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刺客列传》讲述了五位刺客的刺杀故事: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索要鲁国失地,事后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专诸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为阖闾铺平上位之路。
豫让一句“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虽两度击杀赵襄子未遂,仍得襄子让衣剑击。
聂政“为知己者所用”,刺杀虽败,甘愿皮面决眼,自屠出肠。
唯有荆轲篇幅最长,详细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始末。《战国策》---《燕策》亦有提及。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荆轲刺秦获得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力压一众刺客事件,值得着重笔墨书写。
首先有必要了解刺杀背景,想当年,燕国的太子丹原本跟嬴政是难兄难弟,一起作为人质困于赵国。奈何嬴政有个厉害的爹,运气也比他好(老爹死得早),转眼嬴政都当上秦王了,太子丹还是人质,只不过换到了秦国。气堵,曾经的好兄弟变了,对我好凶好凶的。原来,爱真的会消失的。太子丹越想越想不过,于是揣着一肚子怨气,跑了。
回到燕国的丹,很不幸,还是太子。
好兄弟执掌下的秦国却是愈战愈勇,一点点蚕食诸侯国,燕国上下慌啊,祸事将至也,王上与群臣们那个愁啊。打吧,自己没这个实力,弱鸡燕这个称号虽然不好听,却是话糙理不糙。不打吧,哥几个都被老秦追着打,燕国怕是也不能独存,钝刀子割肉也是很难受的。
太子丹跃跃欲试,肯定是想搏一搏,奈何手里无权又无人,怎么办呢。没辙的太子丹只能请教老师鞠武,鞠武说秦国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如果秦王真的意有所出,咱们脚下这地儿跟谁姓可真不好说。你想泄私愤,揭秦逆鳞,我觉得有点昏招。且让我想想吧。
恰逢不久后,秦将樊於逃亡燕国,太子丹拍拍胸脯说,你就安心住下来。鞠武劝道,你这是委肉当饿虎之蹊啊,让秦王有了攻打我们的理由。咱们现在的重点是低调蛰伏,再悄悄的与诸国联盟讲和,这才是大事啊。
太子丹一扭头:先生的谋划太过于长远了,我等不了。樊於太可怜了,我不收留他可怎么办。我在,他就在。
鞠武气到不行,行危欲求安,计浅而怨深,简直就是资怨助祸,你就不能掂量掂量形势吗,简直是自己递刀把给秦王,我没法了,有什么问题你去找田光吧。
太子丹也是听话孩子,恭恭敬敬地前去拜见田光。田光听完来意,叹道,我已经老了,不过可以推荐荆轲,这个人用得。田光也是老实先生,一听丹叮嘱说这是国家大事可千万不能说漏嘴哦,找到荆轲把事情交代清楚后,自刎而死。(记住,这是荆轲刺秦事件死掉的第一个人。)
田光死了,荆轲怀着悲愤面见了太子丹,太子丹说道“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我有一个主意,如果有位勇士能够像曹沫胁迫齐桓公那样挟住秦王,让他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大家就好了。实在不行,就杀了他,秦国必将大乱。荆轲,这个任务,要不你接下了?”
