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经过了数年的变法后,秦国的国力迅速地强盛起来,而百姓也都勇于为君王的对外扩张而战斗。看到时机成熟,秦孝公和商鞅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活动。
公元前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出兵干涉,派兵包围赵国的首都邯郸,秦孝公以商鞅为主将,趁机派兵偷袭魏国,大败魏军,收复了先前被魏国侵占的部分河西土地。
公元前年,赵成侯向齐国求援,齐国出兵救赵,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国,商鞅借机劝谏秦孝公继续攻打魏国,秦国遂占领了黄河、崤山之险。
公元前年,商鞅为大良造后,魏国向齐国复仇,败齐军于襄陵,商鞅趁魏国分兵之际,攻占了魏国旧都安邑,后又占领了固阳。
商鞅前年,魏惠王率鲁、宋、卫等“泗上十二诸侯”朝见周天子,实则密谋共同攻秦。商鞅只身入魏,樽俎折冲,利用魏惠王的虚荣之心,忽悠他以天子礼仪对待自己,以致让他既激怒了齐楚等强国,而其他的诸侯也纷纷与之疏远,而秦国的军事危机则得以解除。
据《战国策》载,秦孝公得消息后寝食难安,此时商鞅的外交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身入魏,游说魏惠王,以外交斡旋化解秦国危机。策略分三:
一、迎合魏惠王虚荣之心,激发其称王之心,魏王功劳至大,可以号令诸侯,但还不足以一统天下,只因眼下臣服魏王的十二诸侯非宋即鲁,都是小国。
二、指出称王之道,转移战线,“因此魏王不如北面联燕,向东攻齐,则赵国必从;西面联秦,向南伐楚,则韩国必从。魏王既有一统天下之志,如此王业可成”。
三、进一步忽悠,抑制魏惠王做出昏头之举,“此时魏王不如先行天子礼仪,然后谋划攻齐楚。”
商鞅没想到虚荣心爆表的魏惠王居然欣然地听信了商鞅的忽悠,以天子礼仪对待自己,如此僭越礼制之举激怒了齐楚等国,其他诸侯也纷纷疏离魏国,与齐国结盟。至此,秦国所面临的外部危机至此已经完全解除,而在顺利进行第二次变法之后,其国力大增,遂一统了西方的戎狄各族。
前年,还未认清谁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的魏国出兵攻打韩国。齐国的孙膑故技重施,又导演了一出“围魏救韩”的戏码,结果魏太子申身首异处,魏国十万兵力化为灰烬。
公元前年,秦国按商鞅的计策约齐、赵两国一起夹攻魏国,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魏国派公子卬领兵迎击。两军相拒对峙时,商鞅以旧友之情邀公子卬和谈,魏公子卬信以为真,就大大咧咧地前去赴约,商鞅宴间设伏俘虏了公子卬,并趁机猛攻魏国的军队,失去指挥的魏军因此打败。此战之后,魏国精锐的“魏武卒”死伤殆尽。
商鞅由于无力继续抵抗秦军,魏国被迫割让求和,河西故地重新回到了秦国手中。魏惠王为此后悔不已:“当初为什么没听公叔痤的话杀了卫鞅?”
商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兴奋异常的秦孝公把於、商等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号为“商君”。商鞅在这场大仗当中一举把自己所有的道德信用完全透支在军功上,一方面体现出他所主导制定的军功晋爵制度的吸引力有多大,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他为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的冷血性格。不过,后世也有些好事之徒居然能够把商鞅的这段污历史描绘得无比的大义凛然,这是在侮辱谁的智商呢?
商鞅在其推行的变法中,废分封,行郡县,但他自己却坦然无怍地接受了秦孝公的分封,坐拥了多达十五城的封土,“南面而称寡人”,这对于那些被剥夺土地的旧贵族来说,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讽刺。显而易见,商鞅为秦国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为了实现什么高大上的“法家理想”,“商君”的名和“十五城”的利才是商鞅实实在在的个人理想。
秦孝公从功成名就的商鞅的角度看来,秦孝公确实是一个在自己的一生当中所能遇到的最理想的国君;而在秦孝公看来,商鞅也是一个无可替代的最理想的臣子。
战国时代的各国君主都喜欢重用外人,一方面是因为内部的既得利益者基本上都是反对任何打破既得利益的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外来客卿既容易控制,也拥有更高的能力和做事的冲劲。显然秦孝公也是这个打算,所以他通过求贤令找来了“外人”商鞅,以商鞅为枪手,实现了变法强国的美梦,秦孝公非常明白商鞅的投秦的目的,所以他在商鞅功成之后,根据商鞅的理想和追求,在名利上都给他足够的满足。
商鞅坐拥十五城后,“南面称寡人”,感觉十分的拉风。他的心腹孟兰皋有次跟他说有一位叫赵良高人值得一见,商鞅于是就约了赵良。经过一番的攀谈后,商鞅觉得谈得挺来劲的,便想与赵良结交,赵良以自己无才无德,不敢贪功贪名为由拒绝了。无数人对其溜须拍马的商鞅觉得很纳闷了,就问道:“你不高兴我对秦国的治理吗?”
