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卷二西周策12韩魏易地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hj/260665/

韩、魏易地,西周弗利。

樊余谓楚王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二县。所以为之者,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危。故易成之日,楚、赵皆轻。”

楚王恐,因赵以止易也。

鲍彪云:“韩策书此在楚为雍氏后。”钟凤年云:“此指韩策二公仲为韩易地章也。二章事词相类,盖在同时。”

易:交换。弗:不。利:便利。

樊余:周臣。楚王:楚怀王。

亡:“周必亡”的“亡”作灭亡意,“魏亡二县”的“亡”作失去意。

魏亡二县:易地后,魏得不偿失,比韩国尚少二县。

为之:指易地。

二周:东周、西周。谓魏与韩易地之后,则可以包围东、西二周。

多于二县:因魏所得包括两周之地,与所失之地相抵,尚多二县。

存:在。

《汉志》:“武王迁九鼎与郏鄏。”郏鄏属河南,为西周。

且:若,如果。

南阳:指今河南省嵩山南之南阳,其地分属韩、楚两国。张琦云:“此主韩、魏易地,即今南阳府。地近楚,故曰‘方城之外危。’”程恩泽云:“此南阳为韩地,是时韩欲以此三处易魏之上党,故曰‘魏有南阳、郑地、三川’。汉志荆州有南阳郡。”顾观光七国地理考也认为此南阳属韩,当荆州之南阳郡。其地近魏,所以可以相易。《战国策·秦策一》张仪欲并相秦魏章云:“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韩氏必亡。”

郑地:今河南省开封市西郑州、新郑、汜水皆故郑地。

三川:在黄河、洛水、伊水之间,其中包括东周、西周,在今河南省西部。

方城:当时九塞之一。《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杜注:“方城山在南阳叶县南。”楚循山势筑长城以御北方,续有扩展。战国时,其地方今方城县北西向循伏牛山脉,折南循白河、湍河间分水至今邓县北。“楚方城之外危”,意谓对楚国构成威胁。

韩兼两上党:韩、魏易地,魏以上党并于韩,韩兼有韩、魏两上党。

临赵:进逼赵国。即:则。

羊肠:赵国险塞名,山形屈辟,状如羊肠而得名,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一说在今山西省太原、晋阳西北,一说在今山西省壶关东南百里。但考察文中“韩兼两上党”,羊肠应为壶关的羊肠。

沈涛云:“按羊肠有三。史记·魏世家:‘如耳见成陵君曰:昔者魏伐赵,断羊肠,拔(音玉)与。’...正义曰:‘羊肠坂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怀州,北口潞州。’...此即汉地理志壶关县之羊肠坂。凡战国策之言羊肠,皆其地也。”

因:随,顺。以:而。

#优质作者榜#

译文:

韩、魏两国打算互相交换土地,这样的结果会对西周不利。

西周大臣樊余对楚怀王说:“看来周必定要灭亡了。韩、魏两国交换土地,韩国将得到两县,魏国将失掉两县。魏国之所以同意交换,是因为这样它可以完全包围东、西两周,与其所失相比,尚多二县,而且九鼎又存放在西周。如果魏国占有南阳、郑地和三川,并且包围两周,那么楚国方城以北的地方就有危险了;韩国兼有韩、魏两上党进逼赵国,那么赵国险要的羊肠地带也就危险了。所以,韩魏两国交换国土完成之时,也就会使楚、赵两国处于卑劣不利地位。”

楚王听后恐慌起来,随之同赵国一起阻止了韩、魏交换国土的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