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名词解释

四家诗

《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齐鲁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了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陪,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然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三家诗,盛传于世。后来三家诗相继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诗经》或诗三百或风雅颂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篇,取其整数曰“诗三百”。《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分十五国风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地区的乐调。雅即大雅小雅篇,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是宗庙祭祀之乐40篇,分周颂、鲁颂、商颂。《诗经》在先秦被称为《诗》,汉代被尊为朝廷经典,才有《诗经》名称,并沿用至今。

赋比兴

《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是诗经中最常用最有用的手法。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直陈其事,就是用赋法。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喻此物,诗人先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或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感发。

《春秋》三传

历来阐释《春秋》的有三家。一是《春秋公羊传》,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作(又传高为子夏的弟子)。二是《春秋穀梁传》,相传为战国时鲁人穀梁赤所作(又传赤为子夏的弟子)。初口头传授,西汉成书。三是《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所著。以上通称为“春秋三传”。前二传着重解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叙事较少,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较低。《左传》则根据《春秋》的编年体例,着重补充史实,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重要历史著作。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的思想。《国语》以记言为主。《国语》有时在叙述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史料汇编,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该书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年。《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谋臣策士们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有故事、有论辩、有书信,反映了那一时期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战国策》主要保存了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但也杂取了各家的观点,思想复杂。

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战国时期产生在楚国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具体而言,是指用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一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楚辞体诗歌集,用“楚辞”作书名,内有屈原、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作品。所以,“楚辞”既是一种诗歌名称,又是一部总集名称。

《九歌》

《九歌》是楚地一种民间祀神曲,“巫”在祀神时表演。屈原根据民间流传的《九歌》曲调,更定其词进行再创作。包括十一部分:开始有迎神的序曲《东太一》,中间有《东君》、《云中君》、《湘脚、《湘夫人》、《河伯》、《山鬼》、《大司命》、《少司命》、《国殇》等九首短歌,结尾还有送神的尾声《礼魂》。《九歌》的总体风格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它没有《离骚》的那种大开大阖,波澜壮阔的气势,也不像《九章》那样以纪实的成分为主。它在艺术上表现为精妙委婉,韵味深永。所写景物大都迷离、凄清、情感低徊要吵、情景十分和谐融洽。《九歌》与《九章》中的《哀郢》、《涉江》等屈原晚年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对自然景物显示了前所未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