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痤极力举荐,为何魏惠王还是不用商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

公叔痤——初闻此人,大家应该觉得有些陌生,他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名将吴起和改革家商鞅与这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再回到题目上,作为相国的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公孙氏,名鞅,接受秦王给的商地后才被称为“商鞅”,所以下面的篇幅我们称其为“公孙鞅”),为什么国君没接受他的建议呢?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举荐背景

我们先看看这件事发生的背景。

来自卫国公族的公孙鞅一直在公叔痤的府上担任中庶子(一个不大的官),渐渐地公叔痤知道公孙鞅是个大才,但是作为相国,他却没及早推荐,而是在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才把公孙鞅正式推荐给魏王。

活得好好的时候没推荐公孙鞅,那他现在为什么“大发慈悲”地向国君荐才了呢?

因为他快要死了嘛,自己死了当然也要为魏国着想的,而且如果能举荐成功,自己也会落得一个好名声。

二、荐才用力过猛

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公叔痤向魏王举荐公孙鞅不是真心的,所以题目中的“极力”两字不妥,但我认为恰恰是这两个字才是导致公叔痤举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可以从他举荐的话中可以看出,《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中记载:

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共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竟。”

这句话的意思是,魏惠王前去探望病重的公叔痤,并问他去世后,有没有贤才来顶他的位子。公叔痤推荐了其中庶子公孙鞅,说他虽然年轻,但是才能很大,希望魏王能把江山社稷都托付给他。如果魏王不用公孙鞅,就杀了他,不要让其离开魏国。

咱们先不看对魏惠王的态度描述,而是想象下这个场景,一个快要死的老相国,身体健康的时候一点儿都没外透公孙鞅的才能,快死了才推荐这个人,而且这个人还年轻,甚至要国君把偌大的魏国国事都交给这个人去治理,末尾还加了一句,如果不用此人,就杀了他。

如果你是魏王,一开场就是这些无厘头的话,你会信吗?不会。

魏王当然也这么想,《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中是这么描述的:

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魏王的意思是,公叔痤刚才说的话很荒谬。

没有片刻寸功,也不曾声名显赫,仅凭老相国一家之言就能谋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之位?

如果公叔痤不这么说,而是建议魏王先重点观察公孙鞅再重用,那么魏王没准还真的能听进去。

由此可见,公叔痤的这次“力荐”,完全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空中楼阁”,他用的“劲儿”太大了。

三、魏王瞧不起公孙鞅

其实,更确切地说,是瞧不起公孙鞅的出身和当时的身份。

他出身于小国卫国的公族,还是一个庶子,而他当时的“中庶子”是什么职位呢?是负责公叔痤庶子教育的这么一个侍从臣子。

魏惠王喜欢用或者说结识、问政与什么样的人呢?比如鬼谷子的学生庞涓、来自稷下学宫的孟子和淳于髡等人。

而反观当时的公孙鞅,要出身没出身,要身份没身份,要名气没名气,这几乎是“三无产品”了,眼光一向甚高的魏王怎么可能重用他呢?

结语

以上便是公叔痤“极力”举荐,但魏惠王不用公孙鞅的原因。

毫不客气地说,公叔痤确实是有识才之能,但他也确有自私的一面,他把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贤臣能将设计逼走,造成本国重要人才的流失。

举个例子,虽然他知道吴起对魏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吴起也一直觊觎着相国之位,他也知道自己和吴起是没有可比性的,既然正面干不过吴起,他就使损招逼吴起离开了魏国。

公叔痤这个人哪,有知人之明,也私心很重,他做事围绕自身利益展开,但也会为魏国着想,所以说,他最多算是个守成之臣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