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领先了世界三千年现在仍然不

在满清祸国殃民之前,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一直领先世界。

当我们列鼎而食的时候,欧美人还在茹毛饮血;当我们用精美的纸张大量印刷典籍的时候,世界其他地方还在泥版上用木棍刻字;当我们靠着指南针驾着百米巨舰载着两万军队周游世界的一两百年之后,麦哲伦和哥伦布驾着几条小破船就能征服一个国家。

万国衣冠拜冕旒,说的并不是万方来朝的时候都穿得像模像样,而是他们与中华文明接触之后,或者得到赏赐的衣服,或者买回丝绸自己去做,以至于中国丝绸到了罗马不是论面积而是按分量来卖的——一两黄金买一两丝绸。

在军事上,因为中原王朝有点自大,觉得蛮夷之地的穷山恶水刁民拿来也是负担,白给都不要,要不然中国版图绝不止现在的一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

富国强兵是相辅相成的,国家不富裕,就养不起庞大的军队,配置不了精良的武器;没有装备精良的强大军队,就不能稳定地发展经济和科技,这一点,从夏商周到秦汉隋唐明,一直都做得不错,就是一直挨揍的宋朝,其军队装备也是远远超越邻居的。

那么中国古代有哪些高科技战斗大杀器,现在又保留下来多少呢?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

弓弩秦汉靠它横扫天下至今特种部队还在用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很霸气,而霸气的内涵是底气。

两千年前,中原王朝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天子之下的诸侯打来打去,真正能被看得上眼的异族对手,也就是一个匈奴,但是稳定下来的大汉王朝,出动了三个人——卫青霍去病窦宪,就把他们打到欧洲去了。被打得背井离乡的匈奴人在欧洲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搞塌了年全部“欧洲强国”。

其实在秦代,匈奴就想找事儿,但是在秦军的劲弩面前,每次都要吃大亏,所以一往南面看就肝儿颤,所以刘邦和项羽打得满脸是血的时候,匈奴也就站在边儿上看着,连拉架都没资格。

后来百废待兴的汉朝也曾被匈奴欺负过,要钱要女人,后来匈奴单于居然还刘邦的遗孀吕雉——这件事情大家可以看看“冒顿曼书吕后”的典故。

匈奴敢欺负汉朝,就因为他们从小就长在马背上,而汉朝的皇帝连一辆车上同样毛色的四匹马都凑不齐,如果把战马算作军事装备,那么匈奴的装备是强于汉朝的。但这样说有个前提,那就是没把弓弩计算在内。

秦汉的弓弩有多厉害(弓咱们就不说了,因为咱们说的是今天还在用的),看看历史典籍就知道了。

汉匈战争中,匈奴靠的就是密集阵形冲锋的骑兵,通常他们一次冲锋就可以决定本次战斗的胜负。但是在强弩面前,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从战国、秦汉起,就有强弩这种军阵大杀器存在。

《战国策》中记载:“天下强弓劲弩,皆射六百步外。”在匈奴骑兵还在一里地开外的时候,汉军就已经万弩齐发,匈奴人仰马翻了。卫青霍去病窦宪是怎么打得匈奴满地找牙的,咱就不说了,因为大家都知道。

咱们就说说那个兵败投降的李陵,他只有五千步兵,第一次面对匈奴三万骑兵的时候,千驽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匈奴兵数千。

后来匈奴纠集了八万骑兵,在李陵五千步兵的强弩面前,还是被射得寸步难行,在损失惨重后一度想着逃跑,可惜李陵后来弩箭射完了,这才功亏一篑。

到了宋朝,虽然皇帝都比较懦弱,但是军工专家还是造出了一种叫神臂弓的弩,《宋史》说它“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连辽国第一名将兰陵郡王萧挞凛,就是在澶州之战中,遭到宋军威虎军头张瑰以床子弩射出大箭击中额头身亡。

到了现代,弩箭又成了特种部队的最爱——无声无烟,是摸岗哨搞暗杀的不二选择,比什么微声冲锋枪和无声手枪都管用,而且弩箭能回收反复使用,不用担心“弹药打光”。

地雷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近代战场上流行一句话,叫做老兵怕枪,新兵怕炮。

实际上,不管新兵还是老兵,最怕的还是地雷。而据笔者所找到的资料,大规模使用地雷的,还是那个比较富但又比较软的宋朝。

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用铁壳地雷“火药炮”,炸得金兵血肉横飞。

宋代《武经总要》卷十二中的“霹雷火球”,其制作方法是:“用于竹西三节,径一寸半无罐裂者,存节勿透。用薄瓷如铁钱三十片,和火药三四斤,裹竹为球。两头留竹寸许,球外加傅药。”这种霹雷火球在使用时用烧红的烙锥引燃后用“炮”掷向敌人,“球开,声如霹雷”,不再是靠燃烧,而是靠爆炸时的碎瓷片使敌人受伤,同时还有巨大的声响使敌人震惊,有烟焰熏灼。

