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苟》是《荀子》的第三篇,教我们如何才能不苟为。“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我们的言、行、名不能苟且地去传,做那些不合常情、常理的事情来显示自己。
荀子讲,不要这样做来显得自己学问很大,能头头是道地讲一堆大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这个样子,即“说不贵苟察”。“行不贵苟难”,荀子举了一些例子,如一些人为了表示忠贞,抱石投河,这不是应该做的,不合常情常理。至于名,更不应该为了传扬自己的名,做一些违背常理常情的事情,而应唯其当之为贵,恰当、恰如其分地做事,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如何才能做到不苟为?荀子讲,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信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则,是做到不苟为的重要基础。《荀子》的前四篇文章是《劝学》《修身》《不苟》《荣辱》,对于怎样过好人的这一生很有参考意义。楼先生说,《劝学》就是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反复强调人生来没有多大差别,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师从、环境及交友等。《修身》篇讲每个人都要不断地自我修身养性,这是自我和自觉的要求。所谓修身者,就是自我管理好自己,从自觉上升到自律。《劝学》和《修身》一外一内,结合起来,使我们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荣辱》篇主要是讲做人的根本原则,谈及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的问题。再加上前面讲到的《不苟》,《荀子》的前四篇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的修身教科书。荀子的本色身份是战国晚期的思想家。他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晚年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的《荀子》一书,是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宫廷藏书时删削编定的,共32篇。我们如欲了解荀子其人,还是要看刘向编定《荀子》一书后写的叙录,它比《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记载要详细得多。《荀子集解》(中华国学文库)(简体横排)
《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繁体竖排)
荀子的思想是属于儒家还是法家,后世颇有争议。荀子特别推崇孔子,提倡礼教和礼制,这是他属于儒的方面;荀子主张性恶,与孟子唱反调,在隆礼的同时又强调重法,他有两位著名的弟子——李斯和韩非,又让他脱不掉法家的色彩。这表现了荀子思想的复杂性。在《非十二子》里,他不仅反对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也反对子思、孟子。他高举孔子的旗帜,在《儒效》篇里大谈儒对国家社会的作用,而《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几篇的内容,乍一看以为是对《论语》的补充。应该说荀子在自我身份的认同上肯定是属于儒家,是传承了孔子的衣钵,只不过他更多地考虑了人性人情、社会运行、政治运作等方面,也