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www.bdfzkyy.com/古人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大意为,一是树立德行,二是建立功业,三是著书立说,能让后人永远记住的,就是这三件事。作者李之柔道教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东方IC供图文人“立功”不易,“立德”更难,符合一时的皇家道德,未必就是千秋大义,于是就只能在“立言”上做文章了。以至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业,是足以流传后世的不朽盛事。写文章如此了不起,自古至今,又有几个文人能做到“不朽”?在我心中,司马迁肯定算得上一位。作为臣子、文人,不阿谀逢迎,敢于直言,司马迁即便没有完成《史记》,在今天看来,都应该名标青史,因为他有德、有行!唯有“德”者所言才更可信、可贵,太史公让后人看到了文人的本分,何尝不是一大功劳。后人知道老子,是由于他写了《老子》,区区五千言,还不够填满当下一个版面,居然能够圈粉无数,影响深远。太史公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对后人了解老子,功不可没。司马迁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司马迁明确指出庄子、韩非子之学皆出自老子。笔者曾粗略统计,《庄子》一书引“老子曰”十五处,“老聃”、“老子”为一人,共出现五十余处,并借子路之口说出“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韩非子》一书中除《解老》、《喻老》篇,《存韩》、《说林上》等十七篇也涉及老子学说,有些地方直接提及“老聃”或“老子”。先秦诸子中,这两位算是老子学说最具代表性的“粉丝”了,从中可以看出,秦汉时,老聃就是老子,不但庄子、韩非子受到他的影响,就连圣人孔夫子也虚心地向老子请教过问题,这在《礼记》、《孔子家语》中也有记载,老子早于孔子,是毫无疑问的。司马迁还在《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讲:“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还有《史记·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在西汉初期,从帝王之母到当朝丞相都是老子的追随者,到了汉桓帝刘志,发展到给老子盖庙,亲自前去祭祀。对此,后世某些文人视而不见,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包括近现代的梁启超、钱穆等名家,或不认可司马迁《史记》中老子的真实性,或不同意他就是《老子》一书的作者。起因之一是传记中有“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的记载;再就是司马迁说“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却没有写清“老子乃著《老子》”或“老子乃著《道德经》”;还有人提出,从老子一书中可见先秦各种思想的端倪,而《论语》、《孟子》却没有明确引用老子学说,因此断言老子生在孔子、庄子之后。这样定论,未免过于大胆,尤其是最后一条,更是想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孟子》没有引用《易经》,就认定《易经》出现在孟子之后,也不能因为韩愈、杜牧、苏轼、黄庭坚诗中都可见杜甫的影子,就把“诗圣”放到唐宋以后。更有好事者,将《老子》一书的文体及个别措辞上加以演义,以偏概全,岂不谬哉?《史记》一书中,“周太史儋”出现了四次,除了《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一文,其他篇章与“老子”没有丝毫瓜葛;在《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了:“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则再一次说明“老子”与“老莱子”不是同一个人。而“老子”一词,出现了三十余次,如《史记·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引老子之说:“此夫老子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与今日所传《老子》(《道德经》)相同,也与《韩非子·解老第二十》所引相同。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引用《战国策》、《说苑》等其他典籍中的例子了。以此来看,《史记》中所说的老子,至少在司马迁心中就是《老子》一书的作者,这是千真万确的。作者如实反映了汉代初期,人们神话、完善老子的一个过程,“或曰……或曰”只是作者表述的手法而已。倘若以此坐实是司马迁心中没谱,作为他口是心非的依据,根本不用后世文人学者群起批判揭发,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当年就会被有司请去问责,看你还敢信口雌黄?随着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本《老子》,被科学测定出大约年代在公元前年之前,也就是战国时期,历史上的相关争议逐渐得以烟消云散。一个忍辱负重也要完成史册的文人,他笔下的真实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老子》的作者,当然是老子!(原标题:《老子》的作者是老子吗)来源:北京晚报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