廪丘之战中国战争史上的罗生门,催

禀丘之战是春秋末期(公元前年)晋国和齐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是齐晋交战,但主导这场战争的既不是晋国的国君晋幽公,也不是齐国的国君齐康公,因为此时两位君主都只是傀儡而已,没有任何的实权。真正主导这场战争的是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和齐国的田氏家族,就在这场战争结束两年后,也就是到了公元前年,周威烈王册封了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从此开启了战国时代,紧接着在24年之后,田氏也彻底的取代了姜氏,立国年的姜姓齐国彻底灭亡。禀丘之战是因齐国的一场内战开始的,《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里记载:“二十五年(公元前年)卒,子宣公积立。宣公五十一年(公元前年)卒,子康公贷立。田会反廪丘。”公元前年,齐康公刚刚即位,齐国大夫田会就率领族人投降了晋国的赵氏家族。此时的齐康公完全是一个傀儡,掌握实权的就是田氏家族,身为田氏家族一员的田会为什么要率领自己的族人反叛齐国呢?《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年齐国大夫田布杀了另一位大夫公孙孙,于是公孙孙的族人公孙会占据廪丘地区开始反叛齐国。《史记》称公孙会为“田会”,说明公孙家族与田氏同宗。也就是说,田布杀公孙孙是田氏宗族的一场内斗。这一年田悼子却死于非命,田和成为了田氏家族的宗主,不知道田悼子的死是否和田和有关系,总之田氏家族发生了分裂。《史记》《战国策魏策四》记载:“缯恃齐以悍越,齐和子乱,而越人亡缯。”这里的“齐和子”,即指齐国的田和。直接以田和的名字命名这场内乱,说明田和很可能是这场内乱的主导者。权力斗争向来是残酷的,身为刚刚掌握田氏家族的权力者,肯定要稳定自己的统治,彰显自己的权威,所以发生大规模清洗反对派的行动在所难免,于是作为反对派的公孙孙难逃一死,但任何政权对反对派的态度都是斩草要除根,身为公孙孙的族人如果不想坐以待毙,只能是反叛齐国,投靠临近自己的赵氏家族,希望得到赵氏的庇护。面对投怀送抱的田会族人,赵氏家族没有拒绝的理由,于是赵氏宗主赵籍(即赵烈侯)立刻派遣大将孔青与魏氏、韩氏组成联军救援廪丘,面对来势汹汹的韩赵魏联军,齐国大败。对于同一场战争,虽然结果都一样,但是在军队的作用上,《吕氏春秋》和《竹书纪年》却有不同记载。《吕氏春秋不广》记载:“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这个完全是赵家的视角,甚至都不提韩魏两家的作用,仿佛战争完全是凭借赵家的一己之力。这里的“京”指“京观”,京观是用土将敌尸垒筑成山,用以夸耀武力、震慑敌人,这种将杀掉的敌军筑成京观的做法也被称作“坑杀”。晋军能筑起两座,可见齐国的损失,不过先秦诸子的作品在描述历史事件时,经常使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所以“得尸三万,以为二京”不可全信。《吕氏春秋》到了《竹书纪年》的记载:“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这是以魏氏家族的视角,因为把魏国的翟角排在了首位,成为了联军的主帅,而赵国的孔屑(孔青即孔屑)排在了魏国的后面。可到了《孔丛子顺势》里的记载:“齐攻赵,围廪丘,赵使孔青师五万击之,克齐军,获尸三万。”又再次变成了赵国的视角。故事还没有完,虽然田布败走,但魏、赵、韩三家并没有罢兵的意思。在紧接着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年,三家不仅打着晋国的旗号继续进攻齐国,还与越、鲁、宋、郑、卫等国共同出兵伐齐,其中最卖力气的尽然是不被中原国家认可的越国。越军在越王翳的统率下,攻入齐国南部边境。面对凶猛的越军,主政齐国的田和马上主动与越国求和,割地、称臣纳贡,做出了不小的牺牲,不过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越国人说到做到,在和齐国签订条约后,就真的从齐国撤军了。没有了越国的羁绊,齐国终于不用双线作战,得以把主力转移到北部的平阴一线,平阴是齐国的北部要塞,齐国在这里还修筑了长城,想要攻克比较困难。关键时刻,魏国的魏斯带着援军赶到,魏斯就是后来著名的魏文侯,有了魏斯的援军,韩赵魏三军士气大振,终于攻克了齐国的平阴防线,而且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汧水附近。在如此危急时刻,齐国还是有明白人的。《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齐国田扩子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国之地,不接于我,逾邻国而围平陆,利不足贪也。然则求名于我也,请以齐侯往。”意思非常明确,韩赵魏三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要的不是利,而是名。也就是想胁迫齐康公与韩赵魏朝见周天子,求取册封,获得诸侯名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不是目的,战争背后的利益才是最终目的。于是韩赵魏三家与田氏举行了会盟,在会盟之后又拉着齐康公去朝见周威烈王,而且还叫上了鲁、宋、卫、郑四国的国君。那为什么韩赵魏不胁迫其他的诸侯,非要带着齐国的国君齐康公呢?是因为齐国爵位高,说话有分量吗?可同去的宋国是公爵,齐国虽然比宋国强大,但齐国一直是侯爵。所以说爵位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齐国的田氏也面临和韩赵魏三家同样的问题,田氏想代姜齐,韩赵魏要分晋国。既然大家有共同的目的,所以借这次战争的机会,与田氏形成默契,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如果韩赵魏三家被册封诸侯,那田氏代齐也一样可以顺理成章。《竹书纪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的时候,韩赵魏三家也要封赏自己的将领,在日本的一口编钟上记载了韩氏家骉羌在禀丘之战的功绩,记载称“入长城,先会于平阴”,“赏于韩宗,令于晋公,昭于天子”,这与《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的记载都吻合,可见这次编钟上的记载又变成了韩氏家族的视角,具体韩赵魏三家谁做出什么贡献,估计后人永远说不清了,总之三家站在各自的视角,都认为自己对这场战争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视角的不同,呈现出的面貌也不同,虽然廪丘之战属于中国战争史上的“罗生门”,但无论视角怎么转变,最终的结果是不变的,也就是韩赵魏三家联军击败了齐国,被击败的齐国只能求和。齐国虽然有不少的损失,但都是姜姓齐国在买单,田氏家族甚至找到了田氏代齐的出路,可以说是因祸得福。所有参与的人员都是高高兴兴,满载而归,只有身为傀儡的齐康公和被迫实施册封的周威烈王成为了难兄难弟,没有任何开心可言。不知齐康公和周威烈王这两个傀儡是怎样的心情,如果这两位也会写词,估计也会写出“奈何生在帝王家”这样的词句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