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之怒,是以头抢qin地还是彗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m.39.net/pf/a_7995043.html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安陵国唐雎使秦,谒见秦王嬴政,就“不平等条约”与其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当话说窄了,秦王也急了,怒问唐雎:“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在唐雎回答没听过后,嬴政告诉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也不客气,反问:“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嬴政答道:“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qiānɡ)地尔。”

抢,音qiānɡ,意为,碰,撞。

“抢”在辞海中,有三种读音:

音qiānɡ

意为,“碰,撞”

音qiǎnɡ

意为“抢夺”“争先”“刮、擦”“讽刺、责备”。

音chénɡ

抢攘,纷乱的样子。

成语“呼天抢地”,“抢地”之意,就是“以头抢地”,所以“抢”也应读为“qiānɡ”。

抢,在读qiǎnɡ时有“讽刺、责备”之意。元杂剧《翠红乡儿女两团圆》:“倒将我劈面抢白,欺负咱软弱囊揣”。抢白,意思是当面说责备、训斥、讽剌与挖苦的话。

西汉贾谊《治安策》:“本末舛逆,首尾横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抢攘”中的“抢”音存在争议。据古代汉语学考证,“抢”多引作chénɡ,但在部分版本辞海的收录中,也注为chēnɡ。

至于秦王嬴政对“布衣之怒”的成见,多少和蔺相如撇不开干系。秦昭襄王二十四年,赵人蔺相如也是面对着秦国的不平等条件,用“布衣之怒”演绎出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但蔺相如真的赢得秦人的尊重了吗?明代“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编者按,旧时传为《金瓶梅》作者,据潘承玉《金瓶梅新证》,真实作者应为嘉靖朝内阁首辅徐阶)在《赵论》中的观点认为:秦想“空手套白狼”获取和氏璧。赵国知道了要么就因为害怕而予璧,要么就不害怕不去理会。但蔺相如却:“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又害怕秦国又激怒秦国。

王世贞作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蔺相如归国后的第二年,武安君白起就领兵十万攻赵,下七十余城,斩两万余人,直逼赵都邯郸——赵国亏大了。所以王世贞评价:“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因此,蔺相如的“布衣之怒”,看似胜利,实则在秦人眼里,他倒像是个不想被非礼却又打不过对方、只能以自己相要挟的姑娘,将赵不如秦的种种迹象表露无遗。

但唐雎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故技重施”,他告诉嬴政: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说完唐雎就要挺剑上去干了。秦王当场认怂:“先生坐!何至于此!”

所以说,战国时代,对付“斯文败类”,“打嘴炮”不如“耍流氓”。布衣之怒,不止以头抢地,还有彗星袭月。估计当时唐雎心里在想:“小伙子,你是真没见过黑社会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