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学术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国学教育,是指以国学为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国学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下,中小学国学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国学教材的质量和数量不足,国学教师的水平和数量不够,国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不合理,国学教育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国学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也影响了国学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改进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提高国学教育的水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完善国学教材国学教材是国学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是传播国学知识和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中小学使用的国学教材存在以下问题:
内容选择不合理。目前中小学使用的国学教材主要以古诗词为主,而忽视了其他类型的经典文献,如古代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这样不利于展示国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视野。
内容编排不科学。目前中小学使用的国学教材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没有按照年级段和难易程度进行适当分配和安排。这样容易造成部分内容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不能适应不同年龄段和水平段的学生的需求。
内容呈现不生动。目前中小学使用的国学教材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没有充分利用图文、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国学内容。这样容易使得国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为了完善国学教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拓宽内容选择范围。在保证古诗词等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类型的经典文献,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礼记》《周易》《春秋》《战国策》《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样可以展示国学的广博性和深邃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优化内容编排顺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合理分配和安排国学教材的内容。这样可以保证国学教材的适宜性和连贯性,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循序渐进和由表及里。
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图文、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国学内容。这样可以增加国学教材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感官和想象。
提高国学教师水平国学教师是国学教育的主体和推动者,是传授国学知识和精神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中小学的国学教师存在以下问题:
数量不足。目前中小学缺乏专职或专业的国学教师,往往由语文或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或代课。这样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教师对国学内容的掌握和传授。
素质不高。目前中小学的国学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或培训,对国学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缺乏对国学经典文献的原文阅读和研究能力,也缺乏对国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方法不当。目前中小学的国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背诵、考试等方式,忽视了启发、引导、探究等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也没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为了提高国学教师水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增加人才供给。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增加中小学专职或专业的国学教师的数量。比如,在师范院校开设或增设国学相关专业或课程,在公费师范生或优秀青年教师计划等项目中提高国学类课程教师培养比例,在招聘或考核中优先录用或选拔具有国学背景或特长的人才等。
提升专业素养。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提升中小学现有或潜在的国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比如,在校内外组织或参与各种规模和层次的国学培训或研修,在线下或线上开展或参与各种类型和主题的国学讲座或沙龙,在各种平台或媒体上阅读或发布各种风格和内容的国学文章或作品等。
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改进中小学国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比如,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课外开展或参与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国学活动,如国学读书会、国学演讲比赛、国学创作展示、国学实践体验等,拓展学生的国学视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和爱好。在评价上采用多元化和过程化的方式,如观察、记录、反馈、展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