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在文学和史学方面均取得不小成就。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开创了《楚辞》这一新的文体。《楚辞》与《诗经》并列,成为中国文学的又一重要源工人。史学方面,诞生了《左传》、《战国策》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一、《楚辞》
屈原(公元前年—前年)名平,出身于楚国宗室贵族,曾任楚国左徒之职。他对内主张改革政治,制定新法令,选贤任能,对外则坚持联齐抗秦。楚怀王幼子子兰、宠姬郑袖、宠臣上官大夫等对屈原进行诬陷,楚怀王不辩忠奸,将屈原免职流放。后来,怀王屡受张仪欺骗,最终客死于秦,公元前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屈原极度悲愤,于同年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他从楚地民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立了“楚辞”这一崭新的诗体。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25篇。它打破古代四言诗的传统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音调铿锵有力,很适合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屈原的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二、《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同为注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左传》据说是春秋末鲁国人左丘明所作,但从内容看,应属战国中期作品,不可能出于左丘明之手。《左传》的纪事编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与春秋相同。书中不仅记载了春秋时代许多重要史事,还保存了一些夏、商、西周的事迹和传说。《左传》在西汉成为古文经中的主要经典,后来又在民间广泛流传,其地位逐渐超过《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三、《战国策》
战国时期因因《战国策》而得名。《战国策》又称《囯策》,是西汉刘向修订的囯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策”论,约十五万字。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六国,战国时期内容占有绝对比重。因此史学家也将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战国时期。东汉末年高诱曾为之作注,《战国策》流传至唐以后残缺不全,北宋学者曾巩校勘馆阁藏书,勤加搜访,使全书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此书资料丰富,文章优美,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依据。
四、《山海经》
成书于战国时期,与《易经》《皇帝内径》并称上古三大奇书。《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