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那支胡服骑射的赵国精锐骑

发生于公元前年5月至10月的长平之战,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乃至整个冷兵器战争史中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在此役中获胜的秦国由此打垮了最后一个劲敌赵国,大大加速了统一中国的进程。

然而,在了解完此战的过程后,想必稍微对战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们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经经历了“胡服骑射”改革洗礼的赵国明明建成了一支威震天下的精锐骑兵,为什么却没有将其投入到长平之战中?这支由赵武灵王亲手缔造的战国第一骑兵,为什么会在如此重要的争霸战争中自动“隐身”了呢?

上图_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长平战场:步兵才是“大拿”

首先我们看一看长平战场,就会发现这一地区乃是峻岭密布、地势复杂的山区。而众所周知,山地是最为限制部队、尤其是骑兵部队机动性的战场。在山地攻防战中,步兵无疑是绝对的主角。即便在军事技术已经十分发达的现代战场上,山地战中能够使得上劲儿的也依旧是驰骋疆场几千年的步兵。

远的不说,就在长平之战前9年的阏与之战中,赵军名将赵奢给予秦军重大打击,歼敌数万。而阏与之战,就是一场同样典型的山地战。此役无论秦军还是赵军,投入战场的基本都是步兵,并未有成建制骑兵参战的记载。当时间来到长平之战时,相信赵国君臣们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参考阏与之战中的获胜经验。

上图_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赵国邯郸人(今河北邯郸),战国后期赵国名将

故而,在长平这样一个地形地势更加复杂的战场上,想要战胜强秦,像阏与之战那样投入精锐步兵而非骑兵就成为了赵军的必然选择。实际上,虽然“胡服骑射”改革的名头很大,在今天几乎妇孺皆知。但赵武灵王改革的主要目的,恐怕还是为了能够拥有一支克制匈奴等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武装力量,以此捍卫赵国的北部边疆。

所以说,但凡稍有些军事头脑的人,都不会把骑兵用于山地攻防。

上图_赵雍(约公元前年—前年),即赵武灵王

赵军骑兵:匈奴才是我的菜

前文已述,赵武灵王之所以强令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匈奴严重的边患所致。所以说,赵国的骑兵军团本就是一支“学夷制夷”的边军,他们的“本业”也应该是在北方草原上对抗匈奴等游牧民族骑兵,而不是跑到中原内地去和红极一时的步兵大阵抢风头。

而即便是戍边,赵国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也非骑兵。因为在农耕社会中,培养骑兵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是巨大的。就算赵国在国防上有着迫切需求,其骑兵军团也不过是一支在关键时刻、关键地区才能使用的战略机动部队,数量依旧有限。

上图_李牧(?-公元前年),嬴姓,李氏,名牧

我们不妨拿长平之战后李牧打造的那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赵军边防军来说,其骑兵人数不过1.3万,步兵则高达15万,骑兵占比仅8%,但这种比例在战国时代已是空前绝后了。李牧大破匈奴时,是依靠步兵与战车在正面硬刚、骑兵通过两翼包抄形成合围之法而大获全胜,并非是直接上去骑兵VS骑兵,那种骑兵直接突击冲阵的肉搏打法,恐怕要等到楚汉之争的彭城之战中才会出现!

因此,从兵种适用的角度看,长平之战时,赵国也没有理由抽调适合北方机动作战的骑兵南下参战。

上图_长平之战决战图

战国时代的骑兵:我真的不是主力

翻遍史书,至少是在现有的史料中,我们确实无法找到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动用骑兵军团的记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战国时代骑兵的基本特征是有重要关系的。

战国时代的骑兵,还远远不是后世那种冷兵器战场上“王者之师”的存在。按照当时著名军事理论著作《六韬》所载,骑兵是“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也就是说,那时候的骑兵,是担任侦察、破袭、断粮、骚扰等任务的辅助性兵种,作战对象主要是敌军骑兵及零散的步兵,并在敌军溃败时进行追击,并不能直接用来对抗敌军主力步兵军团,“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

究其原因,是因为双边马镫和高桥马鞍尚未问世,故而无法令骑兵进化为可以硬刚步兵大阵的冲击型重骑兵,只能是那种偏重游击战的骑射型轻骑兵。

上图_长平之战遗址山西晋城高平市永录乡

事实上,春秋战国纷争余年,史书上还真就找不到一件单纯骑兵击破成建制步兵的战例。长平之战中,秦军五千骑兵突入赵军壁垒之间,成功切断赵军粮道,就已经是那时骑兵绝无仅有的重磅表现了。在整个秦灭六国战争中,别说赵国,其余各国骑兵的表现,也远远没有长平之战中截断赵军粮道的秦军五千骑兵那般亮眼。

正因为是一个辅助型兵种,所以战国时代各国骑兵在军队中占比都很低。《中国古兵二十讲》中认为,战国七雄所拥有的骑兵,仅占各自武装力量总数的1%左右。即便是最早启动骑兵改革、开“胡服骑射”风气之先的赵国,其主要战力仍然是步兵和战车。

上图_《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战国策》中就明确记载赵军“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足见其骑兵比例并不比另六国高,因而在车战逐渐没落后,战国时期的战役更多还是表现为两军步兵大阵之间的交锋,即著名的“毁车为行”。

而且,赵军骑兵尽管“名震天下”,但其未必就比秦军骑兵更胜一筹。要知道,秦人的祖先本就是靠为周王室牧马起家,秦所占据的关中、陇右更是盛产良马之地。加之毗邻西戎,在长期边境战争中,秦军对游牧民族的骑射战法并不陌生,可能很早就创造了一套自成体系骑兵战术。秦军骑兵在战场上之所以能有远胜赵军同行的发挥,与此恐怕不无关系。

上图_赵国形势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白,之所以那支天下闻名的赵军骑兵会在长平这场事关国运的大战中“隐身”,正是凸显了那个时代骑兵的局限:技术和战术的不足,使他们缺乏足够的杀伤力和独立作战能力,在以步兵战与要塞攻防为主的长平战场上,就更难显山露水。

即便可能有不少赵军骑兵作为侦察、警戒等辅助部队参加了此战,也未必就能压制同样堪称精锐的秦军骑兵。就像刚刚诞生的火枪部队,但凡处在技术与战术的襁褓期内,即使再精良也难以克制训练有素的弓弩方阵。这,恐怕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吧!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杨泓、李力《中国古兵二十讲》

〔2〕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军事通史战国军事史》

〔3〕宋杰《先秦战略地理研究》

〔4〕杨宽《战国史》

〔5〕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