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核心素养,着重考查语文之能
贴近实战训练,践行高效复习之道
高三语文备课组
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后,学生皆云“感觉良好”,试题虽已解密,热度仍将保持一段时间。高考作文题成为全社会热点、引起广泛讨论的“风光”已然不再,但其自身的可研究价值不容小觑,值得我们推敲研读、反思总结。
下面,就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尝试评析,并据此对下一年的高三复习教学和备考工作提出建议。
1
试题评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材料(非连续性文本)由两则选文组成,仍为社科类选文,分别摘编自习近平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和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取材聚焦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彰显文化自信,同时又结合当下社会文化问题(当代新诗创作和理论停滞不前),既对比中西以资借鉴,又跨越时代从传统文化中寻根溯源,觅得妙解良方。
在所设置的5个小题中,考点基于材料,各有侧重,题干或选项既有取自材料的,以期学生认真阅读;又有游离材料的,引联文化问题、社会现象。第1、2小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能力。学生答题时应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第3小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段观点、理解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第4小题考查学生在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句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文本观点分析社会问题现象(国际关系)的能力。第5小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理解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材料有别于去年的革命文学(卞之琳的《石门阵》),文章选取的是冯至的改编自历史的“诗化小说”《伍子胥》中第六节《江上》(有删改)。
第6小题考查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但从选项来看,主要为内容分析,并且不约而同地指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或心理活动:A选项中“心情”,B选项中“心态”,C选项中“心扉”,D选项中“领会”和“理解”。第7小题考查对重点内容、细节的品味,对“江边人们谈论季札”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进行分析判断。第8小题须结合全文分析概括,结合主人公“江上”所见所感来分析人物“思绪”。这道题指向了冯至小说《伍子胥》的核心价值所在——伍子胥的“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难度增加了,分值也由去年的4分增加到6分。第9小题考查“改写”的文学效果,显然由前几题的“文学欣赏”提升到了“文学鉴赏”(文学评论)的高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文本选自《战国策·魏策》,虽不是人物传记,但仍具较强的故事性,讲述了孟尝君田文先后劝赵、燕救魏之事。设置的5道小题,从题型到分值几乎没有变化。第10小题仍考断句。第11小题将词义和文化常识结合考查,“寡人”“百乘”“国门”是平时文言文学习中常见词语,C选项结合课内知识对比考查“蔽”的词义。第12小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第13小题翻译两句话,各4分,考查“岁”“且奈何”“折节”“与”等词语句式的理解,没有较生僻的词或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难点。第14小题考查学生在理解内容基础上的概括分析能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诗歌选用的是宋代魏了翁的词作《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第15小题A、B选项考查对词的内容理解,C、D选项考查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第16小题结合内容分析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第17小题考查了高中篇目《劝学》、初中篇目《关雎》;以及一道围绕特定意象(悲啼的鸟类)的开放性默写题,但限定于“唐宋诗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这3道小题均为主观题,难度不大。第18小题考查成语,但改近义成语辨析的选择题为填空题。第19小题考长句转化为短句。第20小题考查修辞,分析设问和排比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第21小题为选择题,考查人称代词“你”的用法,可以认为超出了高中教学范围,是大学现代汉语的内容。但是从提高考试区分度、发挥高考选拔人才功能角度而言,此题也无可厚非。第22小题是补写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每空2分,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四、写作(60分)
写作为材料作文,就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让考生由棋道谈其中的“启示意义”。跟以往一样,作文在审题上没有设置太大障碍,但写好不易,这也就在减少偏题、跑题作文同时,却能提高作文的区分度,在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一决高低。
2
整体特色
一
肩负时代使命
坚持立德树人
试题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探索时代问题,积极发挥语文教学与评价的“育人”功能。例如现代文阅读Ⅰ,两篇材料均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提出研究、传承与创造的观点,以解决时代的、世界的或某一领域的现实问题,发出中国学术声音,体现中华文化价值。再如古代诗歌阅读第16小题,要求学生从词中归纳出“做人的道理”;语言文字运用Ⅰ文本素材是科学家栾恩杰的事迹,这些题目或直接或间接,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思考和引领。再如作文,依旧注重引导学生领会材料意旨,立足“自我”成长,成就“大我”价值,能够思考时代命运,培养家国情怀。
二
严守稳中求新
紧扣语文素养
整套试卷与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相比,从考点选取、题型设置、分值分配等方面,均突出一个“稳”字,但不乏“新”的探索。
一是分值分配有变化,第5小题由此前的6分调整为4分,第8小题由4分调整为6分;也就是说非连续性文本分值由原来19分变到17分,文学类文本由16分变到18分。
二是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选择题由去年的3道变成只有1道,6小题中有5道为主观题。
三
强化学科特色
