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于宦官世家,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几千年来,围绕曹操的研究和讨论经久不衰,人物形象也经历复杂的起伏变化,从魏晋时期主导的正面形象到唐宋时期盛行的拥刘贬曹思想,成为当时人们心中的对立形象;再到后来明清时期跳出历史舞台进入文学视野,形象逐渐被艺术化;再到20世纪的“儒法斗争”中反对儒家保守势力的法家革新形象。一直以来,正是因为曹操性格、形象多元复杂,才会有说不尽的曹操。
01年少轻狂
曹操丰富的人生可谓一部汉末风云录,然而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出身家世如谜一般。汉桓帝永寿元年(年),曹操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从血缘上说,曹操与曹腾毫无关系,与相国曹参更无瓜葛。唯一有直系血缘关系的是曹嵩,可是曹嵩身世不明,无法追溯自己家族的真正渊源,不得已只好以曹腾的世系作为自己家族的渊源。
后来曹氏修撰家谱时,曹操也就以曹腾一族的嫡传自居了。这种特殊的家世背景,使曹操的出身既不能说是高门世族,也不能算是寒门庶族;对于曹操而言,祖父曹腾既是家族辉煌的奠基者,又成为“赘阉遗丑”的耻辱标志。因此,曹操一方面炫耀“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另一方面又以士族自居,对汉末宦官专权恨之入骨,自以清流集团为伍;一旦权力在手,对宦官势力的打击也毫不手软。
少年时期的曹操,性格相当复杂。《三国志·武帝纪》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所谓“少机警”,按照《曹瞒传》记载,仅仅是孩童的恶作剧而已。因为家世优裕,少年曹操游手好闲,“飞鹰走狗,游荡无度”。稍长之后,曹操并未改变“游荡”习性,不过由顽童转变为侠士而已。
起初,曹操与袁绍也是沆瀣一气的公子哥们。俩人故乡并不远,袁绍自高祖袁安为司徒以下,四代官居三公,曹操虽非世族,毕竟祖父曹腾、父亲曹嵩也身居高位,家境相差不大。加之,俩人皆“任侠放荡”,同气相求,游学洛阳,就成为好友。起初,俩人的任侠行为仍带有少年恶作剧的性质。
曹操初入官场敢言敢为的通脱性情,严厉严酷的执法风格,以及后来唯才唯功的人才观念,轻上轻君的处事风格,实际与他早期的侠士性格有一定关系,也导致当时人们对曹操褒贬不一。后来董卓作乱,曹操假意取得信任后,出其不意行刺董卓,这一举动也与年少时期的性格形成有关
02吕伯奢案
当时以善于识人著称的许劭、许靖兄弟创立了著名的“月旦评”,品评当代人物。许劭品目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该评价影响极大,与东晋孙盛《杂记》记载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构成了后代评价的主线,后者影响尤为深远。
事实上,曹操杀吕伯奢一家,背景十分复杂,各家记载也不相同。《魏书》记载是伯奢家人劫掠曹操马匹、器物,操不得已而自卫杀人;《世语》记载是操怀疑伯奢家人欲加害于他而杀人,二书均无“负人”“负我”之言。《世语》《杂记》都属于小说家言,史料并不可靠。但该事件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后人误认为历史真实,成为曹操永远无法洗刷的罪名。
后来,随着“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策略的成功运用,曹操迅疾登上历史舞台中心。伴随军事纷争,政治上的诛伐也蜂拥而至,最典型的是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桡折栋梁,孤弱汉室,除忠害善,专为袅雄。”于是,“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标签从此牢牢粘贴在曹操身上,几乎成为定评。
03奉迎天子
在东汉至三国的历史转折时期,曹操作出了同时代人无法比拟的贡献。曹操所以能够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与他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的地位密切相关。而造就曹操政治上主动地位的主要原因,是曹操采取的“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策略。
“挟天子以令天下”并非曹操首创的举动。在曹操之前,董卓就曾挟持过天子。然而,时机并不成熟,当时的汉朝廷还没有衰败到彻底崩溃的地步,各路诸侯也不答应。在舆论的抨击和军阀的围攻下,董卓失败了。不过,经此动乱之后,汉朝廷也就气数将尽了。董卓死后,汉天子沦为董卓部将的手中玩偶而被迫流徙。
董卓失败之后,各路诸侯中实力最强大而又最具威望的是袁绍。袁绍也面临着如何对待汉朝廷的问题。在袁绍集团的内部,就有过所谓“迎驾”与“不迎驾”的激烈争论。袁绍采纳了后一种意见,也就是说,他不打算挟持天子,认为没有必要凭空增添累赘,整日里供奉汉家天子没有必要凭空增添累赘,整日里供奉汉家天子。
曹操认为供奉傀儡天子的举动虽然不会加重自己的政治地位,却不等于不能加重他人的政治地位。而政治对手的地位如果增添了砝码,也就是自己政治地位的相对贬损却与此相反,意识到这一点他不惜一切代价迎驾天子。迎驾之后,曹操就可以“挟天子以令天下”,用皇家的名义压制地方诸侯势力和排挤在朝廷中占据高位的世家大族。
参考文献:[1] 陈寿.三国志[2] 万绳楠.廓清曹操少年时代的迷雾[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3] 张作耀.曹操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4] 蔡欢江.论曹操形象的恶之美[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33(09):13-18.[5] 刘运好.回归历史原点:再论曹操[J].中原文化研究,,9(01):76-86.[6] 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J].安徽史学,,(02):35-41.[7] 王路.20世纪曹操研究与评价的转变[D].华东师范大学,.[8] 曹龙.曹操形象演变研究[D].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