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7031_0.shtml古人云“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魏策》),意思就是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使不计其数的人倒下,鲜血流淌千里。这种场景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稳定统治,屡兴大狱,制造了著名的“洪武四大案”。这四起大案分别是经济方面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政治方面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通过这四起大案,朱元璋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将当初追随他的功臣宿几乎屠戮殆尽。仅其中的“胡惟庸案”,前后持续长达十年之久,受株连被杀者达三、四万余。因“胡惟庸案”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功臣宿将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踦等一公、二十一侯。明朝开国勋臣被诛杀殆尽。朱元璋在位期间封公封侯的60余人,几乎都没能逃过朱元璋的屠刀。连帮助朱元璋南征北讨、位列明朝第一功臣的魏国公徐达也未能幸免。徐达是朱元璋起兵的元老级人物,几十年来忠心耿耿、战功赫赫。更难能可贵的是徐达知进退,从不居功自傲,即便是夹着尾巴做人,徐达依然难逃一劫。洪武十八年,在凤阳老家养老的徐达背上生蛆,一时间痛苦难当。朱元璋听闻之后,马上派人前往探望,并特赐蒸鹅一只,以示“关怀”。背上生蛆者最忌讳吃蒸鹅,否则会有性命之忧,徐达当然知道皇帝对自己的“关怀”是何居心。徐达长叹一声,流着泪吃下蒸鹅了,几天后病发去世。朱元璋制造的洪武四大案,使各级大臣人人自危,当时的京官每天早上入朝之前,总要与妻儿诀别,交代后事,傍晚回家时便合家欢庆,因为他们又多活了一天。朱元璋如此嗜杀,难道就没有令他手下留情之人吗?有这样一位名将得以善终,在他死后,朱元璋还追封他为王,亲自为他写了挽诗一首。甚至还特地为此人罢朝三日,要知道朱元璋向来很勤政,一般也就是过年那一天不上朝。公元年,北伐归来的鄂国公常遇春怀揣着满满的豪情壮志踏上了返京的旅途,身后拖着几万俘虏和大量战利品。当队伍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感觉浑身燥热,便下马卸去身上铠甲,准备歇息片刻再继续赶路。这一歇下来不要紧,竟然全身疼痛难忍。随军郎中在一番诊断之下,也不明病因,匆忙之中,只能临时杜撰一个病名,曰:卸甲风。顾名思义,常遇春是在卸甲时中风得病,既然无法探明病因,一时之间也就难以找到对症的良药。更令人心惊的是,随着病情的不断加剧,他身上痊愈已久的箭伤也溃裂,血流不止。公元年七月七日,常遇春病死于凯旋途中,年仅四十。七月十三日,常遇春病死的消息传到应天府,朱元璋痛哭流涕,在所有明初将领中这是独一份。朱元璋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招来刘基、李善长、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后事。死后的常遇春享受到一个武将应得的最高荣誉。朱元璋将其追认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并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战将,死后被封鄂谥“忠武”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爱将尉迟恭,另一人则是死于“莫须有”的南宋名将岳飞,而常遇春是历史上的第三人。常遇春的死让朱元璋很是伤心,以致他在闻讯后为之罢朝三日。没有人听到,在这三天时间里,朱元璋在宫殿里深长地叹息。当常遇春的遗体运回应天时,朱元璋亲自出城赶赴龙江送自己的爱将最后一程。与此同时,他还将这时候置身南北两条战线的徐达和汤和两位将军召回南京参加常遇春的葬礼,可见他对于这件事的重视程度。灵枢运抵应天府当天,朱元璋亲率文武百官前往祭奠。在宏大的哀乐声中,朱元璋手扶灵车泪流满面,并于棺前泣咏挽诗一首: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朱元璋甚至脱下身上的龙袍盖在常遇春的遗体上,后又亲自为常遇春选择墓地——钟山北麓,悲痛之情可见一斑。至于常遇春到底是怎么死的,自明朝以来有着各种版本的演绎。今日看来,常遇春死于“过劳”二字是最为合理的解释。一个一天到晚忙于军务,打起仗来又不惜命,体力、脑力严重透支的武将,出现猝死的可能性极大。作者在为常遇春壮年暴亡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同时为他感到庆幸。如果常遇春再多活上那么些年,能躲过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制造的“洪武四大案”吗?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参考资料:《明史·太祖本纪》、《明史·常遇春传》、《明实录·太祖实录》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