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20年,燕国派出的非著名刺客荆轲拜见秦始皇,上演了一幕到现在还非常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闹剧。
当时的荆轲属于无名之辈,之所以能够成功面见秦始皇,是因为他贿赂了秦始皇的宠臣蒙嘉,献上了两件令秦始皇超级感兴趣的礼物。
这两件礼物,一件就是那幅藏着剧毒匕首的督亢地区地图,另一件是大将樊於期的人头。
督亢是燕国重要的战略区域,当时没有卫星没有GPS,打仗全凭地图,交出了督亢的地图等同于将燕国的最富庶的地区拱手让给了秦国。
而樊於期这个人虽然在历史上寂寂无闻,但秦始皇却对他恨得咬牙切齿,甚至开出了“金千金、邑万户”的价格悬赏其人头。
想来要不是樊於期这颗人头,荆轲压根就见不到秦始皇的面,也就没法创造出什么“图穷匕现”之类的成语了。
史料中关于樊於期的记载只有他和荆轲的一段对话,而且这段对话的主角还是荆轲,樊於期就是个可有可无的路人。
我们只知道,他是秦国的逃将,逃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至于逃亡原因史书中没有记录。
从秦始皇对樊於期的重视程度来看,樊於期绝不是什么小透明,他在叛逃前应该在秦国军界有着相当重的分量。
好多史学家对樊於期感到好奇,纷纷抛出各自的看法,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史学大家杨宽在《战国说》中提出的樊於期就是秦将桓齮。
虽然樊於期的名字很小众,但桓齮这个名字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史上可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从《史记》上来看,秦始皇对桓齮相当信任,在他亲政后即刻任命桓齮为将军,没多久桓齮作为名将王翦的副将攻打赵国,他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用一场接一场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这个桓齮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灭赵专业户”,秦始皇好几次攻打赵国的大战都是任命他为主将,虽然桓齮军事才能也是杠杠的,可他遇到了赵国的种子选手,比他更猛更强的李牧。
秦王政14年,桓齮率领的秦军在肥(河北省蒿县)与李牧率领的赵军相遇,结果秦军大败,桓齮在《史记.李牧列传》里的记载是“走秦将桓齮”。在《战国策.赵国策》中的记载是“杀秦将桓齮”。
按照《史记》的记载,桓齮是在李牧手下吃了败仗后逃走了,按《战国策》的说法则是桓齮被李牧所杀。
杨宽据此推测桓齮是兵败后出逃到燕国,因为当时六国语言不通,燕国人把桓齮的名字翻译为樊於期,同时他认为《战国策》的记载有误。这种推断看着挺有道理,但没有确凿服人的证据。
《战国策》是西汉人刘向整理的,相传是由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编录的,基本成书于战国时期,它也是《史记》的参考资料之一,因此,不能仅凭着史记的记载就否认《战国策》的真实性。
实际上,桓齮的存亡在历史上尚于疑案,而且《史记》中记载的“走”字并不能单纯认为是畏罪逃走。
古代的“走”就是跑,也就是说桓齮吃了败仗后率领剩下的秦军逃回大本营,并不能牵强附会地认为他是畏罪潜逃。
这个“走”字也有横向的事件可以用来做比较,《战国策》记载李牧“数破走秦军”肯定不能解释成李牧多次大破秦军使得这些军人畏罪逃走。
有些人总是认为秦始皇残暴无比,动不动就要火山爆发砍人脑袋那种,想当然地认为桓齮吃了败仗后如果不逃走就没有活路。
其实秦始皇可以说是和大臣相处极其融洽的典范了,他在任期间,除了那些真正威胁到他统治地位的臣子如吕不韦、嫪毐,以及后来造反的表叔昌平君,几乎没有臣子是被冤杀的。
再说桓齮打了败仗后完全没必要跑路嘛,胜败乃兵家常事,秦国在他之前,除了白起没打过败仗外,其他将领都有大败仗的记录,在他后来,李信的20万秦军被楚国大将项燕打败,几乎全军覆没。
赢政当时虽然震怒,但并没有置李信的败军之罪,该怎么用还怎么用,最后在灭掉燕国和齐国时,李信作为王贲的副将,最终斩获太子丹的头颅,也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从后来桓齮消失在各种史书上来看,真相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在肥之役兵败被杀,也许《战国策·赵策四》并未误记,而是《史记》所载有误。
不论《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分别记载了桓齮兵败和樊於期逃往燕国的事情,可见作者刘向和司马迁都不认为他俩是披着不同马甲的同一人,显然樊於期是另外存在的个体。
就算他俩名字叫法接近,但一个名字是三个字,一个名字是两个字,而且字形差异非常大。
既然樊於期并不是因为兵败才逃亡燕国,那么他肯定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不然也绝不可能在他逃走后,其家族全员被诛,赢政又重金悬赏他的首级。
秦国法律制度很健全,通常这种被诛三族的都是犯下了谋反的重罪。尤其是秦始皇对待樊於期那咬牙切齿的态度,可见樊於期确实把他得罪狠了。
在秦始皇当政期间,秦国一共发生了三起著名的谋反事件,分别是秦王政8年的长安君成蟜叛变,秦王政10年嫪毐叛乱,后来的昌平君叛乱因为是在樊於期死后发生的,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成蟜是秦始皇的亲弟弟,帝位继承的有力威胁者。当时成蟜的支持者夏太后去世,比秦始皇小三岁的成蟜几乎处于半逼迫状态下带兵攻打赵国,然后他投降赵国。
在《东周列国志》中,樊於期正是成蟜的手下,他是参与谋反的骨干成员,事后出逃燕国。
但成蟜叛乱时秦始皇还没有亲政,成蟜叛乱对他应该没造成巨大的打击。况且那时候发布通缉命令的人应该是吕不韦才是,因此樊於期参与成蟜叛乱的可能性不大。
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樊於期卷入了嫪毐之乱。嫪毐虽说叛乱并没有针对秦始皇,他的想法是推翻楚系外戚势力,将自己的权力发挥到极致。
只可惜嫪毐遇到了头脑无比清醒的秦始皇,最后落得个被车裂的下场。嫪毐在作乱时联合了一批秦始皇的直属卫队人员,其中还有不少高级官员,在作乱失败后这些人大多掉了脑袋。
樊於期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出逃到燕国的。
不过我们还有另一种推测,那就是樊於期可能本人名气并不大,但所处的位置相当关键,也许他掌握着大量秦国军队的秘密,因此秦始皇必须除掉他才能安心。
不管怎么样,樊於期在燕国呆得挺安生,直到他的脑袋被荆轲惦记上。
表面上看,樊於期是为了让荆轲替自己找秦王报仇雪恨才自杀的,实际上他是被逼的,荆轲把话都说绝了,就差直接告诉他我需要你的脑袋,你是自己动手还是等着我上手?
樊於期死得相当虚无,他的人头还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如果太子丹是个脑回路正常的人类,他与其派出荆轲走刺杀嬴政的邪门歪道,还不如启用樊於期跟秦军硬碰硬,说不定还能多抵挡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