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历史,昨晚刷屏的信息:“美油历史首次收于负值”令人愕然,大环境变化的惨烈足以令人警醒,每一个个体都不能独善其身。联想到历史上一个著名宰相商鞅,他的经历更是从山顶跌落谷底,还被自己制订的法律逼到绝境,活脱脱的人艰不拆!商鞅实行变法十多年后,秦国大为强盛,内政清明,生活安定,人民不再好勇斗狠,勇于为国征战。公元前年,秦国的宿敌魏国与齐国军师孙膑所率领的兵马战于马陵,魏国惨败国力大损。商鞅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在第二年向秦孝公进言:“对我国而言,魏国正如腹中的肿瘤,必须及早根除,免得生成大患。魏国凭借着西边青山连绵的天险,建都安邑,以黄河为界,为我国接壤,独占中原富庶多年,形势一有利就挥兵向西攻打我国,形势不佳就把兵马转向东方。”“如今,在主公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大为强盛。反观魏国,前番被齐国打得大败,又遭到诸侯的背弃,要讨伐魏国,现在是最好的机会。魏国抵挡不住我国的攻击,一定迁都到东方,到那时候,我国就可以凭着山河的天险,制服东方诸侯。称霸中原,完成帝王大业了。”秦孝公大为赞赏,任命商鞅为将军,率兵攻打魏国。商鞅亲自率领豢养了十多年的“耕战之士”,杀向魏国。魏国方面以公子卯为敬军,率兵迎拒。秦国全是精锐之师,士气如虹。魏国去年刚被齐军打败,士兵早就厌战,士气低沉。两军即使正面交锋,胜利必属秦军无疑。可是,商鞅认为“兵之大律在谨”(用兵的原则在慎重),不敢轻举妄动。当两军陈兵对峙时,商鞅突然心生一计。就亲自写了一封信给老友公子卯。信中极尽怀旧之情。“以前我在魏国的时候,跟阁下相交多时。如今,我们各领兵马对阵厮杀,想起往事,真是叫人感叹唏嘘。如果阁下愿意相见,何妨立下和平盟约,各自退兵,使贵国能够和平共处。”然而,商鞅这一招做的是够绝的,假意念旧在诱杀。公子卯被这封信说的心软,在去往议和的酒宴上,被商鞅埋伏的重病突袭被捕。魏军就这样失掉了公子卯这员主将,所谓兵不厌诈说的就是这样,军心大乱,商鞅轻易击溃魏国,凯旋回秦。归根究底,这次战役,其实是商鞅设局诈了公子卯。虽然兵不厌诈,但是司马迁仍把“欺骗魏将公子卯”,作为商鞅天性刻薄的佐证。魏国先是败于齐国,如今又被齐国打垮,元气大伤,魏惠王大惧,急忙派使者到秦国,把以前从秦国夺来的河西之地全数归还,作为请和的条件。魏国经受不了秦军压境的危险,终于迁都大梁,求得偏安的局面。惠王可真是悔不当初,叹息一声:“当年若听从公孙痤的话,怎么会有今天这种惨痛的下场!”“秦国击溃魏军,凯旋回到咸阳后,商鞅被秦孝公封于商于的地方,号为商君。十年前他就被任命为大良造(宰相),握有治国的实权,如今,又获得尊号,可说是位极人臣了。”正所谓“满则溢”,这是世之常理。商鞅在人生的舞台上,又有了突然的改变。公元前年,秦孝公以45岁的英年突然去世。这件事成为商鞅滑铁卢的最大因素。商鞅树敌太多,尤其是“变法”而被剥夺特权的那些公族和外戚,更是对他憎恨入骨。孝公无可摇撼的信赖才是商鞅唯一的靠山。孝公一死,商鞅的命运就如同风中之烛了。这时候,商鞅面临两条路可选。一是继承孝公的君位。但根据战国策记载:“孝公疾且不起,欲传商君,商君辞不受。”也就是说孝公有意传位给它,但不知为何,商鞅竟然拒绝了。二是干脆隐退。据《史记》记载,当商鞅位极人臣时,有一位叫赵良的,曾经引用那句“广布德望的人一定繁荣,笃信权力的人终必灭亡”,劝他早早隐退,可是商鞅却没有理会。孝公一死,太子(惠王)即位。公子虔那一排立即向惠王密告,商鞅正在图谋叛变。惠王在太子时代曾经被商鞅整得很惨,一接到密告,旧恨顿时燃起,岂肯放过这个机会,即时派出捕吏逮捕商鞅。商鞅被迫亡命国外。一路躲躲藏藏,好不容易来到靠近国境的幽谷关,当时夜幕已经低垂,城门关闭,便只能就近找一家客栈住下,客栈的主人也没有认出他就是商鞅,说道:“商鞅大人制订的法律,住宿要有证明文件,否则,我也会受到牵连。”商鞅心头隐隐一痛。“罢了,居然被自己制订的法律害了。”商鞅决定逃进魏国,可是,魏国都记得他用诡计骗取公子卯的旧恨。不但如此,商鞅决定逃入其他国家,魏国人就吓唬哪些国家说:“秦国兵强马壮,不把他们的叛贼商鞅送回秦国,无异于自讨苦吃。”商鞅被逼又回到秦国。他逃进领地商,带了全族的人打算转往北方的郑国求个活路。惠王获知消息,立刻派兵追赶,在横过的“渑池”将商鞅追杀。惠王恨意难消,将商鞅的尸体处以车裂之刑,发出布告说:“这就是谋反者的下场!”商鞅的族人也被满门抄斩。一代政治改革家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惠王虽然把商鞅杀了,可是商鞅制订的改革路线却沿袭不变,秦国因此一路富强下去。百年后,秦始皇兼并天下。说到底,大秦帝国伟业还得益于商鞅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奠定的基础。然而,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商鞅从山顶跌落谷底,还被自己制订的法律逼到绝境,也真是人艰不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