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相马探究之二虞坂相马

白癜风皮肤防治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160210/4769980.html

迄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至平陆县张店镇一带,还保存着一条长长的名为虞坂古道。这条虞坂古道,从运城盐池东起,自东郭镇至刘范窑入山,经牛家院、韭菜园、上牛、下牛、大坪头、寺坡至张店、軨桥、太宽、穿过风泉口,汇入虞坂路,到达圣人涧,最终至茅津渡口。虞坂古道,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人工开凿的运输道路,由于其历史的久远,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道”。这条用人工开凿出来的运输古道,是与盐的运输密切相关。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南)地区有一个盐湖,产盐极为盛丰,是当时十二州的供盐基地。

盐对百姓生活来说,称之为是百味之王,它能强壮人的筋骨,是人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左传·成公六年》中,将盐称之为“国之宝”。

远古时代,人们谋生的技能是非常粗糙简陋的,那时的人们既没有掌握从海水中晒盐的技能,又不能从地下盐井中挖出盐来。然而,上天赐予安邑盐湖的水自然结晶成盐,因它处在山西南部的运城盆地,北有吕梁,南有中条山,四周山上的水汇聚到盆地中央后,经过阳光的暴晒,和来自中条山的干燥的南风吹拂,结晶成盐,形成了一个封闭型天然内陆盐湖。人们在此取盐,可直接食用。

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盐成为了古代社会各部落争夺的战略物资。

传说上古时期,黄帝与蚩尤曾大战于盐池旁边的阪泉,他们作战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河东地区盐湖的盐资源。黄帝在这儿找到风后,风后为黄帝造指南车,用这种指南车在迷漫的风沙中,也能辨别出方向,最终在这场战争中,黄帝战败了并擒获了蚩尤,并在一处名叫渤澥的地方将蚩尤斩杀。

上古时期,历代帝王对盐都是非常的重视,舜帝执政时期,他特地来到盐湖视察这里的开采状况。舜帝在视察过程中,并抚琴而歌、吟唱了流传至今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稠密,对于食用盐的需求自然就要猛增。由于盐中的暴利,就驱使很多人从事盐业生意,也造就了不少巨商大贾。据史料记载,在当时从事盐业生意最有成就的人,非猗顿莫属。猗顿年轻时在鲁国穷困潦倒,过着“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饥寒交迫的生活。后因他来到安邑盐湖经商——贩运盐,他就迅速致富了,之后他的财富猛增,从财力上讲,猗顿当时己富可敌国,有力量兴修运渠。据说,猗顿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他成为与范蠡、陶朱公齐名的大贾。

虞坂古道因有盐池之利,这里成为中国古老文明和经济繁荣的发祥地,因盐广泛需要,这条古道上运输食盐的车马愈来愈多。至今在这条古盐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串串深达几十公分的马蹄印迹,可见当时这条古盐道上,马车频繁经过。这条古盐道陡峭险峻,只有全长约八公里的道路,高低相差近四百多米。

高低相差四百多米是怎样一个概念呢?即是相当于一百多层楼房的高度。北魏时期郦道元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对虞坂古道这样描述:“(虞坂)自上及下,七山相重。”可见这条虞坂古道的路况是何等的艰险。

何况,盐的比重是2.,即是水的两倍多;盐车主人又要尽量让马多拉一些盐,可想而知拉着满满一车盐,走完这条八公里、高低差接近四百多米的陡峭险峻的路,对马来说是何等艰难了。

孙阳伯乐选择在这条古盐道上来相千里马,可以说是他刻意将此作为相马的一个特殊的考场。他的睿智驱使他从实际的工作环境出发,对马的能耐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考察和分析;而并非仅仅只从马的表面、四体五官上去“相”,这样才能不被马的表象所惑,“相”到真正的千里马。

然而,古代流传下来的伯乐相马的故事,好象伯乐是在虞坂古盐道上,与千里马是一个隅然的奇遇,故事情节:

“在当时少有名气的相马高手孙阳路过楚国,楚王得知宴请孙阳,并请他帮助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孙阳应允并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我愿尽力将此事办好就是。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千里马。

一天,伯乐在返回的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爬行。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孙阳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孙阳倾诉什么。孙阳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孙阳马上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孙阳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孙阳牵走这匹马,直奔楚国。孙阳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孙阳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洪钟大吕,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孙阳指着这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孙阳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孙阳在戏弄他,很是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孙阳诚恳的解释说:‘大王,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时间的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就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孙阳更加敬重。孙阳也因此举,而成为当时社会上公认的相马专家——伯乐。”

孙阳这次在虞坂古盐道相中拉盐车的驽马为千里马,不管他是有意在此守候,还是隅而巧遇,都说明了孙阳能对马有着高超的透过表象看到内在潜能的鉴别能力。孙阳能从最低层驽马中,鉴别出千里马并推荐给楚王,他不但需要有极其精湛的相马技能,而且还需要极其自信的胆魄。

孙阳伯乐在虞坂盐道上相千里马的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人们对这个故事并不在乎故事本身的情节,而是在乎故事折射的含义。

屈原(公元前年~前年)当时是楚国中的杰出人才。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

他二十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齐抗秦。

然而,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后来还将屈原流放,这匹雄健的“千里马”,就这样被昏庸的楚王骈死于槽枥之间。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投江前一个月,他写《怀沙》一诗:“伯乐既没,骥焉程兮?”古伯乐早亡殁,千里马有前程吗?

屈原对伯乐的亡故这样感叹,他可能是我国最早呼唤伯乐的“千里马”。

同一时期,春申君的门客汗明,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提醒、并打动了春申君,使汗明得到了春申君的提拨和重用。

《战国策》楚策中的《汗明见春申君》原文是:“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用现代文解说:“汗明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千里马成年了,驾着盐车上太行山,后蹄伸得很直,前膝弯得很曲,尾巴夹在两股之间,气喘嘘嘘,浑身流汗,车到半坡前,无论怎么用劲也不能前进一步。这时正好遇到伯乐,他赶快下车,抚着马背,为它难过得流了眼泪,他解下麻衣,给千里马罩上。这是千里马向前低下头,喷着气,抬起头,大叫一声,声音直冲云霄,好象金、石发出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因为千里马知道伯乐很赏识它。”

汗明如此生动地向春申君讲述伯乐相马的经过,其目的就是将自己比做千里马,希望能得到春申君的赏识和提携。汗明是算幸运的,他动用了自己的智慧和谈话的技巧打动了春申君,他果真得到了春申君的重用。

《汗明见春申君》这个典故,我认为对我们现代的“千里马”应有众多的启迪:

1.要明了凡是管理了几千人以上的领导,都是很忙碌的,他们没有很多的时间来与下属单独对话。

2.抓住能单独与领导对话的机会,准备好话题,让领导从你的谈话中知晓你的学识和能力。

3.领导有意要结朿谈话,你若要继续谈,应运用巧妙的话题使领导有再乐意谈的兴趣。

4.以熟知的典故和生动的故事来说动领导,使他朝你想要的结果去运行。

我们现代的“千里马”们,不要学屈原以死来呼唤伯乐,而是要像汗明一样,用自己的智慧感动伯乐,让“千里马”有驰骋之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