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分子生物学的立场来看,以Y染色体单倍群而论,黄种人O3集团的炎黄同盟,挺进今河北一带,击败了黄种人O2集团的蚩尤同盟,O2被截为两段,一段逃向东北方向,一段为苗瑶百濮,逃向西南方向,因此,一部分O3遂得以继续挺进今山东一带,与O1混血,形成东夷。
大约在前年,夏同盟取代了黄帝同盟,开国大酋长是夏启,改朝换代的基础是其父亲大禹打下的,大禹是黄帝同盟的末代大酋长,他以治水的功绩,取代了前任大酋长帝舜。
当初,大禹还只是一家普通诸侯,称崇侯禹,大酋长帝舜派大禹治水,还给他配备了四大助手,号称超级F4。
四大助手之一,是契(XIE,四声),他是东夷人,他的商部落,一直与夏同盟并存,一直到前年,推翻夏同盟。
商部落、商王国,分为三大阶段:下七垣,先商;郑州商城二里岗,早商;殷墟,中晚商。
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发现很多处先商遗址,其中规模庞大的是平山县西门外遗址与鹿泉县北胡庄遗址,面积均达十万平方米。不仅如此,甲骨文中还有武丁封“子宋于宋”的记载,其中的“宋”,即“商”,位于今石家庄市赵县一带。
古华夏语中,“商”“宋”同音,“宋”字下部有“木”,因此发“桑”音,而“桑”与“商”同音,因此“宋”又被人称作“商”。武丁封子宋于宋,其实就是将子宋封到了祖地,即“封子宋于商”。
顺带说一句,后世西周时期,殷商遗民微子启建立的宋国,其实就是“商国”,所以《列子·仲尼》中说,“商(宋)太宰见孔子。”
当然,这两个宋,不在同一地方。
从起源来看,商人应该是从北方幽燕之地逐步南下,先南下到了今石家庄一带,再南下到了今濮阳一带。
商人迁都,前八后五,其中,在商部落时期,迁徙了八次,在商王国时期,迁徙了五次。
重点说说商部落时期:
1、因协助侯禹治水有功,舜封契,于今石家庄赵县一带,因契是商族酋长,该地遂命名为商,亦即宋,之后,契迁居蕃,即《战国策·齐策一》中的番吾,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一带;
2、酋长昭明,迁都于砥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一带;
3、昭明又迁都于商;
4、酋长相土,迁都于商丘,这是第一个商丘,今河北省邯郸市漳河以南临漳县一带。《史记·郑世家》,“集解”引贾逵曰:“商丘,在漳南。”这个“漳”,指河北省南部的漳水,可见这个商丘在漳水之滨;
5、相土又迁都于“泰山下”,今山东省一带;
6、酋长王亥,迁都商丘,这是第二个商丘,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水经注》记载:“帝颛顼之墟,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众所周知,帝丘即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夏时期,商部落酋长王亥,迁都商丘之后,驯养牛马,商人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其他部落去交易,使商部落得以强大。王亥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称为“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称为“商业”。后来,有易氏部落酋长绵臣,见财起意,杀害了王亥,夺其财物。王亥之子上甲微,继任商部落酋长,联合河水一带的河伯部落、濮水一带的濮部落,北上易水一带,灭有易氏部落,大仇得报。商王国建立后,追尊王亥庙号为“商高祖”,殷墟甲骨文中称,“商高祖王亥“、“高祖王亥”,后世人们尊称王亥为“华商始祖”、“中华财神”;
7、酋长上甲微,迁都殷,今黄河以北安阳市一带;
8、酋长主癸,他是商汤的父亲,迁都商丘,这仍然是第二个商丘,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建立商王国的汤,居商丘,在东进灭夏之后,又兴建亳都,目前公认的亳,为郑州二里岗商城,而偃师商城可能是在灭夏后监视夏遗民的西亳。
汤是契的十四世孙,他完成了推翻夏同盟、商部落升级为商王国的伟业,他自称武,是商王国的开国之主。他有很多名字,履,成,汤,成汤,唐,成唐,商汤,天乙汤,等等。
他去世后的祭祀名则为天乙,大乙,类似于王号,是以天干纪年命名的。
成,汤,成汤,唐,成唐,都是一个意思,在甲骨文中,唐,表示,繁盛殷实,人口大涨。
唐是一个多义词,有正面的意思,也有反面的意思,如荒唐,唐突,颓唐,以及虚夸,白费,等等,这是帝舜攻击帝尧的后人所产生的负面意思,帝尧及其后人,其部落为唐部落。
因为商武王名汤,他推翻了夏同盟,因此,自西周开始的谥法中,汤的含义变为:除残去虐。
因为他又叫成汤,因此,明时期的谥法中,成的含义是:安民立政。
成汤自称武汤,祭祀名则为大乙,天乙,也就是,他有三个王号;在他的后代子孙中,类似的王号还有:武乙,武庚。
汤自称武,后世的人,可以称他为商武王,类似的有周武王。
商汤第三个商丘:西周初期,微子启,封于睢阳,建立宋国,即商国;隋时期,设置宋州;金时期,设置归德府;明时期,设置商丘县,即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