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盘庚迁殷是指商代的第五任君主盘庚(前—前)为了防止外族入侵和实现中兴之治而决定迁都的历史事件。
在盘庚迁殷之前,商朝已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但是此时的商王族政权并没有完全控制中原地区,也没有完全控制河南地区,这与东都洛邑的政治地位有关。
在东都洛邑建立之后,商人政权能够完全控制河南地区,就有了对周边国家的谈判基础,而盘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迁都之旅。
盘庚迁殷的历史事件对于我们研究商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商代商人政权在迁都后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盘庚迁都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是与当时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在商代时期,中原地区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人们生活富足;另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下。在商代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北方游牧民族部落之间发生战争;其二是商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其三是商朝为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当时商代统治者把社会重心放在了如何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上。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商王朝长期与北方草原部落之间交战,不断消耗商军实力;其二是商王朝控制的范围有限;其三是北方游牧民族势力强大。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迫使盘庚迁都商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朝代,在商朝之前的夏、商两代都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而在商朝的最后一位王盘庚在位期间,将都城从殷迁到了现在河南省安阳市附近。
这一举动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对此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盘庚之所以迁都是因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也是促使盘庚迁都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盘庚之所以会选择迁都,是因为国家需要一个新的政治中心来提高自身的地位。但就目前来说,这两种说法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根据史书记载,在商朝时期发生过很多次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蝗灾等等。而这其中水灾是最为频繁出现的,尤其是在商朝时期水灾可以说是一场接一场。
根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黄河流域发生过多次水灾,而这些水灾给当时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根据史书记载,在商朝时期曾经发生过九次大洪水。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次就是在公元前年的时候,黄河流域爆发了特大洪灾。而这场洪水给商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大面积的洪水,这场洪水对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这场洪水给商朝造成了巨大损失,直接导致商王盘庚不得不进行迁都。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场大洪水并没有对商朝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商朝时期发生过很多次水灾。虽然这次水灾对当时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但好在后来这些水灾都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解决。
殷地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定都的条件自盘庚迁都以后,殷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左传》说:“殷有不庭之田”。
《史记·殷本纪》也记载了盘庚迁都后殷“地处河洛之间,四方之民至殷者,多以什伍而相救济,其小者相扶而去之。”商朝人之所以能安居乐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居住环境优越,适合生产生活。
从自然地理环境上看:殷地位于黄河下游地区,因黄河泥沙淤积成平原而形成“四塞之国”之称;商民族祖先的发祥地在今河南西部,东临大海、西接西戎,北靠太行、南临黄河。
东邻于东方的东夷民族、西接西戎的犬戎部族;南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华夏部族也有密切联系。当时,殷地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如此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从人文地理环境上看:殷地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带;殷人是炎黄二帝的后裔;商朝又是东夷部落联盟建立的国家;
商民族又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时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来看,殷地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农业生产状况上看:商族在商代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有若之子八人:大父曰契,契为帝师”。
《左传》也说:“殷契为帝师”。意思是说契是商族的始祖,他继承了父亲“契”的帝位。虽然关于契出生和去世的记载很少,但从当时殷地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来看,契应该是个有作为、有成就的人。
盘庚重视殷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求经济的持续发展盘庚即位后,认识到殷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求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盘庚的第一次迁都是在王畿北部的殷地进行的,这是他为了缓解统治危机和保卫王权而进行的一次迁都。盘庚即位后,为了保证商朝国祚长达二百七十余年而进行了第二次迁都,这是为了巩固王权和加强对王畿北部地区的控制,以便更好地统治殷地。
盘庚迁殷后,“以殷为都”。盘庚在位期间,对殷地生态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治理,在迁都前,盘庚曾带领文武百官来到殷地考察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
他认为“殷之地,南望衡山,北望大河,西顾泰山”,“四方之国皆朝于殷”。殷都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当时商朝发展的理想之地。
盘庚对殷地山、川、泽等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盘庚还颁布了一系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令。
在他即位后的第十二年(公元前年)“命尹氏以汤之命,兴师伐纣”。这是他根据当时殷地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而作出的决策。此后又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和保护,才使殷地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与改善。
商朝晚期,商王已经没有了治国之才。盘庚迁都时,商朝已经走到了它的末路,这个时候的商朝与周边民族为敌,虽然商王想要安定发展,但周边民族的军事力量太过强大,即使商王想要安定发展,也没有那个能力。
商朝末年,东夷部落向商朝发起进攻,周武王伐纣时,东夷部落联合殷商军队多次击败周军。到了武王晚年时,东夷部落又再次对殷商发起进攻。而此时的商王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商王了,他已经没有能力与东夷部落进行对抗。
当时东夷部落的首领是少康,他虽然带领部众向北逃亡,但还是被东夷部落抓住了。后来少康在与东夷人斗争中取得胜利后回到殷商都城复国,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少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继位。中康没有能力治理国家,商朝在中原地区也陷入混乱之中,当时殷商的西方有犬戎部落侵犯商朝边境。商朝军队在与犬戎战斗中失败,这次战争又失败了。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后,曾经三次东征犬戎部落。周军与犬戎人作战时取得胜利,但在后来的战争中失败了。
周军战败后就开始了与东夷人的斗争。周武王灭商后将都城从丰迁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因为周朝与犬戎有过战争失败的经验。
周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需要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所以周朝统治者就把一部分商朝贵族迁移到镐京居住。这些人就是周武王时期的诸侯——召公、周公等人。
到了周公时期,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就更彻底了。当时周武王在河南封了三个诸侯国——鲁国、卫国和郑国等。
笔者观点综上,盘庚之所以迁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有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既有政治上的考虑,也有对殷地生态环境的重视;
既有商汤、盘庚以来历代帝王对商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也有商代之前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认识的积累。
盘庚之所以要迁殷,主要是因为:一是因为其统治基础在亳,而亳又处于殷商腹地,交通方便、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文化发达,为其巩固统治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因为盘庚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盘庚很重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在《史记》中就有“殷人尊神而重鬼”、“殷人敬鬼而畏神”等记载;三是因为商汤、盘庚以来历代帝王对商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
从政治上考虑,盘庚迁殷不仅是为了巩固统治基础、巩固政权和扩大商地政治影响力,同时也是为了消除贵族对商朝统治基础——农业生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和隐患,以维护商地政治稳定。
从经济上考虑,盘庚迁殷后殷商地区不仅有了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而且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从社会环境考虑,盘庚迁殷后虽然“国小民寡”、“人地两疏”,但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据《史记》记载)。
且由于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商地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同时殷地与东南地区又有天然地理屏障阻隔;因此在此基础上盘庚认为:“若都殷、方千里而地同”,可以巩固统治基础、扩大商地政治影响力。
参考文献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年。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辉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年。
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张国星《六朝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年。
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侯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