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锤击利器,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如果富贵而骄横,就是自留祸根。)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退身局外,这才符合天道。)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于译文。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01
01
世界上大凡富贵者,很少有不气骄志满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越是富贵,看到的阳光越多,见到的笑脸越多,久而久之,自然心高气傲。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魏公子牟的智者对此看得最为透彻。有一次他到秦国游玩,临别时向当时的相国范雎辞行。
范雎问:
公子即将离去,没有什么指教吗?
公子牟说:
“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
人一旦位高权重,即使没想发财,财富也会主动来敲门;一旦金玉满堂,即使没想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也会主动地跑上餐桌;一旦沉溺于口腹之欲,即使没想要骄奢淫逸,骄奢淫逸也会主动跑到你身上;一旦骄奢日久,即使没想着会遇见死亡,死神也会主动来找你。
显而易见,公子牟比老子更悲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凡富贵者,几乎必骄。”
没错,自古以来多少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变化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人,驱利的人性从来没有变过。每当“人性”遇见“财富”的时候,都会重蹈覆辙,哪怕明知是飞蛾扑火,依然会前赴后继,很少有人愿意从历史当中吸取教训。
作为秦国的一代名相——范雎听了这番话感悟良久,拜谢道:
“公子所教,厚于千金。”①
你看,这就是人性,无可救药的人性。哪怕我们得到的是一件很珍贵的东西,也只能选择用“千金”来作为参照物,才能衬托出“贵物”的价值。
02
公子牟的这个规律告诉我们:
富贵而能不心高气傲的人,凤毛麟角。
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一位春秋时期的富豪,修炼了很多年才磨平了棱角,所以有一天忍不住向孔子炫耀说:
老师,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高傲,这样的人怎么样?
子贡本来想借老师的口拐个弯夸一夸自己,没想到孔子却笑了笑回答说:
勉勉强强吧!不如贫穷而快乐,富贵而好礼。
看来,最难的是富贵还能保持谦虚好学,不僭越,不破坏规则,对谁都彬彬有礼。那么如果一个富贵者,既无法保持谦虚,也无法做到不骄傲,反而志高意满,盛气凌人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古代的首富石崇就是前车之鉴。
03
众所周知,晋代的富豪石崇靠打劫商人发家,所以富甲天下,花钱从来不皱眉头。家里的厕所装修的比普通官员的卧室还要豪华,家里的奴仆衣服比皇帝还要时尚。他跟王恺斗富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路人皆知。
那么石崇的结局是什么呢?四个字:
身死族灭。
公元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派兵来到石崇府里。大难临头,石崇却还天真的以为自己最多被流放,不会有性命之忧。直到坐着囚车去菜市场的路上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正在奔赴黄泉。他气得破口大骂:
“你们这些奴才,还不是为了我的钱吗?!”
押送他的人差役反唇相讥道:
“你既然知道是因财招祸,为什么不早些把家产散出去?”②
据史书记载,石崇想反驳,却说不出一句替自己辩白的话。为什么?其实很简单,那一刻他终于想明白了自己的死因,表面上看是祸起于他不愿意交出爱妾绿珠,但本质上是因为他的残忍、高调和炫耀,伤害了太多人,也得罪了太多人,从而招致了无数的嫉妒与仇恨,再加上本身就腰缠万贯的“怀璧之罪”,他若不死,不仅官愤难平,民心也难以解恨。
这一点后来的史学大家司马光就看的很清楚,所以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告诫说: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一句话,石崇死于“富贵而骄”。
04
《大学》里有一句关于人和财的两种关系的描述,特别精当: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④
意思是:
仁者将钱财看作身外之物,钱财只是一个火把,照路而已。不仁者却将钱财当成自己的身体,宁愿以身求财,就好像把自己当成蜡烛一样去燃烧,但并不是为了社会发光发热,而是为了向全世界炫耀。
可惜的是,古人的谆谆告诫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为仁不富,为富不仁”⑤依然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状态和普遍心态,而老子作为人性大师,在图书馆里也早已预料道到了这一条人性的普遍规律,所以才会告诫有识之士: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战国策赵策三》
2、《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3、司马光《训俭示康》
4、《礼记·大学》
5、《孟子滕文公上》(阳货语)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