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今安徽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每当我们提起他时,总能想起“奸臣”这两个字,难道,曹操的一生真的一直是“恶”的吗?孔子还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也许,他也曾“善”过,但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战争的频发,权力的相争,从而,使一个志向远大的“屠龙少年”变成了一个“恶龙”。曾我也憎恨曹操,痛恨他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的百姓,痛恨他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后来,知道了他也曾统一北方,也曾从“叛逆少年”变成了“官场老人”,他的能力我们不能泯灭,他的成就我们不能忽略。
当读到他的《蒿里行》时,发现原来他也是关心民生的,也能写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其实,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但在我看来曹操并非是“恶”的。一是面对世代为官的家庭,但他并未像其他的官宦子弟一样,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去依附家族原来的事业,硬是要在那样的环境中自己闯出一番天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目标明确的曹操,最后,他成功了,成为了一代杰出的官员,成为魏公,拥有我们无法想象的权力。后来,年少时写的《兵书接要》一书,为带兵打仗的他,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参军打仗时的他,也是坚持读书,不断的充实自己。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一生都在读书的人,一个从未放弃学习的人,这一点是他为什么聪明的原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他用他的坚持,告诉我们,付出必有收获。
也许,你们会说,曹操是一个奸诈的小人,一个破坏人民生活的人,而我想说的是,看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我们要深入地去了解,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行动,是能否坚持到底,是否可以成功。在读《蒿里行》之前,我对曹操的印象很不好,但当我接触到这首诗以后,对曹操的看法有所改变,所以,希望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