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人物,除了商鞅韩非子,你知道他

先秦的法家人物中,商鞅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个,毕竟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了。其次,可能就要算被视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了。一般认为,韩非的思想综合了法家思想中的法、术、势三派。其中,商鞅是“法”学派的先驱,申不害是“术”学派的先驱,而“势”学派的先驱,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慎子。三全《商君书》那么慎子是谁?他所写的《慎子》是怎样流传到今天的?《慎子》中又有哪些发人深省的思想呢?今天,我们就跟大家分享下这些问题。三全《慎子太白阴经》

01

慎子是谁?

据学者研究,从先秦两汉的文献记载中看,战国时期至少有三位慎子。第一位是《庄子》《荀子》《史记》中都提到的慎到,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慎到,赵人……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还说齐宣王喜欢文学游说之士,“稷下学士复盛”,其中代表人物就是“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说明慎到也是当时齐国稷下学士中颇为突出的一名。三全《荀子》第二位是《孟子》中提到的“慎子”。《孟子·告子下》中提到“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反对战争,说“不教民而用之”就是害民,慎子一听就不高兴了,心想这不是砸我饭碗吗,当即“勃然不悦”,说:“此则滑釐所不识也。”可知这位慎子应该名叫“滑釐”,是鲁国的一位将军。

三全《孟子》

第三位是《战国策》中提到的“慎子”。《战国策·楚策二》记载,楚怀王客死秦国,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太子请求回国葬父,齐王要求楚太子献“东地五百里”,楚太子便请教“傅慎子”的意见。可知,这位慎子是楚太子的师傅。那么,这三位慎子关系如何呢?有人认为这三位慎子是同一个人,也有人认为不是。比如张岱年先生认为《孟子》中提到的那位慎滑釐是位武将,与稷下学士慎到显然不是一人。而李学勤先生根据出土的战国楚简《慎子曰恭俭》等材料认为,《战国策》中的“傅慎子”跟慎到可能是同一人。由于资料不足,这个问题恐怕一时难有定论。三全《战国策》不过,写作《慎子》的,应该是到过稷下学宫的慎到。话说当时齐国都城临淄有座城门叫“稷门”,稷门附近有座学宫,就叫“稷下学宫”。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记载看,当时齐国为了挖人才,办好稷下学宫,开出的科研条件也是非常可观的。首先是“皆赐列第”,就是配备人才住房;其次是“为上大夫”,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俸禄,相当于作为高级引进人才,给地位给经费;再次是“不治而议论”,就是让学者专心搞科研,不为行政事务操心。这样的科研条件,吸引大量优秀学者云集,而学者云集所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环境,使得稷下学宫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取得了重要的文化成就。

文白对照《史记》

比如,一般认为托名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的《管子》一书,可能就是稷下学者的作品。儒学大师荀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相当于校长),他写的《非十二子》就跟他在稷下的学术经历有关。而慎到写作的《慎子》,也是稷下学术的成果之一。三全《管子》

02

《慎子》是怎样传下来的?

那么慎到写的《慎子》究竟是本什么样的书?我们今天见到的《慎子》又是怎样传下来的呢?首先,《慎子》究竟有多少篇?关于这个问题,文献记载颇多歧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慎到著十二论”,而《汉书·艺文志》则记载“《慎子》四十二篇”,《吕氏春秋》高诱注、《荀子》杨倞注均提到《慎子》是四十一篇,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佚文又提到《慎子》三十篇。三全《吕氏春秋》那么,怎么理解这些不同的记载呢?四十一篇和四十二篇的区别不难理解。一般认为四十二篇的《慎子》是西汉刘向整理校定的,而刘向整理完后一般会写一篇叙录,如果不算这篇叙录,就是四十一篇。有人认为,《风俗通义》的三十篇加上《史记》的“十二论”,正好是四十二篇。不过,也有人认为,把《史记》的“十二论”理解为十二篇可能是一种误解,“十二论”未必就是十二篇。例如《史记》记载《吕氏春秋》“八览、六论、十二纪”,而这“六论”实际上有三十六篇。汉代是不是有一种《风俗通义》所说的三十篇本,还难于确定。三全《风俗通义》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则均著录“《慎子》十卷”,则隋唐时期流行的《慎子》是十卷本。什么人把它编成十卷的呢?学者推测可能是为《慎子》作注的东晋太学博士滕辅。这一时期,《慎子》应该还是完整的。而到了宋代,多种书目文献记载,《慎子》仅剩一卷,大约在唐宋易代之际亡佚了不少。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记载“《汉志》四十二篇,今三十七篇亡,惟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滕辅注”。《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所以到明代,流行的主要是五篇本《慎子》。明万历年间,有一位慎子的迷弟慎懋赏,杂引《战国策》《孟子》《韩非子》等书,编了一部《慎子内外篇》,一度颇为流行,不过现代学者一般认为那是一部伪书。到了清代,由于唐初编定的《群书治要》从日本流回中国,其中录有《慎子》七篇,比此前流行的五篇多出《知忠》《君臣》二篇,《威德》篇也比之前流行的版本多二百多字。《群书治要》(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慎子》,主要是《群书治要》保留的这七篇,加上其他文献中的一些佚文。

03

《慎子》都有些啥思想?

说完《慎子》的传承历史,我们再简单谈谈《慎子》的思想。前面说到,《慎子》是法家,所以首先谈谈他的法治思想。慎子认为“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慎子·威德》),所以“为天下”的天子就要做到公平,而“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慎子·威德》),所以要保持公平,就必须依法办事,做到“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慎子·君臣》),就是任命官员不会偏心自己亲信的人,执行法律也不会回避自己宠爱的人,这样才能“上下无事”,一切依法办事。三全《慎子太白阴经》前面也谈到,慎子被认为是法家“势”学派的先驱。所谓“势”就是权势,慎子认为,法治的推行,需要君主的权势作为保障。《慎子·威德》篇说:“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尧之所以能“令行禁止”,就在于他有作为“王”的权势地位。前面还提到,司马迁说慎到是“学黄老道德之术”。法家和道家的思想联系非常密切,《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两篇即为明证。《慎子》一书中也可以看到明显的道家思想痕迹,如《慎子·因循》强调因顺人情,说“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也。……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也。”强调人都是自私的,要因顺这种心理,让人感觉到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这种思想,对于现在的管理者当也不无启发。三全《韩非子》再如,《道德经》说“国家昏乱,有忠臣”,《慎子·知忠》篇也批判忠臣,认为殷商、吴国有比干、伍子胥那样的忠臣,但仍然落得国破君亡的下场,所以“忠未足以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慎子进一步指出,“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功也。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而不在于忠也。故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后来魏徵对唐太宗说,自己愿为良臣而不愿为忠臣,可能就是源自这里,所以他编《群书治要》时选录了这一篇。三全《道德经》此前,中华书局出版了许富宏先生的《慎子集校集注》,为让更多读者了解慎子及其思想,我们又约请许先生做了三全本第种《慎子太白阴经》,对《慎子》七篇做了详细的注译,并附录48条《慎子》佚文,也一一做了注译,是您阅读了解《慎子》的不二之选。《慎子集校集注》(新编诸子集成)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慎子太白阴经》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许富宏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7---5

46.00元

慎子太白阴经(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