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是如何靠更少人口,维持庞大军队我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jydxy.com/m/

导读: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一个疑惑,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规模十分巨大,动辄就是数十万兵力,比如长平之战,赵秦两国一共投入多万兵力,在这之后为何却再也没有出现过超大规模战争?

在农业经济和军事科技远远领先的明清两朝,即便是拥有上亿人口,在历次大战中投入的兵力一般也就几万到十几万。

汉末三国时期拥有整个河北的袁绍只动员十万军队,当时曹操才几万人,蜀国兵力不满十万,魏国也才二三十万,打起仗来有十万就算是大军。

相比之下,战国七雄随便单独挑出一个都有几十万军队,根据《战国策》记载,秦楚两国各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就连最弱的韩国也有精兵20万,战国时期的战争到底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大规模会战,还是普通规模战?

请让我给你说一说战国七雄是如何靠更少人口,维持庞大军队的原因。

首先,打仗涉及到大量武器装备采购和生产。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艺术的发展,兵种多样性决定了士兵使用武器的多样性,有弓弩、短剑、戈、矛、盾等武器,有皮甲、铠甲、军袍等军服,还有常常被人忽略的各种军事物资和工具,比如营帐、马具等。

很多这些军事物资是民间百姓用不到,也不能在战场就地取材,要想满足战时急需军用物资需求,只能以占用大量人力资源方式增加产量。

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大规模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效率低下,会因大量百姓专注于生产军用物资被迫停止农业生产,这样一来,粮食供应必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以秦国为例,战国时期,秦国虽然土地面积大,又引入铁器、农具、耕牛,但土地质量普遍处于中下水平,粮食产量不高:

一方面,是因为秦国地处内陆,降雨量远不如江南充沛。

另一方面,秦国旱地较多,不适合耕种土地比例高,而郑国渠又是直到战国快结束时才修完,大部分时间灌溉条件并不理想。

还有一方面,如果在这种土地长期耕种,就会出现严重水土流失,土壤养分也会逐年降低,最终导致亩产减少,成为产量极低平田,必须通过轮耕方式解决土地退化问题,这又会进一步限制粮食产量,而粮食产量则直接限制一个国家军队数量上限。

最后一个方面,制约出征兵力数量的因素是一个国家后勤运输能力,即便一个国家拥有几十万军队,也不代表他就有投送同等数量军队作战能力,因为外出打仗需要大规模后勤运输系统支持,更何况军队超过一定规模,例如几万、十几万,光是军营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城市,哪怕不打仗,也需要消耗大量粮草,再加上物资还需要长途运输,还得需要人来运输。

尽管偶尔会像公元前年晋国发生饥荒时,秦国泛舟之役,运粮救援这样大规模水路运输,但这极大受到地理因素制约,并不是任何地方都用得上。

北宋名臣沈括在宋夏战争永乐城惨败后,在书中总结道:“两个民夫为一个士兵运送军粮,单程可以支撑26天,往返只能前进13天,若是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单程可以支撑31天,往返16天。”

不难看出,随着行进线部队数量巨大,又陷入长期僵持局面,后勤补给问题将严重影响军队士气。

一旦粮草不足,军队很快会陷入极度混乱状态,比如年拿破仑东征俄罗斯,本想速战速决,以战养战,但在对俄军发起强势进攻时,俄军却采用焦土战略,俄军将法军必经之路上的农场、草场等烧得一干二净,将法军补给线拉长到了上千公里,成功在冬季来临时将法军困在了俄罗斯腹地。

当冬天来临,极寒的气候让法军后勤补给更加艰难,占领了莫斯科的拿破仑,只能撤退回国。随后,俄军对撤退的法军围追堵截不断骚扰,这让本来就缺少武器、粮食、衣物,又饱受疾病折磨的法军一泻千里。

话说回来,在军需生产、粮食供应、后勤运输共同制约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到底能养得起多少兵呢?

根据《孙子兵法·用间篇》记载,战国时期战争动员率大约在5%,超过5%属于动员率红线。如三国时期,公元年,东吴诸葛恪动员20万军队大举伐魏,却引得百姓骚动,人心丧失。当时东吴人口大约在多万,动员率刚超过8%百姓就受不了。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用间篇》还是比较可信。按孙武的话来说,动员10万军队要影响70万户家庭,如果按每户4~5口人计算,至少需要万人停止一切农业生产,转而为军需生产和后勤运输工作。

然而,这多万人也需要吃饭,按照以上算法,战时出征一年,1个士兵加20个提供后勤民夫,一共21人,所需要的粮食大约石,也就是5户人家在战时需要上交的税收。

再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战国初期,魏国宰相李悝算法,一个五口之家一年能耕种亩地,年收成石,除去自身必须消耗,1年能剩下45石。

以此类推,在长平之战中,若秦国派出40万军队出师亿年,据统计,战国时期总人口约为2,万—4,万,即使是按4,万人计算,40万军队出师一年所消耗的粮食,相当于和平时期战国诸国所有劳动力一年粮食产出。

对秦国而言,长平之战时,秦国还没有修建郑国渠,耕地以旱地为主,粮食产量没有多大提高。

为了满足40万大军所需的粮食供应,全国人口按照万人计算,也需要在和平时期生产粮食8年,长平之战打了3年,则需要存够24年粮食,想想也不大可能。

哪怕是秦国举全国之力,理论上最多也只能在东线战场提供不到10万兵力,若硬是要合理解释长平之战,秦国是如何派40万大军,只能说这40万军队中只有不到10万人是正规士兵,另外30万人则是随军参与后勤运输保障的民夫。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常见的各种奇葩斩首数字,比如斩首8万,斩首24万都属于秦国,其他国几乎没有,就连六国相互间的战争也几乎没有斩首数字。以秦魏雕阴之战为例,《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军斩首8万,而《史记·魏世家》中记载,魏军损失45,人。

《三国志·国渊传》中说,报捷文书至少是以1为10,把斩首数字夸大10倍以上,都是为了给老百姓展示,而军律上的数字是不对外宣传,自然没必要夸大。

不难推测,像白起那些动不动斩首几十万,很有可能是司马迁采用秦军官方对外宣传虚假数字。

通过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先秦时代所说的几十万人大会战,实际上很可能只是几万、十几万军队普通规模战役。

二,所谓的几十万大军主体,其实是大量从事后勤运输和保障的民夫,他们的数量至少在实际作战士兵人数2~3倍。

三,也不能排除夸大成分,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战国时期全民皆兵,如果把全国15~60岁所有男子都召集起来,战国七雄拿出几十万规模大军是完全有可能。

另外,战国时期各国面积相对三国而言较小,补给线也更短,更容易集结大规模军队,这些当然都有一定道理。

当几千年后的我们在了解过去历史时发现,早在先秦时代仅一个诸侯国军队就有几十万甚至百万时,的确有种傲视古代世界所有国家的感觉,毕竟同一时期,横跨欧亚非国土面积远超战国七雄总和的波斯帝国也有万大军。

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几十万大军和后勤人员吃饭怎么办,大量军事物资生产和运输怎么办,以先秦人口和经济规模支撑后世都难以承担庞大军队真的可行吗?

或许和那段时期资料匮乏有关,再加上先秦官方有意无意扩大统计口径,给后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难免会幻想出一副气势磅礴,史诗般战争画面。

本文结束,谢谢观看

文章参考:《汉书·食货志》《孙子兵法·用间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