荆轲此时的内心活动大概是骂了一万句,久久没有回答,搞了半天,找我来不是看中我的才华想要提拔我,是要我去送死啊,这事儿是不是来得有点太陡了,咱俩的感情基础好像没到那程度吧。秦王跟齐桓公能是一挂吗,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好不啦。连忙推辞道,我不行,这种国家大事,我才能低微怎么担得起呢。
太子丹也是个不会看脸色的,还以为荆轲是在以退为进,假意推辞呢,好说,咱们大礼伺候。于是叩首以拜,又是官职又是香车美女,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荆轲被架上高台,只得硬受了,只字不提出行之事。
随着秦破赵国,进兵至燕国南面,太子丹慌了,催促荆轲赶紧行动起来。
荆轲这时候已经没有退路了,献计道,太子的安排,我没意见,但是总得见到秦王才能实施你的计划。那个樊於不是秦国的仇敌吗,我若是能拿着他的首级和燕国地图,一定能够面见秦王。(就算见不到,樊於死了,少了一个秦国攻打的借口也是好的)
太子丹摆手,不可,我不忍心哪。
荆轲懂了,转头立马找到樊於,要报仇吗,要报仇就把你的命给我,我把你的头献给秦王,就能趁机杀了他。
樊於这些天早已把燕国上下的局势看清楚了,秦兵临界,自己被燕国抛弃是迟早的事,早死早超生,不如搏一搏,万一荆轲这小子真的成功了呢。于是自刎而死。(这是荆轲刺秦事件死掉的第二人)
既得樊於首级,又有焠毒匕首,还备下了勇士秦舞阳,太子丹满眼期待看着荆轲,我说荆卿哪,咱是不是该上路了。
荆轲拒绝,不行,我约的伙伴还没到,再等等。
太子丹急了,催促道,别等了吧,赶紧上路吧。
荆轲怒了,秦国势大前路未知,若是不做好准备,完不成任务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备下的这把小匕首怎么能成事,我只是想等我的伙伴而已。既然你不相信我,那我走吧。
于是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留下了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途如何,荆轲早已知晓,明知是赴死之行,但求尽人事罢了。
来到秦国的荆轲,几番运作之下,进献上樊於首级与燕地地图的荆轲终于得见秦王。
假意献图的荆轲,随着图穷匕见,趁机拿起匕首击杀秦王。可惜只是划破他的衣袖,给了秦王起身的机会。荆轲再追,秦王再逃,环柱而走,殿上诸人吓呆了,没有兵器只能以手相搏,缓过来的秦王得以拔出剑砍上荆轲。
以一敌多的荆轲怎是对手,连受八刀的他倚柱而笑,“要不是我想活捉了你,定退地契约来报答太子丹,也不至于事败”。荆轲被杀。(这是荆轲刺秦事件死掉的第四人,别忘了,还有那个一上殿就色变的秦舞阳,他也跑不了。)
大怒的秦王,(其实暗爽,攻打燕国的借口这不就主动找上来了吗)下令攻打燕国。燕王急了,这不是招祸事吗,于是杀了太子丹,想要求和。(这是荆轲刺秦事件死掉的第五人。)
燕王错在没看清楚形式,秦国的兵马可不仅仅是为了平息秦王的怒气而来,意指踏平燕地也。果不其然,五年后,残喘多年的燕国灭亡。
还记得那个易水边送别荆轲的高渐离吗,燕亡国后,便隐姓埋名,流落他地。后因善击筑为秦王所召,高渐离伺机击杀秦王未果,卒。(这是荆轲刺秦事件死掉的第六人。)
自此后,秦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秦以后,中原大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再无诸国分裂的局面长时间出现。
如果那时殿上,秦舞阳能与荆轲共同抗击,是不是结局就可以改写?抑或,再等等,荆轲等来了那个要等之人,是不是就能完成荆轲挟秦王以定盟的梦想?明知是死,还一往无前,单单如此,值得特特为他书写至此吗?燕国的结果,荆轲怕是早就料想到,才会如此急迫的想要挟住秦王,以期延缓燕国覆灭的时间。
使力士以百二十斤铁锥击秦王车的张良,算是秦一统面临死亡最近的一次。可惜,没了荆轲的勇猛和无谓,终还是成不了事,算不得英雄。
太子丹以为,只要拿捏住秦王本王,就能阻挡秦兵侵略的步伐,回到诸国打打闹闹的好时光。可惜了,没看清楚形势的是他,天真丹不想着励精图治强大本国实力,只是靠孤勇之气,是行不通的,秦国国力与诸国早已不是一个等量级别了。
秦国之所以能踏平诸国,在于举国上下高度统一的集权体制,那些小打小闹根本不算个事儿,只要权力牢牢的攥在统治者手里,就翻不出大浪来。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已然成功,就算没有了秦王,还有别的继承者扛下大旗,武力统治大势所趋,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此停止碾压。
集权的同时,伴随的是思想上的强力洗脑,民众从被迫接受到习惯,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唯一统治者。大家使用着统一的文字、钱币、度量衡,可别小看,这才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封建王朝统治千年的关键,认同感!
否则,哔哔哔声音太多了,到底听谁的好呢,可不得打一打、分一分咯。遥想,泡菜国作为藩属国存在时,怎么没见大家中华民族一家亲呢,因为文字不一样。
至此,荆轲之后,再无刺客。
所有的英雄主义伴随着春秋战国时代的谢幕,再无豪壮之气,只剩孤勇。
欢迎点赞+转发+分享,留下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