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美,精神之渊————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不学诗无以言
曹操在《短歌行》中开篇就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形象的比喻突出了人生苦短的感伤。更让人感伤的是,时光匆匆,很多重要的人之间偏偏还有聚少离多的无奈。北宋苏轼在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说:“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是的,因为有了离别,我们才更能体会相聚不易,应该珍惜。送别,是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题材。《诗经渭阳》中,一曲诉尽思念舅舅衷肠的诗作,被称为“后世送别诗之祖。”
年10月19日下午6:30,我研究会第期公益大讲堂在靖边县图书馆如期举行!本期分享内容为“国学经典系列分享课程”之《诗经》四十四讲。开讲嘉宾是孟丽芬老师!她与大家分享的是《秦风》之《黄鸟》、《无衣》、《晨风》。近人梁启超也曾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篇篇经典,翩翩《诗经》,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及(他)她们的故事。
国风
秦风篇
秦,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秦
风
诗
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题解
这是一首表达甥舅情谊的诗,《序》末句还有关于创作时间的叙述,曰“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指代不明,故多有争讼,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细加辨析,以为此诗当作于晋文公由秦归国的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年),至迟不过次年。
注
渭:渭水。阳:水之北曰阳。曰:发语词。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朱熹《诗集传》:“路车,诸侯之车也。”悠悠:思绪长久。我思:自己思念舅舅。一说送舅舅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琼瑰:玉一类美石。
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之阳。
什么礼物送给他?一辆大车四马黄。我送舅舅归国去,思绪悠悠想娘亲。
什么礼物送给他?美玉饰品表我心。
赏
此诗第一章开头两句“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在交待诗人和送别者的关系的同时,选择了一个极富美学意味和心理张力的场景:从秦都雍出发的诗人(秦康公)送舅氏重耳(晋文公)回国就国君之位,来到渭水之阳,即将分别。在这里有千言万语可说,但又无法尽说。单从送别路途之遥已可见舅甥情谊深厚,这深厚的情谊在临别的这一点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泪眼凄迷是不合适的,这不仅仅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缘故,更因为重耳归国即位正是多年所望,是件大喜事儿,于是临别之时“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这一辆大车四匹黄马大有深意,这里有送舅氏快快回国之意,也有无限祝福寄寓其间,更深一层的是,这表明了秦晋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康公作诗时,穆公尚在。《坊记》: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此赠车马,何也?……然则康公亦白穆公而行欤?”这段考证说明,车马之赠是康公之意也是穆公所许,它将赠送路车乘黄所隐含的政治外交意义揭示无遗。
第二章由惜别之情转向念母之思。康公之母秦姬生前曾盼望着她的弟弟重耳能够及早返回晋国,但这愿望却未能实现;今天当希望成为现实的时候,秦姬已经离开人世,所以诗人在送舅氏归国之时,不能不由舅氏而念及其母,由希望实现时的高兴而转为怀念母亲的哀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两句既完成了章法上和情绪上的前后转换,更为这一首短诗增加了丰厚的蕴含。甥舅之情本源于母,而念母之思更加深了甥舅情感,孔颖达《毛诗正义》言:“‘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为念母而作诗。”既有此思,在考虑“何以赠之”的时候,便自然地想到“琼瑰玉佩”这些纯洁温润的玉器,这不仅是赞美舅氏的道德人品,也有愿舅舅不要忘记母亲曾有的深情厚意,当然也不要忘记秦国对他重返晋国即君位所作的诸多努力的更深一层非言语能尽的含义。
诗
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于嗟乎,不承权舆!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不承权舆!
题解
关于《秦风·权舆》一诗的背景,《毛诗序》云:“《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毛诗正义》曰:“作《权舆》诗者,刺康公也。康公遗忘其先君穆公之旧臣,不加礼饩,与贤者交接,有始而无终,初时殷勤,后则疏薄,故刺之。”歌。
注
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於(wū):叹词。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尔雅》:“握,具也。”渠渠:丰盛。《广雅》:“渠渠,盛也。”于嗟乎:悲叹声。承:继承。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毛传:“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诗集传》:“四簋,礼食之盛也。”
唉我呀!
曾客居华馆大屋,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丰富。
可叹啊!待遇远不如当初!
呜呼哉!
曾经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挨饿顿顿吃不饱。
可怜啊!远远不如从前好!
赏
这是一首贤士发牢骚的小诗,讽刺秦君养士待贤有始无终;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秦国没落贵族在叹息生活今不如昔的诗。
此诗两章结构相同,在反复咏叹中见“低徊无限”(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之情,感慨秦康公不能礼待贤者。诗首句即以慨叹发语,仿佛是一个酸不溜丢的人才两手一摊,仰天长叹,让听者有“不提倒也罢了,提起两眼泪汪汪”的心理预设,作者以下提及的今昔强烈对比就显得自然而不突兀。过去的日子里大碗吃饭、大碗吃肉,而如今是每顿供应的饭菜都非常简约,几乎到了吃不饱的程度,前后待遇悬殊,让人难以承受。其实,饮食上的一点变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反映出的贤者在国君心目中的位置。
诗的前后两章虽然相近,但些微变化间显示出歌唱者前后待遇的落差之大,第一章里提及的变化还只是从大碗饭食到每食无余,到第二章里已经从“每食四簋”到“每食不饱”了,于是作者一唱三叹,“于嗟乎!不承权舆”,这嗟叹声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对遭受冷遇的现实的失望和对康公恢复先王礼贤下士之风的希望。从诗中无法看到诗作者慨叹之后待遇能否得到改变,但从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的战国齐孟尝君食客冯谖身上或可看到他的影子。
靖边县国学经典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每周六下午6.30与你相约!
END
亲爱的书友,相约下期!
THANKSFORREADING-
来源:靖边县国学经典家庭教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