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战国策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其中有一句“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意思很好懂,意译就是“却恐怕太后您的玉体有恙”。但是,其中的“所”字却令我费解。
我们来看各版本是如何翻译的:
上古版《古文观止》译为:然而放心不下太后贵体安康与否。
中华版《古文观止》译为:然而恐怕太后玉体欠安。
中华版《战国策》译为:又担心太后的身体劳累。
岳麓版《古文观止》译为: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不舒服的地方。
古诗文网的解释为:郄(xì):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有所郄,即“有什么毛病”。
开始的时候,我习惯性地认为,“所郄”是“所”字结构,等同于一个名词性短语,即“有所郄”,就是“有恙”或“有病”。
但我隐隐觉得哪里不对。“郄”字到底是名词还是形容词?如果解为“病”,似乎是名词;如果解为“不舒服”,似乎是形容词。遍查字典,也都没有列明词性,只列明了义项。但既然《正字通》说“郄,同隙”,那显然,“郄”字是名词。
总之,“郄”字不可能是动词,也不可能是介词,但是,“所”字结构一般只有“所+动”或“所+介+(动)”,“所”后面只能接动词或介词啊,并不能接名词或形容词。如果最后面要接名词,也不是不可以,但应该是“所+动+名”这样的结构,从未见过“所+名”这样的。
我又重新分析整句话中每个字的意思。
分析句中每个字:“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而,连词,表转折;恐,动词,恐怕(有担忧的意味,但这里不应该是副词);玉体,即贵体,玉为贵重之物,所以,玉体即为贵体;“之”是宾语取独;郄,音细,小恙,不舒适;也,陈述句中,要么表判断,表肯定或表感叹。
分析句子结构:主语承前省略了,是触龙;谓语是“恐”;宾语是“太后玉体之有所郄”。
如果这里“所”不能作“所”字结构,那这里的“所”字,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苦思无所得!想放弃,只是心里告诉自己,再想想,再坚持一下。
后来,我换个思路,想着,有没有“有所”后面接形容词的呢?还真有。我想起屈原的《卜居》中,就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句,不正好和“有所郄”的句式一样吗?既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直译为“尺有地方短,寸有地方长”,那么,“有所郄”也可直译为“有地方不舒服”,换言之,就是“有不舒服的地方”。
因此,整个这一句“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直译就是:“却恐怕太后(您)的玉体是有地方不舒服的”。稍微调整一下,就是:“却担心太后(您)的贵体有不舒服的地方”。
这里的“所”,就是代词,表处所,并不是“所”字结构。
以前看网上评价,说坊间《古文观止》诸版本中,岳麓版为佳,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