中国封建社会热武器发明制造乃至应用的高峰,当然是在明代,那时候的地雷,已经跟今天没什么两样了,都是有引信的铁壳地雷,年焦玉所著《火龙经》:“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

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由兵部侍郎曾铣,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组织人员制造了大量地雷。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镇守东部长城时,也制造了大量地雷,布设在隘口要道进行设伏,加强守备。

万历八年(),戚继光镇守蓟州时,曾制钢轮火石引爆装置“钢轮发火”。它是在机匣中安置一套传动机构,当敌人踏动机索时,匣中的坠石下落,带动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这种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明朝末年,地雷的种类更多。据《筹海图编》、《练兵实纪·杂集》、《武备志》等书记载,明军所用的地雷有十多种。按引爆方式区分,有燃发、拉发、绊发、机发等。其布设方式,除单发雷外,还有利用一条引信控制爆炸的群发雷,一个母雷爆炸引爆若干子雷的“子母雷”。根据作战需要,还可将地雷设置在车上、建筑物内或用动物运载地雷冲阵。

至于近代地雷的应用,包括《地雷战》在内,虽说有点“神剧”色彩,但是那里面的地雷应用,还没有达到宋代和明代的水平——多数不是触发,而是远远地拉着绳子。

火箭从竹杆铁尖到大国重器我们现在也不落后

说起火箭,首先感谢的人是诸葛亮,因为正是对他的记载,才让我们知道了火箭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这个当然不能看《三国演义》,而要看《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因为看《三国演义》,只有诸葛亮打别人的份儿,别人打不着诸葛亮。

史书第一次记载火箭的应用,是公元年,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打跑了诸葛亮。不过那时候的火箭只是带火的羽箭,还没有火药助推技术。

到了宋代,火箭就跟现在的原理基本一致了:虽然仍由弓弩射出,但已经是“火药箭”。它用纸糊成筒,把火药装在筒里压实,绑在箭杆上,用弓发射出去。后来在原始火箭基础上做了改进,将火箭直接装入杆中间,爆时声响很大,借以恐吓敌人,动能势能加上化学能,威力当然几何数级增长。

宋朝军队装备的火药武器,除了火枪之外还有飞火炮、震天雷炮。飞火炮和震天雷就是最早期的火箭武器——有火药助推器,有能爆炸的战斗部。

到了明朝,火箭兵器更是发展到了巅峰什么二虎追羊箭、九龙箭、一窝蜂,已经跟现代一样实现了火箭多级串联或并联(捆绑)的技术。明代史籍中记载了多种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龙出水、神火飞鸦、飞空砂筒、万人敌等。

明成祖朱棣去打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靖难之役),结果在白沟被朱允炆部队的多管火箭“一窝蜂”差点打成马蜂窝,也留下了“喷气火箭”最早用于战争的记载。

痛定思痛,朱棣对火箭也开始情有独钟,他的主力部队当然是三大营,而三大营的核心就是神机营,也就是火枪部队,每次打仗,神机营一顿齐射,然后三千营和五军营打扫战场。

人们只知道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时用的是“鸳鸯阵”,却不知道要真靠狼筅长矛跟倭寇作战,是打不出十几人伤亡甚至零阵亡而全歼倭寇成千上万的战绩的,戚继光靠的,也是先进武器,比如他的军队装备着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三种喷气火箭,也就是传说中的“三飞箭”。这三种火箭在戚家军水兵营的10艘战船上装备了多支,在车炮营、骑兵营和步兵营中,共装备了支。戚家军还常将多个火箭桶固定在火箭车上发射,一次可射几百支乃至上千支火箭。

明军还装备着“火龙出水”等二级火箭。这种火箭已经应用了火箭并联(4个火药筒)、串联(两级火箭接力)原理。在露梁海战中,明朝水师就是用“二龙出水”这种二级火箭(现在我们一般管这种武器叫舰对舰导弹)击沉了数不清的倭寇战船。

到了现代,中国的“大炮政策”依然很有效,中国陆军无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炮兵部队,尤其是火箭炮部队,因为熟知军事的读者都知道,我们的多管火箭炮,比很多国家的导弹还远还准。

要是没有“东风”系列镇场子,我们周边海域的麻烦也许还会更多。

即使是在清前期,火药武器也是很受重视的,大家现在只记得“扬州十日”,却忘了还有个“扬州炮战”,那一战,清军全部配备12磅欧式加农炮的重炮兵部队乌真超哈,每天开炮-发,其重炮轰击密度为中国古代战争之最,而守卫扬州的明军根本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火器部队。

八旗入关之后,也深知要凭火枪火箭,区区几十万清军是无法跟已经熟练掌握火器技术的汉人对抗的,一点星星之火,就可能把八旗子弟烧得骨头渣子都剩不下,于是严令民间不许私藏枪支甚至弓箭,因为清朝统治者觉得,要论拿刀子砍人,他们是行家,而开枪放炮,他们不行。

但是满清统治者不知道,你能禁止国内百姓,但却挡不住列强的坚船利炮,于是列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轰开了中国国门,中国也陷入了长期被欺压、被掠夺、被瓜分、被奴役的黑暗时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