事传出后,引起了秦国的注意,张仪适时而出,施尽各种手段,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他率军征讨魏国,成功令魏国依附秦国,同时,张仪游说齐、楚君主,最终破坏掉三国合纵。此次失败后,公孙衍并不甘心,又发起“五国相王”,意图以五国力量对抗秦国,但是,此策略受到齐、楚两国的干涉,秦国更是千方百计破坏,最终,公孙衍合纵失败。

公孙衍的两次失败,助长了张仪的名声,不久后,张仪即当上了魏国宰相。同年,秦国进攻齐国,遭遇惨败。秦国的战败使张仪的连横策略受到质疑,张仪在魏国逐渐失去支持,公元前年,张仪被迫回到秦国,而公孙衍则重新成为魏国宰相。

公孙衍上位后,即开展合纵工作,最终,成功游说五国君主。但在伐秦时,真正出兵的仅有韩、赵、魏三国。出人意外的是,势不可挡的联军攻至函谷关时,遇到了秦军反击,霎时间,兵败如山倒,联军节节溃败,损失惨重。

魏国首先求和,赵国虽然退军,但并未求和。秦国即率领大军攻打赵国,齐国为了讨好秦国,立刻调转枪口,进攻赵国。实力悬殊下,赵国屡战屡败,大将尽数折损,主力军队更是损失殆尽,损失惨重。

至此,“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接连合纵失败,公孙衍被排挤出魏国,成为了韩国宰相。在职期间,公孙衍仍然想着合纵别国对抗秦国。秦惠王知晓后,率军攻打韩国,两军交战一年多,韩国元气大伤,公孙衍见大势已去,只好逃走。

尽管,公孙衍数次合纵伐秦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然而,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在战国中后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对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

仅能说,公孙衍的策略并未被各国更好的执行,五国间勾心斗角、各藏心思,注定会遭遇失败。纵观战国时期形势,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小国若想生存,只能选择抱团求生。公孙衍创出的一套合纵策略,是这些小国长久生存的唯一选择。

如果,这些国家能够齐心贯彻公孙衍的策略,覆灭秦国并不是难事,那么,天下局势将发生巨大变化,历史亦会随之改写。只叹,公孙衍生不逢时,面对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诸国君主,他纵然有万古之才,亦难以力挽狂澜、重构历史。

可以说,在他去世后千年,他所开创的合纵大业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继续上演。

参考资料:

『《史记》、《孟子·滕文公下》、《汉书·艺文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