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著名的败家子之一是魏罃,他是魏国的魏惠王。他在执政期间,魏国的兴盛逐渐转为衰落,最终完全丧失了霸主地位。魏惠王在才略上远不及他的祖父魏文侯和父亲魏武侯,也不如同时期的秦孝公和齐威王寻求人才方面出色。然而,在使国家败亡这方面,魏惠王毫不逊色。
魏国第三代国君是魏罃,即魏惠王,他在公元前年登基,统治了50年。魏惠王的即位正值魏国最繁荣的时期。经过前两代国君的努力,魏国已经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在战国时期被誉为一方霸主。然而,尽管魏国拥有如此良好的基础,魏惠王却成功地将其逐渐衰落。让我们继续向下看,了解以下几个因素。
(图为魏惠王的剧照)
1、魏惠王对人才视而不见,导致了贤良之士的全面流失。
魏惠王的安排失策,没有辨识出贤良之士,导致众多才智流失。虽然魏惠王崇尚孔孟之道,喜欢与孟子交谈,并且尊重读书人。然而,由于安排不当和过分重用庞涓,他错过了能够扭转局势的孙膑、卫鞅和张仪等人的帮助。
在庞涓的迫害下,孙膑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而魏惠王明知却未能阻止;他将卫鞅视为一个平凡的中庶子,认为他不足以担任重要国务;对于张仪,魏惠王只将他视为善辩之士,远不及孟子的思想。正是因为这三位被抛弃的人,魏国失去了统治霸权。
(照片中的庞涓)
2、魏惠王在制定攻伐策略时与实际情况脱节。
魏惠王在国力强盛时期放弃了灭亡秦国的机会,而转而围攻了韩赵,最终却被齐国击败。魏惠王认为秦国已经穷弱不堪,占领它对魏国并无益处,他打算先平定三晋再灭掉齐国,从而实现统一华夏的目标。
然而,当魏国进攻赵国时,齐国前来援助,在桂陵击败了魏国并俘虏了庞涓;接着,魏国又攻打韩国,齐国再度派兵支援,在马陵彻底消灭了魏国主力,庞涓也在此战中战死。秦国的卫鞅趁着魏国主力被剿灭之际,发动了河西之战,歼灭了魏国的河西军和最后一支魏武卒,这导致了魏国的迁都大梁,并且从此开始衰落。
齐国对魏惠王进行了打击,结果他被迫称王。
在韩国和赵国的支持下,魏惠王成功夺取了魏国的皇位。魏惠王对自己的抱负非常远大,因此迅速自封为王,并将魏国提升为王国。然而,由于没有妥善处理与齐国的关系,在接下来的几次战争中,魏国遭到了齐国的毁灭性打击,加速了魏国的衰败。最终,魏惠王感叹道:“在东方被齐国击败,在西方失去了七百多里的秦地,在南方受到了楚国的侮辱。”
(剧照中的人物是魏惠王)
魏惠王若能洞察人才,善于运用,并且保留住孙膑、卫鞅和张仪这些罕见的天才,再加上魏国有名的魏武将军和当时强盛的国力,统一六国将会轻而易举。可惜啊,他手中的好牌竟然被他打得支离破碎!
魏惠王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令人称赞的特点。
然而,尽管他倾注了全部心血,但是煌煌大魏的统治仍旧由他来承担。
登上王位之初,幸运降临,成功渡过危机,然而不可避免地国力受到了损耗。
魏惠王登基后不久,他的弟弟魏缓对此心存不满,得到了韩国和赵国的支持,试图夺取王位。
韩赵在击溃魏军之后,纷纷提出了一些“恶劣”的谋划。
韩国的计划非常狠毒,他们建议魏国分立为两个君主国,就像宋国和卫国一样。这样一来,魏国将不再构成威胁。
然而,魏惠王的运气非常好,韩赵的谈判没有达成一致,相继撤军。
随后,秦孝公率领军队进攻少梁,并且曾经夺取了魏国的旧都安邑。
魏国已经显现出疲态,但仍在努力维系其霸业。
魏国作为处在四战之地的国家,并非没有机会摆脱不利境地,它的霸业仍然鼎盛。
魏的实力虽然疲劳,但仍然十分强大。魏惠王并没有放弃对赵国的征伐,并且同时还与齐国开战。
魏国在次年的襄陵战役中获胜,击败了联合的齐、宋、卫三国军队。由于战败,齐国被迫向楚国请求和平。
赵国在与齐国达成和平协议后,无法继续对抗魏国,只能寻求和解。魏国则归还邯郸城,进一步巩固了对赵国的控制力。
梁君以胜利的姿态击败了楚国,控制了韩赵两国的军队,并带领着十二个诸侯国前往孟津朝见天子。这是霸业再次崛起的时刻!