突出四项考查
一是突出了文言阅读能力考查。学生除了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外,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第3小题中,3个选项有文言语句,分别是“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这与新课程提出的“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要求是一致的。
二是突出了传统文化学习、认同和运用。新课标指出要“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在试卷的第1-5小题、14、16小题等,乃至作文题,均有不同程度体现。
三是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考查。今年语言文字运用题,较去年减少2道选择题,且把成语考查由选择改为填空,无形中增加了难度,也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区分度。尤其是21小题,考查人称代词“你”的用法区别,近年来基本没出现过,颇有点“学术”意味,这也符合新课标“阅读语言文字著作,学一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有兴趣探索语言文字方面的规律和问题”的要求。
四是突出了文学鉴赏能力考查。小说阅读第8小题分值增加2分,但难度有增加;第9小题考查“改写”带来的文学效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考查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和文学评价能力。
四
几点“微瑕”
一是文学类阅读绕着小说不放。《江上》节选自冯至的历史小说《伍子胥》,与全国I卷考过的鲁迅《理水》类似,同属“故事新编”。
二是考题角度过于集中。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6小题和第8小题,基本都是对人物心理(思绪)分析揣摩。
三是好几道大题材料“撞车”。据一些媒体介绍,文言文材料曾出现在某地七年级试卷中;诗歌也曾出现在年的重庆模考卷中,并且题目也有“撞脸”之处,百度搜索也能够查到其详细赏析。
四是命题时对文本的“摘编”“删改”,易导致阅读理解偏差。例如《江上》删去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怎么能一开口就称他朋友呢?”,而这一句,恰是探究第6小题C选项中“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心理缘由的重要依据。
五是有些题目不够严谨。比如文言文阅读第14小题,问孟尝君去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取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这道题的答案在第12小题的B、C选项中有大部分呈现。再如古代诗歌阅读第15小题D选项“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考生只要分析有无“议论”即可做出正确判断。第16小题的题干中有“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竟直接给出了提示。
3
年高考语文备考建议
一、命题趋势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执行、部编版教材的普及使用,结合时代形势和语文教学改革走向,笔者预测,明年的高考试题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热点持续发热。比如“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热点,在各种题型中均可体现,今年作文题谈到的围棋,就源自中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是稳步推陈出新。除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新题型“试验田”外,试卷可以在分值配置、问答或任务设置等多方面加以变化。从第9小题“改写”和第21小题“你”的用法来看,以后势必会有更多“未曾见过”的题型或问法出现。
三是增加难度区分。为了服务于选拔人才,客观题减少已成既定事实,试卷难度有增难减,要有利于拉开分数差距,体现学生水平差别。比如默写题,设置成为情境式语段填空也未尝不可。
四是深度考查素养。命题将把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推向“深水区”,这是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比如,文言阅读能力是学生叩开传统文化之门的钥匙,预计文言文阅读量和理解难度将双双增加。再如文学类阅读中,对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体裁、题材和风格作品,深入细读、研习文本等方面提出更高层次要求。
二、备考建议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6月7日发布了《坚定文化自信,激扬青春风采,夯实成长之基——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其中披露的许多细节值得我们高度注意,可以给我们的复习备考许多启发。文章说到“试题依据课程标准,着意关联教材,深化基础考查,创新试题形式,有效服务‘双减’改革”,“课程标准”“教材”“基础”“创新”“双减”是重要词眼。据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一是立足课堂,用好教材,夯实语文根基。
今年的试题多处或直接或间接地关联教材,我们要立足“课堂”阵地,用好“教材”载体,应知尽学,应会尽练,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能力,以此为出发点,实现思维品质、鉴赏水平的提升。要寻找教材与试题的关联,加强不同文体、风格、主题选文的研习;尤其要重视通过解读经典课文,进而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的能力。
二是减少刷题,扩大阅读,着力核心素养。
今年增加客观题分值,就是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得分收益方面采取的有力举措。今后的试题将在创新性、开放性与灵活性上迈开步子,唯有语文核心素养高的学生方能拿到高分。学生要静下心来阅读,避免盲目刷题,须知文学鉴赏能力是阅读和思考的结晶,不可能从刷题中来。此外,要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丰富阅读内容,深化阅读体验,尤其要引导学生读书、学文、悟理,实现读思、读写一体。值得一提的是,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不是否定记和背,不是否定刷题;而是提倡运用灵活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获得感。
三是学用结合,注重习得,提升语用能力。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他素养的出发点。要善于结合不同题型,设置各种语言情境、交际任务,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此外,笔者还建议适当开展综合性、研究性语文学习,实现现有知识拓展和能力延伸。
扫码加入招生QQ群
招生3群
招生2群
招生4群
招生1群
文章来源
语文科组
图文排版
詹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