商鞅赵良说:“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叫做聪,能够自我省察叫做明,能够自我克制叫做强。虞舜曾说过:‘自我谦虚的人被人尊重。’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张去做,无须问我了。”商鞅逐一罗列自己的功劳,并问赵良,他与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有才干?
赵良先是称赞百里奚之贤,说百里奚是穆公闻听贤而招揽的,“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然后他开始列举商鞅的过失。
赵良说:“您之所以能见到秦王,是因为秦王的宠臣景监的引荐,不是因为您的名声;您出任秦相不为百姓谋利,而大造宫阙,这不是功劳;您对太子的老师施刑,用严刑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积聚祸患;您不能以身作则,自己随意违背威权,改变法制,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您南面自称君王,天天用新法来处罚秦国的贵族公子,不得人心。您出门,只能靠全副武装、身强力壮的勇士保护,如果没有这些保护,您一定不敢出门。”
商鞅细数完商鞅的过失后,赵良开始劝说商鞅:“您如果还想活的话,就应该把封地还给秦国,退隐田园,劝秦王重用隐居山林的贤能之士,敬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互为敬重,按功劳大小赏赐官爵,尊重德行高超的人,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若还要贪图商於之地的富贵,热衷于独掌秦国大权,积聚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什么意外,秦国想收拾您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您丧身的日子就像您抬起脚那么快就到来了。”
商鞅是个明白人,他当然知道赵良所说的句句在理,可是他觉得赵良的警告实在太扯了,这秦孝公渠梁现在才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怎么可能有意外呢?只要这对自己关爱有加的秦孝公不出意外,自己还需要担心些什么呢?
不过,世界上的事情,可真是很难说的。
商鞅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力挺变法的秦孝公竟然如楚悼王般诡异地死去,而此时,离当初赵良提醒商鞅为自己留条后路那时的时间间隔,不过就是五个月而已。
当意气风发的商鞅已经快要为秦孝公赢得半个天下之际,却偏偏在此顺风顺水的时候失去了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深刻体验呢?然而,比悲伤更悲伤的是在悲伤后面那蛰伏着的危险。这时,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商鞅的心头,反反复复地念叨着的恐怕不是对老基友秦孝公的怀念,而是一个和他那样同是出身于卫国的一个人的名字——“吴起”。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秦惠文王)。俗语说“冤有头债有主”、“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立刻就报。”曾任秦惠王右傅,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等一班人在秦孝公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开始诬告商鞅“欲反”,秦惠王遂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讽刺的是,在得知对自己不利的消息后,商鞅根本不相信自己所制定的法律能够公正地对待自己这个比豆腐煮白菜还要清白的人,他根本不敢到秦惠王那里替自己申辩,他这时唯一的念头就是逃。当他逃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是商鞅,就拒绝说:“商君有令,要是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
商鞅这时长长地叹息说:“唉!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作法自毙吗?
商鞅经过餐风露宿的一段流亡旅程,很不容易才逃到了魏国。魏国人这时还在怨恨他诈取公子卬而打败魏军之事,拒绝收留他。商鞅接着就想过境去别的国家混出路,但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现在这么强大了,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回去不行呀!”,于是就把商鞅送回了秦国。
商鞅因为商鞅的变法让秦国变得太强大了,所以魏国的人才不敢收留他,这不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吗?所以,商鞅不但是一位首屈一指的法家,还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黑色幽默小说的作家,没有之一。
神通广大的商鞅回到秦国后,居然能够有办法潜逃到了自己的老巢商邑,他发动邑中的士兵攻打郑县,想借此地作为今后发展的落脚点。秦惠王知道后派兵攻打商鞅,把他杀死在郑国的黾池。随后,商鞅的尸首被带回咸阳,当众车裂,他的全族也被下令诛灭,在这一点上比吴起还惨。
商鞅死后,秦国继续推行商法,由此可见,商鞅的专制思想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公元前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皇朝,其实这在根本上来完全是商鞅的功劳呀!
不过,商鞅对历史的影响却远不止于秦国的一统天下,他还持续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几百年的历史运程,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对他的制民之术津津乐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商鞅在生前就已经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商鞅的后学者们为了继承商鞅的未竟事业,把商鞅生前所立的政策和所写的文件进行整理并加以阐发,编撰成了一本堪称专制帝王专享的独门秘籍——《商君书》。
悲壮的结局脑洞爆裂:
1.楚悼王和秦孝公都在得知前方战场大胜的消息后都突然暴毙,而其后不久,吴起和商鞅都得到了同样的下场,难道这里面没有些什么别的蹊跷吗?赵良提醒商鞅为自己留条后路,是他能够未卜先知还是因为他已经发觉到什么阴谋的东西呢?
2.为什么商鞅在被诬告后,他不敢直接到秦惠王那里去申辩呢,如果他能够在被审讯的时候能够象岳飞那样大义凛然地讲出一番变法的大道理,在受刑前再喊几句“变法万岁!”之类的高大上口号,他岂不是成了日后那些“脑残粉”眼里的千古完人,又何必死得那么的惶恐和窝囊呢?
3.要是商鞅完全按照赵良的建议去做,他能够免除后来的杀身之祸吗?
脑洞大开五千年(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