魏惠王在等待齐、赵暂时稳定后,开始对秦国进行反击。
定阳城被魏军围困,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秦孝公无法冒险战斗,只得向魏军提出和谈。
魏国成功征服了齐国、赵国和秦国,使其势力达到了巅峰。
魏国采取了“拔取邯郸,围困定阳,再与十二诸侯联合向天子西进,以谋对抗秦国”。
魏国可以在与齐、楚争夺的同时,攻占邯郸,围困定阳。
魏国位于四战之地,尽管如此,他仍有机会对赵、秦造成决定性的打击,以确保自己在西面和北面能够享受几十年的和平。
实际上,历史上总是记录下了那些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成就大事的人物。无论是曹操还是朱温,都是如此。
当然,这是在假设方向明确且策略正确的基础上。
在关键时刻,魏惠王错误地服下了一种有毒的药物。
商朝的卫鞅奉派前往魏国,将一个“甘美却带毒性”的计策呈给了魏惠王:“先服王服,再图齐、楚”。
魏惠王之威,可谓煊赫无比,当谓王者之尊!如今,秦国对您的威严深感折服,我们坚决支持您即位为王,并愿与您并肩作战,征服齐、楚两国!
王魏惠信以为真,轻信了卫(商)鞅的虚言,并自称为王!
年,魏惠王宣称自己为国王!身为霸主,他召集了各诸侯国(包括秦国)进行了一次联盟会议,并亲自率领诸侯前往朝见周天子。
霸业鼎盛,王者之名已稳固无疑!
然而,与此同时,齐国变得愤怒了,而其他诸侯则纷纷向齐国逃去。这种超越其他大国的举动导致了魏国前所未有的孤立!
韩国对此表示不满,魏国发动进攻;齐国采取了“围魏救韩”的策略,在马陵之战中,魏军遭受了惨败!
秦国再度抓住时机,对河西发动了激烈进攻,两次惨败魏军!
魏国的统治地位迅速瓦解,一夜之间全军覆没。
魏虽然遭受了沉重打击,但他的外交手段却十分高明。
在陷入危机之时,魏惠王再次展现了出色的外交手腕,引发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行动。
这次,魏惠王吃了封王时的损失教训,于是他将毒药转交给了齐国。
魏惠王向齐国低头认输,尊奉齐国为王。作为回报,齐国则授予魏国徐州相王的封号,双方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因此,齐威王带走了原本属于魏惠王的愤恨。
魏惠王不久后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行动:“阳奉承齐国,而暗地里与楚结盟”。他表面上对齐国非常尊重,却私下里拉拢楚国。
楚国和鲁国的联军不久后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接下来,赵国和燕国也趁机向齐国发起了进攻。
齐不得不向楚表示歉意,并与燕赵达成和平协议。
魏国既成功解除了对齐国的威胁,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王位。
然而,在魏惠王专注于中原之际,西方却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秦国,经历了秦孝公去世后的一段短暂混乱,如今再度展开了激烈的进攻!
仅仅历经3年,秦国竟然3次攻破了魏国,使其丧失了河西和上郡这两片广袤的领土!
魏国已被秦国彻底压制,因为秦国占领了西河天险并掌握了大河的控制权。
魏国目前的状况是如此困难,以至于魏惠王恐怕没有资格考虑争霸问题。他们现在连自保都成问题了!
魏惠王之后,相继任用了公孙衍和张仪,巧妙地在合纵与连横之间穿梭游走。
然而,这些事情只是在“朝秦暮楚”之间轮回往复,魏国早已不再扮演历史的主角!
