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低潮的人,大家最爱用卧薪尝胆的故事,来激励他们,仍要不断努力,仍要积蓄力量,来耐心等待翻身的最佳一刻。
这个典故我们都知道,战国时吴越两国交战,战败的越王勾践为复仇,卧柴薪、尝苦胆,俯低隐忍多年,终于东山再起。
可是,在暑假陪娃看历史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时,讲到战国时极具个性的七大雄国,讲到极为鲜明的国民性格,讲到燕国这个历史存在感并不强的小国时,我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了:
原来,这种隐忍,这种绸缪,这种韬晦,这种谋略,根植在我们的文化历史中,这么早,又这么深。
跟大家分享一个居然长达28年的复仇故事,其中很多零散的人物与事件,大家都会知道一些,可一旦串成一段真实的历史,真是令人惊讶其背后的谋划逻辑。
首先,来提一个著名的战国人物——苏秦。
苏秦在战国历史上简直太有名了。
战国中后期,有两个最重要的国际策略:合纵与连横。
而苏秦正是“合纵”战略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一个底层寒微士子,提出联合六国以抗秦,这使得秦国忌惮各国结盟,而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苏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相当传奇。
他与主张连横的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话说他真是个名师啊,孙膑与庞涓也是他的学生),精通纵横之术和辩论。
一介布衣,轮番游说各国,最终组建起抗秦联盟,担任从约长(既合纵联盟的联盟长)。
苏秦挂六国相印的故事,更成为民间文学、曲艺、工艺制作等常见的素材。
苏秦演绎出来的文学篇目或典故,都是重要考点。
比如“头悬梁、锥刺股”中的“锥刺股”,说的便是苏秦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
比如“前倨后恭”,出自《战国策·秦策》,描写的是苏秦的嫂子,在他成名前后截然不同的势利态度,体现了人情世态的炎凉。
还有那句著名的“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也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苏秦列传》。
从明面上看,苏秦是联合六国抗秦的主要人物,虎狼秦国应该才是他的首要目标。
可事实上,苏秦的真正目的是灭齐,身为齐国的相国,他却干了一系列削弱强齐的事。
原来,他是一个间谍,一个为燕国复仇而来的死间。
接着,就来说一说燕国与齐国之间的恩怨。
燕王晚年,因为禅让,引起了国内的叛乱。而齐国趁机派兵攻打,仅五十余天就占领燕国全境,甚至把燕国的宗庙都劫掠一空,燕国因此残破不堪。
后来燕昭王继位,便开始了一场长达28年的复仇雪耻大计。
此时,苏秦上场了。
一个发誓要复仇强国的雄心君主,一个在最低谷时得到欣赏和支持的寒微士子,相遇知恩,联合上演了一场漫长的战国”无间道“。
苏秦唆使齐国攻宋,使得它成为了众矢之的,天下的敌人。
苏秦死后,燕赵魏秦韩五国联合,在燕将乐毅的带领下大举攻齐,连陷城池七十余座。
齐王出逃,被杀。
齐国后来虽然又夺回国土,国力却大衰,从此一蹶不振。
你看,这一盘有关于复仇的国际大棋,是不是下得很大呢?
最后,捋一捋燕国人慷慨悲壮的国民性格。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血统最纯正的国家,它最初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国王可是姓姬的,所以这个国家的人,特别恪守周礼、遵守规范。
但这种性格,在战国时代各国皆是消灭、吞并它国的大氛围中,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燕王要禅让王位给臣子,引起了国内的叛乱,齐国伺机入侵,燕几乎亡国;
燕昭王为复国雪耻,招贤求士,千金买骨,启用苏秦削齐,乐毅改革,终于为燕国换来了短暂的强盛;
燕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于是背水一战,荆轲刺秦,秦更以此为借口而一举灭燕。
一提到悲壮二字,有多少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战国史上的易水送别画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只不过,这种无奈的历史悲歌,感觉在燕国特别多。
因此,这集燕国历史取名为“燕过无痕”,美好而奋勇,却转瞬即逝,连点让人念想的痕迹都不曾留下,令人哀伤和无奈。
这,就是这个国家不可逆转的历史命运。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