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语·鲁语下》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是发生在夏初的重大事件。那么,这位被夏禹杀戮的防风氏到底是何人?在考古发现里能否找到他们的踪迹?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重要发现,为探索防风氏的族属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石峁古城的族属探索
石峁遗址位于今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石砌古城遗址,总面积约万平方米,距今年至年,这是目前所知面积最大的原始社会末期古城遗址。
石峁遗址的考古学年代,大体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然而,关于这座古城的族属问题,学术界认识不一。有学者指出石峁古城应是“黄帝部族居邑”,有学者认为“石峁古城遗址当即黄帝都城昆仑”,还有学者认为“石峁人属于传说中的黄帝后裔北狄先民”。此外,关于这座古城的性质,还有帝尧避洪水所居之“幽都”、上古“西夏都邑”、大禹治水与共工斗争时被毁的“不周山”、黄帝后裔的“周人先祖”等解读,可谓争讼纷纭,莫衷一是。
上述诸说,均属缺乏实证的推测之辞。唯有石峁人属于传说中黄帝后裔“北狄先民”的说法,比较正确。然而,古代的“北狄先民”分属赤狄、白狄和长狄三大部族。那么,石峁古城到底是哪支“北狄先民”的文化遗存?我们认为,这座古城当属长狄先祖防风氏的文化遗存。
2北狄三大部族考略
北狄是华夏族对北方诸族的泛称。《礼记·王制》说:“北方曰狄。”“狄”(亦作翟)作为族称,始见于春秋时期,分属赤狄、白狄和长狄三大部族,大体活动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及陕西、山西、河北和河南北部地区。《国语·郑语》载:当成周者,“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昭注:“成周,雒邑。狄,北狄也。鲜虞,姬姓在狄者也。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春秋时期,北狄诸族国力强盛,乘中原诸侯割据争覇之机,兴兵伐邢、灭卫、灭温,西侵周、郑,东掠齐、鲁,成为当时华夏诸国的劲敌。
■春秋时期的赤狄国族
赤狄主要分布在今山西东南部,曾发动侵伐邢、灭卫,东侵周、郑的战争。《左传·闵公三年》载:“狄人伐邢。”杨伯峻注:“狄,赤狄。”《左传·僖公十八年》载:“冬,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卫”国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左传·宣公十五年》说:“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杨伯峻注:“潞,国名,赤狄别种,曰潞氏者,盖当时所谓夷狄之国,或尚在氏族社会,故其国名带以氏字。其国当在今山西长治市潞城区东北四十里。”公元前年,晋灭潞氏,赤狄其余诸部也相继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白狄国族
白狄主要分布在今陕西东北和河北西部,有鲜虞、鼓氏、肥氏和仇由氏诸族。
“鲜虞”国名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昭公十二年》载:“晋伐鲜虞。”杜预注:“鲜虞,白狄别种之国”,在今河北正定县西北。公元前年,鲜虞族建立中山国,都于顾(在今河北正定县境)。公元前年,魏国灭中山国。公元前年,中山复国,都于灵寿(在今河北平山县东北)。公元前年,赵灭中山国。
■春秋时期的长狄国族
春秋时期,长狄族的国力强盛,多次侵伐宋、鲁、齐三国,也因此导致其国族灭亡。“鄋瞒”是长狄的国族称号。
《左传·文公十一年》载:“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史记·鲁公世家·集解》引服虔之说曰:“武公,周平王时,在春秋前二十五年。”这说明鄋瞒侵伐宋国,当是发生在春秋初年的事。
《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鄋瞒侵齐,遂伐我。公卜使叔孙得臣追之,吉……冬十月甲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侨如是鄋瞒部落的首领。这说明长狄当为北狄的一个重要国族。这是公元前年,鄋瞒侵伐鲁国的事。
