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即位不到一年的赵孝成王赵丹迎来了他为王的第一个考验,在远交近攻战略指导下的秦国占领了赵国三座城池,并有继续推进的迹象。由于赵丹刚刚即位,年纪又小,这个考验最终毫无意外的落到他老妈赵威后的头上。
赵丹剧照
尚在丧夫之痛中的赵威后强打精神,为年幼的儿子走上了遍地狼烟的舞台,向东方的齐国派出使者求救。使者很快带回了齐襄王田法章的答复:出兵可以,但贵国必须派长安君过来做人质。
长安君是赵威后最小的儿子,赵威后一向最疼他,当众表示绝不可能。
触龙说赵太后
齐军不出,秦军不退,赵国危在旦夕,好日子眼看就要到头,赵国的大臣们急了眼,纷纷跑到赵威后这儿苦口婆心的劝她,无非是家国为大,切莫困于儿女私情之类。赵威后心想:站着说话不腰疼,姓田的要的又不是你们的儿子。老赵家花着大把的钱粮养着你们这一帮文武大臣,到头来还得靠自己的子孙去退敌,你们还能要点脸吗?
于是公开对左右之人说:“谁敢再来劝我让长安君去做人质,别怪老妇我吐他一脸口水。”虽然自称老妇的赵威后此时最多不过四十岁,但被太后啐一脸始终不是什么好玩的事,赵国的大臣们因此消停了很多。
赵威后爱子心切拒绝劝说
然而,秦国的威胁并不会因为赵国大臣的沉默而消失。为了解除赵国危机,领着虚职在家养老的左师触龙表示希望和赵威后见一面。赵威后在宫里板着脸等他进来,想看看这老同志要玩些什么花样。
触龙慢吞吞的走进宫,自顾自地坐下,嘴里念叨着:“老臣腿脚不好,走快点都难受,所以很久没来看望太后,总是在心里安慰自己说,我年纪大了,不常去拜望太后,想来太后也不会见怪,但又实在担心您身体有恙,所以今天还是来了。”
“老妇基本都是乘辇(注:用人拉的车)出行。”赵威后随口应付了一句,脸上仍如冰霜一般。
“食欲还好吧?”触龙又问。
“每天也就喝点粥。”老公不在,儿子又小,如今秦军压境,大臣们吵吵着要把小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赵威后难免心烦意乱,寝食难安,于是摇了摇头说。
“老臣如今特别不愿意吃东西,就强迫自己走路,每天走个三四里地,胃口好点,身上也舒服。”
“这些我做不到。”见触龙拉起家常,赵威后脸色稍微缓和了些。
触龙见状,犹豫了一下,面带难色的看着赵威后,接着说:“我有个儿子叫舒祺,年纪最小又不成器,我老来得子,私下里最疼爱他,老臣冒昧的请求,希望太后您能让他入宫做个黑衣卫士,一来护卫王宫,二来也有个稳定的衣食。”
赵威后万万没想到老触龙这时候来找她居然是给儿子跑关系的,奇怪的是她居然一点都不抵触,甚至隐隐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连简历都没要,直接就答应了,只是顺便问了一句:“孩子多大了?”
“今年十五岁了,虽然年纪还小,但我想趁着我这把老骨头还没入土,给他做个安排。”触龙笑着说。
触龙说赵太后
“男子汉大丈夫也会心疼小儿子吗?”赵威后也笑了。
“比女人还疼呢,哈哈!”
“还是女人更心疼咯!”赵威后也难得的大笑起来。
“啊?老臣还以为你更疼爱燕后(注:赵威后嫁到燕国做王后的女儿)呢。”触龙故作惊讶的说。
“左师你这回看走了眼,实话说,我喜欢女儿远不如我的小儿子。”提到小儿子,赵威后脸上又有了些许愁云。
“我们做父母的,疼爱子女就会为他们的将来做打算。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太后您送燕后出嫁,因为女儿要远嫁他乡,您心里难过,抓着她的脚后跟不停的掉眼泪。燕后离开之后,您还是日夜都念着她,但每逢祭祀你却总是许愿说:‘我的女儿可千万别回来。’这难道不是为了她的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
“当然是啊。”赵威后也不知是想起了女儿还是猜到触龙想说什么,脸色又难看起来。
“太后您说啊,从咱们这一辈推到三代以前,直到赵国刚建立的时候,赵王之子孙被封侯的,还有继承人仍在位的吗?”触龙莫名其妙的问。
“恐怕没有了哦。”赵威后如实回答。
“也不光是赵国,算上其他诸侯国君,他们被封侯的子孙还有后人继续在位的吗?”
