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7031_0.shtml《论语》读书笔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武王说的“乱臣”,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乱臣贼子”,这是出自于《尚书·太誓篇》,《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引用《太誓》说:“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说文》和《尔雅》都解释说:“乱,治也。”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乱本作“乿”,“乿”就是古代的“治”字。所以,这里的“乱臣”就是“治国之臣”。武王的“乱臣十人”都有谁呢?何晏在《论语集解》里引用马融所说,这十个人是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还有一个是文母。文母是位女性,所以孔子说“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这里有轻视女性的思想,应该批判)。那么,这个“文母”又是谁呢?在古代的注解里,主要有两种说法:有的说是武王的母亲,也就是文王的夫人太姒;有的说是武王的妻子邑姜。朱熹说:“九人治外,邑姜治内。”他认为“文母”应该是邑姜,因为文母也是武王的臣子之一,那就不应该是他的母亲。“才难”,就是人才难得。孔子在这一则里讲人才的重要性,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可是,除了舜、武王这样的明主,历代君王大多是不重视人才的,他们身边的大多是善于揣摩、逢迎的庸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按照字面意思,这一则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但据统计,在《论语》里,说到“利”的有六次,说到“命”的有八九次,都不算多,比如子贡也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篇》)但“仁”却是《论语》里讲的最多的,怎么还能是“罕言”呢?于是就有了另一种解释,比如金代的王若虚,清代的史绳祖都认为这一句应该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是赞许的意思,这样这句话就成了“孔子很少谈到利,却赞成命,赞成仁”。杨伯峻先生却认为,“仁”是孔子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是不会轻易谈论的。那为什么《论语》里记载的最多呢?正是因为谈得少,偶一谈论,就记载了下来。所以不能因为记载的多就断定谈论得也多。况且孔子平生的言语,自然是比《论语》多出千万倍的,《论语》里记载的谈论“仁”的言语,放在孔子所有的语言之中,可能还是很少的。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党”该怎么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何晏引用郑玄的话说,“达巷者,党名也。五百家为一党”。按照这种解释,“达巷党”就应该读作“达巷,党”。但《礼记·杂记》里有一句话“余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这里“巷党”两个字为一个词,是“里巷”的意思,若是照此,“达巷党”又应该读作“达,巷党”。不知道哪一种更准确。《礼记》产生的年代早于郑玄,或许后一种说法更有道理。那么,这个评价孔子的“达巷党人”又是谁呢?颜师古引用孟康的话说:“人,项橐也。”据说项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神童,七岁时就做过孔子的老师。《战国策·秦策五》记载:“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猜疑,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道德的高尚,修养的完善。我们普通人,看人看事,往往只凭主观猜疑,一旦认定了什么,就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这样,犯错误也就是难免的了。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畏于匡”,匡是地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离开卫国想要到陈国去,路过了匡地。匡地曾经被鲁国季氏的家臣阳虎(也叫阳货)入侵过,阳货非常暴虐,掠夺和残杀过匡地的百姓,所以匡人对于阳虎深恶痛绝。而孔子的相貌跟阳虎很相似,匡人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就把孔子拘禁了起来,“拘焉五日”。所以“畏”就是拘囚、囚禁的意思,这和《礼记·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里的“畏”字意思一样。“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体现了孔子极强的道德文化自信,他认为,上天是让我来传扬文脉的,上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就是说匡人不可能违反天意来害我的。每次遇到绝境的时候,孔子的这种自信和坚定就会流露出来,比如经过宋国的时候,司马桓魋有意要杀害他,孔子却说“桓魋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篇》)再比如在陈蔡绝粮的时候,大家差点饿死,但孔子依然镇静自若,“弦歌不绝”。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多种技艺。贫贱困苦是磨练一个人的最好手段,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多乎哉?不多也”,这让我想起了孔乙己。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郑玄说是孔子的弟子,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没有这个人。《孔子家语》里说,牢就是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也字子张,是卫国人。杨伯峻先生认为不可信。“试”,何晏的《论语集解》,以及北宋邢昺的《论语注疏》,都认为“试”就是为国家所用。杨伯峻先生引用《论衡·正说篇》里的例子,也把“试”解释为“用”。孔子说,自己没有被国家所用,没有去做官,所以学会了许多技艺。被国家任用而匡救社会,本是孔子终身追求的目标,理想无法实现,本是一种悲哀。但也正因此,他没有被繁琐的事务、政坛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所缚住手脚,才铸就了多才多艺的人生。如果孔子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成了一个大政治家,或许就没有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子了,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孔子的“不试”,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恐怕很难说得清了。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说:“凤凰不来了,黄河中也没有图画出来了。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凤凰是古代传说里的神鸟,凤凰出现,表示天下太平;河图,就是八卦图,《周易·系辞传》里说,“河出图,洛出书”,有圣人出世,河图就会出现。所以孔安国解释这一则说:“有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这其实是孔子的牢骚话,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当时的天下让他看不到清明的希望了。圣人也有发牢骚的时候,何况我辈。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有一回,孔子病得很厉害,子路就让孔子的学生们“为臣”,这里的“臣”,意思是很特殊的,杨伯峻先生说相当于现在的“治丧处”,而且这个“治丧处”在死者死前就要开始工作,包括死者的衣衾手足的安排以及剪须等事情的处理。但是,在古代,只有诸侯才可以有“臣”,当然,到了孔子时期,许多卿大夫也“僭”行此礼。所以当孔子病好了以后,对这种不符合礼的行为狠狠地责备了一番。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这里当然说的不是玉,而是人。人有了道德学问,是深藏不露独善其身呢,还是积极入世,寻找识货之人去施展一番?孔子的态度很明确,当然是要积极入世的。这就很像我们读旧小说常见的那句话了,“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但仔细品读,我们会发现,孔子和后世那些把自己的本领当货物出售的人还是不同的。后世之人,大多像子贡所说的“求善贾而沽诸”,而孔子却是“我待贾者也”,待和求是不同的,孔子是等待有识货的人来,等待机会,绝不去攀求,去营求,去谋求。可惜的是,善贾难求,就像韩愈说的那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孔子以及许许多多的“待贾者”很难找到买主,而那些用尽手段去攀求、营求、谋求者,才能得到机会。“贾”是指商人,也有人认为同“价”字,是价钱的意思。这样的话,孔子就不是等识货的人了,变成等一个好价钱了,似乎不妥。由此想到一个古代笑话,唐代的高彦休在《唐阙史》里有一则“三教论衡”,一个叫李可及的优人对三教圣人开了一个玩笑,他用谐音引起的岐义,证明如来、老子、孔子都是女人。有人问他:“如来是何人?”他说:“女人。《金刚经》云:‘敷坐而坐’,非妇人,何须夫坐而后儿坐也?”又问:“太上老君何人?”他说:“也是女人。《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非妇人何患于有身(娠)乎?”再问:“孔子何人?”他说:“女人。《论语》曰:‘沽之哉,沽之哉,吾待价者也。’倘非妇人,奚待嫁为?”为之一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