经过回顾魏惠王的霸业历程,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尽管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导致了魏国的衰落。
外交术高超但缺乏道义的表现:虽然运用了纵横之计,但是外交思想已经落伍。
作为被称为“四战之地”的诸侯国,魏国必须维持其强大地位,而外交问题则显得格外重要。魏惠王擅长于术,表现出了不俗的能力。
他在早期就能够征服三晋,向东压制齐国,向西控制秦国,并且已经有了“图谋秦国”的想法。
他在经历了一次严重打击后,再次运筹帷幄,稳定了中原地区的局势。这个事件被记载在《战国策》中,成为了经典的外交战例。
然而,魏惠王仍然滞留在春秋时期那种“争霸思想”上,他一直追求的是早已过时的“霸业”。秩序是霸业的象征。
小国才会在任何时代都依赖秩序,并试图通过所谓的秩序来实现生存。
在春秋时代,天下众多的诸侯国与一群小国交错相间。
因此,天下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大国通过争霸来获取对众多小国的领导权,以此来压制其他大国并限制它们的扩张行为。与此同时,霸主自己则充当着“裁判员”的角色,将小国吞并以扩大自身势力。
在战国时期,小国几乎都被大国吞并,导致各大国的领土直接相连。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关系是生死存亡的对抗,根本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霸业”。
魏国出兵攻卫,是因为赵国不予以尊重,令其丧失面子;同样的道理,魏国也出兵攻韩,是因为韩国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拒绝参加联盟。
齐国对魏国的攻击连续不断,导致“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的计划都未能实现。
围定阳的时候,魏国立下了与秦国争夺图谋之心,但是却因为秦国尊重他们为王而改变了计划,开始追求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目标。
最终,面对三个强大国家的轮番打击,霸业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谢幕之时!
被霸业所累的正是魏惠王!
秦国则截然不同。商鞅早已明示:非并魏于秦,即并韩于魏。早在很久之前,秦国就意识到了大国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
秦国因此而采取了“战胜必攻取”的策略,在未出手之前就已经取得了胜利,一旦出手就成功地夺取了魏国近半的领土!
人才虽然怀着寻求才能的渴望,却缺乏对才能的渴求。
魏惠王在辨别人才方面有一定的能力。
魏惠王选拔出了将领庞涓和龙贾,这是他虚心拉拔人才的典范。尤其是淳于髡认错的故事更加彰显了古代君王的谦虚之态。
然而,魏惠王对贤才的渴望程度远超过寻求。
经过选拔出一批年轻的将领后,魏惠王似乎不再渴望拥有更多的人才了。
孙膑和卫鞅本来都想在他的领导下展露才华。
他们并非“默默耕耘不善言辞”的人,而是《孙膑兵法》和《商君书》的创作者,拥有同样出色的理论水平!
假使魏惠王给予了面试的机会,借此机会,魏惠王或许能够认识到庞涓的才华和他们两个人卓越的能力,因而对这样的天才不致于视而不见。
尽管公叔座推荐了卫鞅,但魏惠王仍然不愿与他交谈;而庞涓对孙膑的迫害,魏惠王对此置若罔闻!
魏国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这是孙膑和卫鞅的功劳!
执政之道:虽具有善于治理的才能,却缺乏深刻思考的意愿。
魏惠王在经济发展和政治调理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称赞的成就,从而促进了魏国的经济繁荣和军事实力的提升。
然而,魏惠王并没有在国力的深层次上进行改善。
李悝变法使得魏惠王成为了受益者,他充分利用了土地教育的好处,使得魏国的实力在诸侯中居于领先地位。
然而,此刻各国已经在进行第二轮的变革。
在第二轮变法中,秦国和齐国采取措施打击富豪势力和公族家族,以加强中央集权。他们还严格执行奖罚制度,使国家适应战国时期的复杂环境。
惠施曾建议魏惠王加强集权,限制公族,然而魏惠王拒绝接受这个建议。
同时,魏惠王对李悝的变法举措持有冷淡的态度,尽管这些举措旨在建立严格的法纪。卜皮很早就说过:“虽然没有功劳可得赏赐,但也没有罪行,即使死去也无妨。”
尽管魏惠王具备治理才能,但他未能紧跟时代潮流,并未进行深度改革。
在地理位置上,魏国处于四个战争的交汇之地,这让他们的地缘优势相对较弱。
然而,在历史上,并非没有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人能够在“四战之地”取得成功。
魏惠王接手的局面比后来的曹操和朱温两位创业者要好得多。
胜利的关键在于:明智的策略和卓越的领导。
如果太平盛世降临,魏惠王的才能可能使他成为一位出色的守成之君。
然而,由于出生在战国时期,魏惠王无法完全改变外交思维和行政策略的根本,也无法保持对变革和人才的渴望。因此,他又怎能够赶上历史的潮流呢?
历史的巨浪无情地将这位备受赞誉的君王最终摧毁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