“好像也没听说过。”
“就是啊,近的,祸及自身,远的,殃及子孙。难道王子王孙就注定不成气吗?当然不是,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功劳却地位尊贵,未历艰辛而俸禄丰厚,并且拥有大量的宝物。如今太后您让长安君拥有尊贵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赐给他许多珍宝,却不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恕臣斗胆直言,太后您有没有想过,一旦那天您不在了,长安君还能靠什么在赵国立足?”也不知道是不是怕赵威后给他赶出去,老触龙竹筒倒豆子似的,一口气说完了所有的话。
沉默,空气似乎和赵威后的脸一起凝固了。她远眺着宫门之外,很久没有说一句话。触龙也没有再开口,静静的坐在那里,等待着整个赵国的命运。
“好吧,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也不知过了多久,赵威后终于开了口,声音里满是疲惫与无奈,似乎在刚才沉默的时光里,她已走过了万水千山。触龙依旧没有说话,低着头行着礼静静地退出了宫门之外。
此后的第二天起,整个邯郸城似乎都忙碌了起来,赵国置办了整整一百车财货随长安君一起远赴齐国。田法章亦信守诺言,发兵救赵。秦国见赵、齐联手,遂班师回朝。
赵威后剧照
这个充满智慧与柔情的故事,最初被刘向等人编到《战国策》中,后来又被吴楚才、吴调侯叔侄选入《古文观止》,可谓辞理俱佳,发人深省。一直以来,我们都被触龙高超的说服技巧所折服。而有了心理学这个工具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在他和赵威后看似拉家常的简短对话里,触龙完美的运用了“自己人效应”和“同理心”两个心理学概念,能够最终说服赵威后,也就不奇怪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认为,在沟通与交流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观点。在影响观点能否被接纳的各种因素中,有时候双方关系是否融洽甚至比观点本身的对错好坏更重要。这一点,我相信每一个在被称为“人情社会”的中国浸淫日久的国人都深有体会。
做为臣属的触龙进宫后,面对顶头上司赵威后,不但不行礼,还跟在自己家似的直接就坐下了;然后看似自言自语的说话;问些出行吃饭的细节;甚至非常突兀的给儿子求职;以及回忆起燕后出嫁的往事,所有的一切都无不让人觉得这是两个多年挚友的闲话家常,而不是一次事关国家安危的君臣对话。
在这精心营造的亲密氛围中,原本高度警惕的赵威后逐渐放松下来,从一个爱子心切,听不进任何道理的母亲,变成了一个可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做出艰难决定的家长。而触龙则抓住时机,利用“同理心”抛出了杀手锏——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此处,我们再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同理心”。
根据《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的定义,同理心(Empathy),又被译为“神入”、“感情移入”、“设身处地理解”、“共感”、“共情”等。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简单的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
但触龙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以看似突兀的为小儿子求职,不着痕迹的在抛出杀手锏之前让赵威后自觉的将心比心了一回。这一“求”可谓神来之笔,乃此次劝谏的重中之中,如果说“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是杀手锏,那么为小儿子求职的行为则可称得上是那只抛出杀手锏的手。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我们以“同理心”将自己代入赵威后当时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自己的“小家”里,赵威后跟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但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作为实际主政赵国的最高领导,她又是怎么看待赵国这个“大家”的呢?幸运的是,同样被收入《战国策》和《古文观止》的还有赵威后的另外一个故事。
赵威后问齐使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曾派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未拆开,赵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今年的收成还好吧?百姓的日子还过得去吧?齐王也还好吧?”
齐国使者也不知是欺负赵威后是个女人,还是天生性格就比较杠,居然当场就不乐意了,反问到:“我奉齐王之命来问候太后,太后您不先问候齐王,却先问收成和老百姓,难道那些贱民们比齐王更重要吗?”
“这你就不懂了,如果收成不好,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咱们这些人还能去当谁的王?我既然问你,又岂能舍本逐末?”赵威后并未因使者的无礼而生气,笑着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接着问:
“我听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这个人,不管你有粮无粮,他都愿意给你粮食吃;也不管你有衣无衣,他都给你衣服穿。还有叶阳子,他现在怎么样了?我听说他同情鳏夫寡妇,体恤孤儿和没有子女的人,救济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两个人可以说都是在帮齐王养育和照顾他的子民,齐王为何至今还不让他们做官?
还有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她摘掉首饰,到老不嫁,以奉养父母,是个可以引导百姓尽孝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让她上朝以弘扬她的孝行?两个贤士没有一官半职,一个孝女也得不到朝廷的认可,齐王准备靠什么统治齐国,抚育万民呢?
对了,还有於陵的子仲,他还活着吗?这个人上不向君王称臣,下不管好自己的小家,中不求结交诸侯,是个会影响百姓让他们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不杀了他?还准备留着他过几个年?”