《左传·文公十一年》载:“齐襄(惠)公之二年,鄋瞒伐齐。齐王子成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卫人获其季弟简如。鄋瞒由是遂亡。”《鲁世家》亦载:“齐惠公二年,鄋瞒伐齐。”因此,鄋瞒侵伐齐国,当在齐惠公二年,即鲁宣公二年(公元前年)。由此推测,长狄亡国当在公元前年。
长狄亡国后,其余众被齐国安置在齐都临淄西北,以便就近管束。《战国策·齐策六》载:“田单将攻狄……三月而不克也。”事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齐都临淄被燕军攻陷,齐闵王逃亡后被杀。这时长狄族众便拥城自立,企图脱离齐国的管束,故导致齐将田单的讨伐。从田单“攻狄,三月而不克”来看,直到战国中期,聚居在今山东高青县西北的长狄族众,仍保存着较为强大的军事实力。
长狄族众,英勇善战。正是其好战,不断侵伐宋、鲁、齐、卫诸国,才导致其国族的灭亡。
3长狄部族与防风氏的关联
北狄诸族中赤狄、白狄两大部族,在春秋以前的史迹,大都难以寻觅。而长狄国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虞夏之际的防风氏部族。
■长狄先祖与防风氏
《国语·鲁语下》记载孔子的话说:“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韦昭注:“防风,汪芒氏之君名也。违命后至,故禹杀之,陈尸为戮也。汪芒,长狄之国名也。漆,汪芒氏之姓也。周世其国北迁,为长狄也。”《说苑·辨物》载:长狄“其神为釐姓,在虞、夏为防风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谓之大人。”这些记载都说明,虞夏时期的防风氏,商代称为汪芒氏,周代名为长狄,本为釐姓国族。
“今为大人”国族的史迹,亦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姓釐,食黍。”郝懿行按:“《晋语》司空季子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僖姓,僖、釐古字通用,釐即僖也。汪芒氏之君为漆姓,非误也,疑漆与釐古亦通。”这说明长狄国当即黄帝后裔的僖姓国族。所谓“长狄”“大人之国”,是说这个国族的人形体特别高大的意思。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长狄国族,当是防风氏部族的后裔。
■长狄国族居住的地望
长狄国族居住在哪里?古史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涿郡北地的“西北方”。《说文·邑部》说:“鄋,北方长狄国也,在夏为防风氏,在殷为汪芒氏。《春秋传》曰:‘鄋瞒侵齐’。”段玉裁注:防风氏“按许以此篆厕涿郡北地之下,则许意谓其地在西北方,非在今山东也。”二是在今山东高青县西北。《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五《山东·高宛县》说:“临济城,县西北二里故狄邑也……秦置狄县,汉亦曰狄县,属千乘郡,后汉安帝改为临济县。”西汉千乘郡的“狄县”,在今山东高青县西北。面对上述两种说法,杨伯峻《左传·文公十一年》注说:“疑不能明。”没有作出直接判断。
其实,我国远古时代的北狄诸族,原本居住在今内蒙古地区的中南部和陕西、山西及河北北部的广大地区,大都过着游牧生活。西周末年,随着犬戎叛乱,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室统治衰落,诸侯群起争霸,北狄诸族便乘机向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中原腹地攻掠、迁徙。这便引起中原诸国对北狄诸族的讨伐战争。
汉代“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州市。“涿郡北地”,段玉裁依《说文》认为当在今涿州市的“西北方”。也就是说,长狄国当居住在今河北涿州市的西北方。这里正是长狄族向中原腹地迁徙以前居住的地方。今山东高青县西北,则是春秋时期长狄族被齐、卫灭国后居住的地方。因石峁古城的位置,恰在涿州市的西北方向。这便是我们判定石峁古城当是长狄先祖防风氏文化遗存的重要原因。
北狄族乃黄帝的后裔。《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国语·晋语四》记载司空季子的话说: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由此可见,长狄釐姓即黄帝之子僖姓的后裔。
综上所述,石峁古城本是虞夏之际防风氏的文化遗存。春秋时期的长狄国族,乃是防风氏的后裔。因长狄国民众形体高大,故亦名“大人之国”。这些问题的解决为研究华夏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洛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