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兵的西伯利亚生涯第十六话取盐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译为原翻注释内容,注为码字的加注内容。

第十六话:取盐

在这家工厂里,我劳动了近两年时间,期间我从事的主要是一种叫“取盐”的工作。

同一个内容反复操作了两年,肯定有人会觉得我一定干得很熟了吧,其实这活儿非常简单,只要你不是缺胳膊少腿,就肯定能干得了。

那么这个谁都能胜任的“取盐”,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这里我就简单写一下。

这厂提取食盐的方法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从地下抽取的盐水倒进工厂里的大锅内,然后用锅蒸煮盐水从而获取食盐。这口大锅长宽有10米,深50公分,是个平底锅。利用煤炭从下方蒸干倒进锅中的盐水,就能产出盐来(注①)。

用盐耙耙盐

食盐结晶后,首先要将一种手柄很长,类似农具一样的“盐耙”,扑通往大锅里面丢过去,之后往自己这边一搂,锅底的盐就会随着“盐耙”带过来。反复操作几次以后,手边就形成了座盐山。

接下来,就要把从锅里收集起来的盐,用铁锹铲进锅上方的沥池中。刚出锅的盐满含水分相当沉重,但是必须趁盐还热的时候,将锅中收集到的盐全都转到上面去。

等盐在沥池中沥干水分后,接下来又要爬上沥池,把盐取出堆放到下面的矿车里。

到这,“取盐”的目的才算达成。

马拉矿车

之后就是“运盐”,让马匹拉着矿车(注②)将货物送到工厂外面的仓库去。

总之这“取盐”的工作,其实只是种挥大锹的重体力劳动,从作业开始起,我双肩和腰就痛得要命;回劳动营后人都站不稳了,再没有力气去干其他事情,只想躺下睡觉。

虽然编入这个环节工作组的,是以年轻力壮的现役士兵为主,但还是经常会有人工作没多久,就扛不住了被替换下去。

我之所以能把坚持到最后,并不是因为喜欢“取盐”的工作,而是因为我总能想办法偷懒。

注①:食盐这东西跟俄罗斯民众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渊源,在近代俄罗斯食盐还是奢侈品,到了苏联解体后更是反映出了,各个加盟共和国关系的变化。

苏联时期的食盐一半是由乌克兰地区生产的,俄罗斯的食盐产量至今都不能做到自给自足。从作者的记录看,苏联盐业生产工艺落后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指望西伯利亚的这么一个破败工厂,来满足广大人民的食盐需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苏联解体后,随着乌克兰全面拥抱西方,俄乌两国的关系持续紧张。但是,乌克兰是俄罗斯最大的食盐来源地的地位,却一直没有改变。

年俄乌两国关系恶化,因此俄罗斯对乌克兰供应的天然气进行了提价。乌克兰会中断对俄罗斯食盐出口的传言,突然在俄罗斯国内到处流传,这使得俄罗斯境内各地不同程度地掀起了抢购食盐的风潮。

风情万种的乌克兰女郎

虽然事后被证明只是一个乌龙,但是也反映出了俄罗斯食盐,受制于乌克兰的窘境。当时俄罗斯每年消费万吨食盐,而其中有万吨要从乌克兰进口。

这次事件后,俄罗斯逐渐改变了食盐进口来源,努力扩大自身的产能,同时为了民众健康考虑也积极宣传减少食盐摄入。

到了年,俄罗斯食盐进口主要来源,已经变成了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两者占了俄罗斯进口食盐的85%。而俄罗斯的进口量食盐总量还不到50万吨,却已经占了全国当年食用盐食用总量的近4成(不到万吨)。

十几年间,俄罗斯人对食盐的食用量已经降低了七成!

这说明虽然俄罗斯这些年以美元计价的GDP,增长显得十分缓慢,但是从食盐消耗量大减透露出了一个事实,俄罗斯民众的菜篮子水平实实在在是提高了,不再单纯地依赖食盐作为调味品。

因此,俄罗斯的实力不能以美元计价来作为衡量标准,它的GDP偏低是因为西方刻意打压卢布价值造成的。

伯乐相马

注②:作者应该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两个成语:骥伏盐车、汗血盐车。

骥伏盐车的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大家耳熟能详的伯乐相马,即伯乐看到千里马被用来拉车的故事,就是从这个典故演化而来的。

汗血盐车则是骥伏盐车的衍生成语。

汉武帝

汗血马何其珍贵,为了它汉武帝不惜劳师动众损兵折将,远征万里都要搞到手,却只被用来拉车,这比骥伏更加寓意明显多了。

这两个成语一个是说好马拉盐车,一个说用汗血马拉盐车,所以它们两个的寓意是一样的,都是指人才被埋没了。

不过这两个成语用在作者身上实在不恰当,他老人家明显懒驴趴窝。

这话好短啊,本想介绍点风情文化凑字数,然而有盐的地方就会有文明,跟盐有关的故事还真是多啊。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本文感兴趣的话,请搜《鬼子兵的西伯利亚生涯——第十五话:改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