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
三国时期汉中对于曹魏的意义,学界一般承袭“鸡肋”说。实际上,曹操将汉中纳入到魏蜀对峙的国家战略之中,是针对蜀汉的全胜方略:其一,曹操放弃对汉中的据守,摆脱汉中对其主力的牵制与调动。其二,曹操积极经营关陇,将其作为军事前沿阵地与蜀汉的军事基地汉中对峙,由此对蜀汉造成强大的围堵、震慑。其三,曹操以率先屯田作为先敌行动的方案,而蜀汉在汉中的屯田显得被动,这是应对蜀汉国家战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最大保障。
曹操实施了一个系统的对蜀方略
从曹操征讨张鲁进攻汉中(年),到蜀汉亡国(年),魏蜀对峙的近半个世纪过程中,汉中在两国对峙的战略地位发生了深刻变迁,而“鸡肋”一说忽略了汉中攻守与两国军事、政治的深层联系。重新回顾魏蜀战争对峙的过程,我们发现“鸡肋”大体类似于魏蜀相争之初特定时刻的“酸葡萄”。而此后,曹操逐渐将汉中纳入到两国对峙的国家整体战略之中,实施了一个系统的对蜀方略,这一方略被曹魏三代统治者贯彻施行,影响了两国对抗的全部过程,直至蜀汉灭亡。
曹操讨伐张鲁成功
公元年,曹操讨伐张鲁成功,取得对汉中的军事控制权。但是,对于后续的军事部署,主簿刘晔和司马懿都主张乘胜攻入蜀地。刘晔分析说:“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刘晔“推此而前”
刘晔的一番话虽然振奋人心,大涨己方之志气,然而,不难发现,他主张继续进军的根据却是“推此而前”,依据的是曹操之前战役中的威势。曹操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是出于现实因素的考虑:“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曹操认为:虽然得到汉中,但是军粮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汉中浅窄,也很难发展成为粮食生产、供应基地,从关中补给粮草需要翻越秦岭,异常困难。因此大军以汉中为基地,继续纵深推进,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司马懿与刘晔有相似的看法:“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司马懿与刘晔的相通之处在于,非常乐观地推测了汉中新胜之“势”,然而对蜀地的占领与治理,将其变成己方的军事基地却并非一个短暂的、一次性活动。曹操没有听从这个意见,在胜利的情况下,冷静地选择放弃汉中,“(建安二十年)十二月,公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然而,夏侯渊败亡之后,刘备屯兵阳平关,蜀汉政权在汉中的迅猛发展令曹操不安。公元年,他携带军粮,第二次亲征汉中,调整对蜀方略。“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
将关陇与汉中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黄忠以为可取,(赵)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曹军追至营下,赵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曹操第二次兵临汉中,与刘备争夺此地,结局果然像曹操之前分析的那样,军粮出现了问题,而且久战不下,危机四伏。曹操回应司马懿的建议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将关陇与汉中放在一起通盘考虑的。陇右与汉中两个地区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将防线放在关陇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曹操将汉中留给了蜀汉
曹军将防线收缩至关陇地区,军粮补给变得轻松,避免与蜀汉在汉中一地的兵力胶着,也就是摆脱了“致于人”的军事被动。曹操将汉中留给了蜀汉,也将“守战之力,力役参倍”的用兵之弊端和压力留给蜀汉。而且,曹军以关陇为防守基地,切断了汉中与陇右的联结,使汉中成为“孤绝”之地。蜀汉虽然占据了一定的地理优势,却同时承受了巨大的压迫与围困,不得不苦苦向陇西发展,追求突破。如此一来,曹魏方面就以据守关陇而调动了蜀汉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的连年北伐。曹操放弃汉中,据守关陇,实堪为“致人而不致于人”战略的杰出典范。
曹操经营关陇发生在赤壁失利
曹操经营关陇发生在赤壁失利之后。他对关陇的经营与赤壁之战失败的教训有一定的关联。在赤壁之战开始之前,曹操因轻易得到荆州,意图乘胜从江陵出发,一举统一南北。曹魏军事集团中的智囊人物贾诩当时曾有不同意见:“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其时意气风发的曹操没有听进去贾诩的睿智之策,然而,在赤壁失利之后的冷静思考中,他似乎从贾诩“不劳众”而使一方“稽服”的谋略中获取灵感,而应用在经营关陇上。关陇地区的经营较之江东,形势更显艰难、复杂。
曹操“见则悦之”
关陇地区不仅是军事交通要冲之地,而且历来各族杂处,战乱不断,老百姓死伤、逃亡流离失所者众多。曹操平定韩遂、张鲁在关陇的割据之后,任命“既有恤民之效,又能和戎狄”的官吏经营,增强了曹魏在西部边境的边防实力。扶风郡武功县人苏则治理关陇的策略与曹操不谋而合,曹操“见则悦之”,任命苏则做金城太守。苏则谨慎地安抚流民,迅速平定叛乱,恩威并用,治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他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并多次平定关陇地区的叛乱。
曹操对关陇的经营战略
曹操对关陇的经营战略,一直得到继承与贯彻。魏明帝时仍十分重视关陇的治理,并不因为此地偏远而有所松懈。明帝选派名臣徐邈担任凉州刺史,并且兼任护羌校尉,加“使持节”称号,负责陇西军政事务。在诸葛亮兵出祁山,陇右三郡叛魏降蜀的紧急时刻,徐邈联合金城太守的兵力收复了南安。关陇各郡互通声气,联合作战,蜀军无法突破陇右的防线,最后只得退回汉中。徐邈击退蜀军之后,积极开展了军事基地的经济建设。他根据当地雨水稀少,粮食产量不高的特点,“修武威、酒泉盐池”,换取周边地区的粮食,“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在这样的治理下有了“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局面。
结语
徐邈在关陇经济改善的基础上,“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教化百姓,“进善黜恶”,以致于“风化大行,百姓归心”、“荒戎入贡”。徐邈对待当地其他羌、胡等少数民族,不问小过,严惩大罪,得到了他们的信服。在他的治理下,凉州一带出现了清平安定的局面。曹魏政权造就了所谓“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的局面,从而真正赢得了关陇的归附,也赢得了对蜀汉的决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