在这个名为《赵威后问齐使》的故事里,对赵威后抛出的一系列问题稍加梳理你就会发现,它们几乎涵盖了儒家,更准确的说是孟子最主要的几个主张:
其一、民为贵,君为轻。也就是所谓的民本思想。
其二、作为君王,应该给贤才以当官的机会,让他们带领百姓过好日子,同时也要管理好自己的小家。
其三、孝顺很重要。
其四、道家很坏,宣扬道家无为思想的人应该剁了喂狗。
赵威后为何会如此推崇孟子的治国理念并排斥道家思想,在笔者看来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赵威后深受孟子影响,用现在的话说,被孟子老先生洗了脑。
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这故事本身就是儒家子弟自己编出来安到赵威后头上的。之所以这么说,笔者有四个理由。
第一、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先进,但在战国时代还很没有市场,战国七雄就没有一个认可孟子这一套的,赵国更是从来没有以儒家理论改革国家的记录。赵威后就算个人认可孟子的理论也不太可能公开说这样不符合国情的话。
第二、正史记载的赵国官场里,多是肥义、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这般致力于改革强国,依法治军的经世之才,几乎没有有靠慈善事业当上大官的。自己不用慈善家,却要求他国起用叶阳等人,这更像是儒家的理想而不太像战国当政者可能说的话。
第三、孝顺这事儿,在宗室政变频发的赵国,特别是在赵威后她老公赵惠文王赵何身上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敏感话题,要知道当年赵何可是活活把他爹赵武灵王赵雍饿死在了沙丘宫中,赵威后公开聊孝道,会不会有点打老公的脸。
第四、儒道之争在战国之世还仅限于学术争论,因为这两套理论,在那个以死相争的时代基本上都属于那种可以拿出来聊一聊以显博学,但拿来治国还是算了吧的级别。
道家思想真正走上政治舞台还要等到近百年后的汉文帝时期,而儒家更是到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那会儿才开始绽放光芒。位高权重的赵威后对它国一个并没有太大影响力的无为之士厌恶到直欲杀之而后快,实在不太合理也不符合她的身份。
而“修”史或“编”史以推广自家的思想,正是儒家从祖师爷那儿传下来的看家本领之一,编出这样的故事一点儿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但无论是赵威后真说过上面那些话,还是儒家编了个故事安到她头上,都至少可以说明,赵威后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她同时还是一个关心国家未来和百姓生活的执政者。否则,她那里有资格支撑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
触龙漫画形象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当田法章要求赵威后把小儿子送到齐国为质才肯出兵救赵时,她内心所承受的煎熬。
作为母亲,她不忍心将爱子置于险境;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当政者,她也不可能对国家面临的危难无动于衷。大臣们变着法的来对她进行爱国教育,她虽然狂躁的扬言要吐他们一脸口水,但实际上内心和大臣们一样焦急。
那些日子,她独自在宫中思考这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可能不止一次的怀疑甚至自责,是不是因为自己是个女人,才会如此优柔寡断,不识大体。所以当触龙突然提出要她帮忙给小儿子安排个工作,赵威后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产生了一种原来大家都一样的释怀感,因此才会脱口而出——男子汉大丈夫也会心疼小儿子吗?笔者相信,她在说这句话时,已经卸下了所有的身份和戒备,完全把触龙看作有着共同情感的自己人。
触龙则抓住时机,聊起赵威后女儿出嫁前后,赵威后看似矛盾的反应,让她肯定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个核心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实说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的结果很可能是“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至此,“为小儿子好”和“为赵国好”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居然神奇的统一起来——把儿子送到齐国为质,既可以解除赵国眼前的危机,也可以让小儿子挣得未来在赵国立足的资本。艰难的选择瞬间变成了一举两得。剩下的事,不用触龙说,赵威后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触龙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几乎称得上是字字珠玑,步步为营。除非赵威后鼠目寸光,心无社稷,否则几乎不可能不被说服。
为未来而奋斗的孩子
然而,这个故事真正让笔者动容之处,并不是触龙神乎其技的沟通技巧。而是赵威后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穿越了数千年时光,却几乎不曾有丝毫改变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良苦用心。
直到今天,每一个正在接受磨砺和学习的孩子背后,依然会有一个为之默默心酸甚至流泪的母亲,她们都和赵威后一样深深的明白,无论留给孩子什么,都不如让孩子磨炼出一颗坚强而勇敢的心和一身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独自生存下去的本领。而这种相通的人性和情感,正是笔者希望诸位在历史故事中可以体会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史记》
《战国策》
《古文观止》
《资治通鉴故事会之六十:威后护子欲唾众臣左师触龙为计深远》
渔樵故纸致力于以有趣的语言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史实正而不闷,观点奇而不歪。愿大家一笑之后有所得!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